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读不尽的人生-欧美小说史话(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罄从植欢显獾骄降淖芳H桨⑷玫恼鲆簧渎抛巍⒖嘁酆偷吲媪骼氲耐纯啵馐切∷档闹饕咚鳌M弊骷以谛∷档牡谒牟亢偷谖宀恐杏眯矶啾誓栊戳�1832年共和党人在巴黎举行的革命起义。小说内容十分丰富。但作家注意的中心是那些不幸者的“悲惨世界”。

  对下层人民痛苦命运的描写,在小说中占主要地位。小说名字的原意是“受苦的人们”。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以及街头流浪儿格夫罗舍,都属于这些不幸的人。他们受尽痛苦,遭遇到无情迫害,被社会所唾弃。雨果在描写他们痛苦的命运时,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的鸿沟。资产阶级法律就是为了保护有产阶级的利益而制订的。一个纯朴的工人,为了饥饿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竟服了十九年苦役。女工芳汀是一个贫苦和诚实的姑娘,被人骗诱后沦落到社会的底层,伪善残忍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剥夺了她工作和生存的权利,最后被迫去出卖自己的肉体。雨果以极大的愤怒斥责了那个逼良为娼的资本主义社会。他写道:“据说,奴隶制从欧洲文明中消失了,这是错误的想法,它迄今还存在着,不过现在的重荷落到了女人身上,它的名字便叫做卖淫。”芳汀受尽了一切凌辱,当她稍微反抗一下一个无缘无故戏弄她的过路绅士时,警察就把她逮捕了,并且判她坐牢六个月,理由是她竟然侮辱一个绅士。而这个绅士,照警察的说法“是选民,并且是公园角上那所三层楼、有阳台、石条砌的漂亮公馆的主人”。可怜的芳汀在长期贫困饥饿的生活以后,又经过这次逮捕和恐吓,终于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她的孤女珂赛特落到了坏蛋德纳第夫妇手中,被迫从事力所不及的沉重劳动,备受摧残,完全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当读者读到冉阿让抱着小珂赛特黑夜里为了逃避警察们的追捕,沿着巴黎的街巷东躲西藏陷入绝境的那些篇章时,不能不为之震动,不能不对那个不给穷苦人以活路的社会产生仇恨,资本主义社会确实是穷苦人的“悲惨世界”。

  但是,雨果在揭露贫苦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的同时,并未能作出正确的结论。他把一个尖锐的阶级矛盾问题看做道德问题。他认为,世间存在着两种法律:一种是高级的,一种是低级的。前者的代表是米里哀主教,后者的代表是警察沙威。在米里哀看来,罪恶不能靠惩罚解决,而是应该饶恕,这样,人从灵魂深处得到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罪恶问题。这才是最完善的法律。现代的法律,单靠刑罚惩治罪行,并不能消灭犯罪,反而使犯罪加深。雨果以冉阿让为例,企图说明世俗法律之无用。统治者以刑罚惩治他,他反而变得凶狠,更加容易犯罪。可是当米里哀主教用仁慈感化他时,他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充满博爱精神的人。雨果力图通过冉阿让的转变说明米里哀的主教精神感化法的伟大。从这里我们看到,小说的思想基础,就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它是雨果揭露社会罪恶的出发点。但是由于作家是从人道主义的说教出发来塑造冉阿让这个人物的,到使冉阿让形象产生了某种不真实之处,他的转变并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主教的宽怀和饶恕,使他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企业家,这完全是作家按照自己意志的安排。雨果为了把自己的理想和理论具体化,让主人公变成一个企业家。在他的企业内部,存在着一种资本主义社会劳资之间不可能存在的关系。雨果是这样描与他的工厂和劳动者的“厂里分两个大车间,一个男车间,一个女车间。任何一个无衣无食的人都可以到那里去报名,准有工作和面包。……在马德兰伯伯来到这里以前,地方上的各种事业都是萧条萎靡的;现在呢,大家都有了健康的劳动生活。欣欣向荣的气象广被一乡,渗透一切。失业和苦难已经消灭。在这一乡已经没有一个空到一文钱也都没有的衣袋,也没有一个苦到一点欢乐也没有的人家。”这种使资产阶级企业主施行所谓仁慈爱人的企图,完全是一种主观幻想,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因此,关于冉阿让这一段生活的描写是没有说服力的。逃犯当上了企业主,并且成为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物,在这些描写中,作家并不是遵循生活真实的逻辑,而是把某种道德哲学硬性交给主人公去体现。

  在描写冉阿让对待自己的死敌沙威的问题上,同样体现着作家的道德感化思想。沙威是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和冷酷残忍的爪牙。这个铁石心肠的宪警机关的鹰犬,不断地迫害那些贫困饥饿、无家可归的人。一切对“社会秩序”构成危险的人,他都要迫害。他残酷迫害冉阿让多年,就象影子一样追踪着他。他也是造成芳汀悲惨死亡的直接罪人。然而,这样一个人居然也受到道德的感化。他被起义战士捉住了,但冉阿让在执行枪决时把他放走了。这时,他发现被他迫害多年的苦役犯原来是个高尚的人,他从前的思想基础动摇了。他的“人性”开始复活。他的新认识和他所忠实的法律之间发生了矛盾,在内心矛盾不得解决的情况下跳河自杀。在雨果看来,他的自杀,就是善对恶的胜利。其实这只不过是作家道德思想的胜利罢了。

  当然,小说的感染力并不在这里,而在于作家对被压迫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共和主义英雄们的反抗路易·菲力普王朝斗争的生动描写。描写巴黎人民起义的几章,是《悲惨世界》最激动人心的简章。对街垒战的描写,充满着庄严的气氛,雨果把城郊圣安东尼区的劳动者写成是真正的英雄人物。作家在讲到人民的怒火猛烈迸发时写道:“起义——这是真理的一阵发怒,被起义所凿开的街路,迸发出权利的火花。”小说里对人民起义的描写,仿佛是一首庄严的颂歌,那些衣衫褴褛、被资产阶级视为贱民的人,现在都像巨人一样参加战斗。雨果说,这一场战斗堪与特洛亚围城相比。起义者表现高度的英雄主义精神。八十岁的老翁马贝夫为了升起被敌人排枪打掉的红旗,冒着弹雨攀上街垒。巴黎街头的流浪儿小英雄格夫罗舍热爱革命,视死如归,在替战斗者到街垒外去收集子弹时被敌人射中,壮烈牺牲,临死时还唱着嘲笑官军的歌曲。

  雨果还塑造了一系列共和主义者的英雄形象。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些人在那时 (1830—1836)的确是代表人民群众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忠于共和主义理想,憎恨专制制度。他们一心为解放人民而斗争,最后在街垒战斗中英勇地牺牲了。珂赛特的男友马里于斯只是由于偶然情况才被冉阿让从水道中救出。在小说中,雨果用最动人的词句歌颂革命起义,赞美起义者的英雄行为。不过。革命战斗的思想在雨果的思想中,毕竟是次要的。他在小说中所肯定的和压倒一切的思想,始终是人道主义的原则。冉阿让的一生就是由人道主义思想贯穿起来的。雨果有时也不反对起义和战斗,但他认为革命和战斗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道主义思想,是不得已采取的手段。

  总之,雨果在《悲惨世界》里,以极大的艺术力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下层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遭遇以及资产阶级法律与人民为敌的本质。但是作家并没有指出一条正确的出路。作家坚持他的道德说教,把“仁慈”、“博爱”当作一种医治杜会弊端的灵丹妙药,这些不能不给读者带来消极的影响。

  《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小说的很多章节,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如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命运,以及滑铁卢战役,1832年巴黎的街垒战等,都写得比较真实。警探沙威的形象,除了他最后的“人性复活”外,基本上也是现实主义的。但是《悲惨世界》里浪漫主义的特色,仍然十分鲜明。小说对一些人物如冉阿让、沙威和德纳第的描写,虽然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因素,但同时他们又都是不寻常的人物。如冉阿让的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德纳第的许多恶行,都体现着这种特点。这些都是浪漫主义夸张手法的反映。

  作者的浪漫主义手法,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也比较明显。作家力图使情节戏剧化,因此写了不少“非凡的”事件,如冉阿让攀上阿利雍号战舰的极高的横杠去救一个水手而自己投入海中,冉阿让抱着珂赛特被警察追捕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趴高墙入修道院,而碰到的人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