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坛群星-诺贝尔文学奖史话(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萨克斯于1891年12月10日出生在柏林,(原籍德国)死于1970年,她和阿格农同年获奖,同年谢世。1940年,她在瑞典作家拉格洛夫的帮助下,逃出德国,在瑞典定居,并加入了瑞典籍。她的丈夫和孩子都惨遭纳粹法西斯的屠杀。萨克斯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从小喜爱诗歌,早期诗集《传说与故事》 (1921)比较脱离现实,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瑞典定居后,她主要从事瑞典现代诗歌的德文翻译工作,由于家人的惨遭杀害,她亲眼目睹了法西斯的残暴,促使他以后的创作偏重揭露性。她曾说:“阿格农所表现的是以色列这个国家,我所表现的是犹太民族的命运。”她的代表作品有诗集《在死亡居住的地方》、《逃亡与变迁》、《炽热的谜语》、《寻找生存者》,在这些诗集中,死亡、痛苦、集中营、逃亡……是反复出现的主题,情调多带忧伤、哀惋,笼罩着犹太人痛苦与不幸的阴影。她的作品,既有犹太人传统的影响,又有日耳曼神秘主义的影响。

  喜降危地马拉

  ——1967年获奖者:[危地马拉]

  米额·安基·阿斯图里亚斯(Miguel Angel Asturias)

  当南美洲的一个名叫危地马拉的小国的作家米额·安基·阿斯图里亚斯荣获1967年诺贝尔文学的喜讯第一次降临到这个国家时,危地马拉人民欢歌载舞,如同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之中,大小报刊均以大量的篇幅刊登他的照片和事迹,邮电部门出版、印行了他的纪念邮票。

  1967年瑞典文学院授予阿斯图里亚斯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由于他出色的文学成就,他的作品深深地植根于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民族气质和传统之中”。阿斯图里亚斯成为继智利女诗人米斯特拉尔之后的第二个南美洲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964年,阿斯图里亚斯曾应瑞典几所大学之邀,在瑞典驻留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此番游览,对阿斯图里亚斯的获奖必然有所帮助。他同时利用这个机会修订了他那部伟大的 《香蕉三部曲》的瑞典文译本。那一年,瑞典学院曾选聘一位专精西班牙文的年轻批评家约汉森,撰写一篇翔实的报告书,探讨阿斯图里亚斯的作品,他的结论是:“阿斯图里亚斯为当前南美文坛最多产、最生动的作家之一”。“在溶合南美神话与现实的艺术上,无一能与他匹敌”。

  阿斯图里亚斯于1899年10月10日出生在危地马拉的首都危地马拉城,父亲是一位在当地有声望的法官,母亲是小学教员。阿斯图里亚斯出生的时候,正是独裁者卡夫雷拉上台执政的年月,封建专制制度的残暴使他很小就在自己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寡头统治的种子,1923年,他于圣·卡洛斯大学社会法律系毕业。不久,赴欧洲深造,在法国攻读东方语言,研究古印第安人的玛雅——基切文化。1936年,他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总统先生》,但由于独裁统治的文化禁锢而不让出版。十年后,《总统先生》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小说描写这样一个故事:总统的爪牙连特上校被一名精神失常的乞丐掐死,于是总统派人暗杀了乞丐。独裁总统趁机编造口供诬陷政敌,他的独裁统治激怒了民众,人民起来反抗独裁统治。故事明显是以卡夫雷拉总统为原型的。斯图里亚斯氏有影响的作品有 《珠光宝气的人》、《这样的混血女人》、《丽达·萨尔的镜子》、《马拉德龙》、《多洛雷斯的星期五》等,作为诗人,他还出版了诗集《十四行诗集》《云雀的鬓角》《博利瓦尔》等。

  当1967年阿斯图里亚斯获奖消息传来时,记者们纷纷前去采访他,可是他不在家,此时的阿斯图里亚斯正坐一间酒吧间里喝酒——庆祝他六十八岁的生日。阿斯图里亚斯亲临斯德哥尔摩领奖。

  阿斯图里亚斯于1974年死于马德里。

  赤脚攀登“金字塔”

  ——1968年获奖者[日本]川端康成(1899—1972)

  1968年,瑞典文学院授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是:“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示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也许是命运偏爱在事业上的顽强拼搏者。川端康成这个还在襁褓之中就失去父母,唯一的姐姐和抚养他的祖父也不久死去, (他称自己为“参加追悼会的名人”),孩提时就过着孤苦伶仃生活的孤儿,经过几十年奋斗而一举摘取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的第二个亚洲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他就是一位赤脚攀登“金字塔”的顽强拼搏者。

  川端康成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始于六十年代初,而当时日本的另一位作家谷崎润一郎是1958年由美国作家赛珍珠推荐的。但他于1965年去世,失去了与川端康成抗衡的机会。一位日本学者说:“自从谷崎润一郎死后,川端成是唯一资格在斯德哥尔摩代表日本文学的作家。这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川端康成在当时日本文学界的影响和地位。那年,是由日本笔会推荐川端康成为候选人的。参加那一届诺贝尔文学奖竞争的人数总共只有十三人,提供给瑞典文学院讨论的几份研究报告,对川端康成的作品极为推崇,称他“在刻划女性最细腻的气质方面有独到的才华。同时在描绘日本四季景色方面也具有非凡的才能”。

  川端康成获奖后,日本国内欣喜若狂。不仅新闻界大量报道这件事,而且裕仁天皇通过宫廷的一位高级官员以及佐腾首相亲自打电话向他表示祝贺。

  川端康成 1899年生于日本大阪一个医生家庭,死于1972年4月16日。他从中学时代起就酷爱文学,熟读《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作品,中学毕业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专修日本文学,与一群文学青年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并在大作家菊池宽的支持下,打击了唯美主义的旗号,逐渐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文学流派——“新感觉派”。以“艺术至上”、“艺术唯美”为口号模仿欧美“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强调捕捉瞬息间的纤细感觉,追求感官上的静止的“美”,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余篇小说作品。他的代表作《雪国》描写了一个中年舞蹈艺术家追求一位艺妓,但当艺妓深深地爱上他时,他却根本不打算同她结婚,这位舞蹈艺术家为了追求刹那间的颓废感觉,竟会奔波于雪地之中达数年之久。《伊豆的歌女》是他的一篇带有半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具有比较完整的唯美主义的艺术风格,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从小说细腻铺叙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刻划中,不难体会到作品主人公和十四岁的江湖艺人熏子之间那种缠绵悱恻的感情。他还创作了《山之音》(1949—1954)、《千只鹤》、(1951)、《古都》(1962)等作品。

  川端康成曾任国际笔会副主席、日本笔会会长。他除获诺贝尔文学奖外,在国内外还获得过多种奖:如“艺术院奖”,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西德政府“歌德金牌”,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接见日本和外国记者时说:“我很幸运,我之所以能获奖,主要归功于日本文坛,其次归功于我的作品的翻译者”。当然,也与他本人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分不开的。

  怕出名的“隐士”

  ——1969年获奖者:[爱尔兰]撒姆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文人求之不得的事情,然而奇怪的是,当爱尔兰荒诞派戏剧作家撒姆尔·贝克特风闻自己获得 196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时,竟做了一个“荒诞”的举止,马上躲到乡村的一个小山庄里去了,那个小山庄正好遇上山洪暴发,他几乎成一个与世隔绝的“隐士”。

  但那些机灵的新闻记者们还是在那个小山庄里找到了他,并不断地向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关心的是这位怕出名、怕为盛名所累的“隐士”,会不会接受使他大大出名的诺贝尔文学奖。经过几天的思考,这位“身不由已”的获奖人在政界人物的劝导下答复瑞典学院:他同意接受此项奖,由于健康的缘故,他无法亲自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

  当时,大多数国家的文艺界人士颇为热烈地祝贺这位“满心不情愿”的得奖人,只有他的祖国爱尔兰愠怒异常,拒绝承认这位得奖者是她的儿女,因为他放弃了祖国的盖尔语而去使用两种外国文字——英文和法文。贝克特本人没有参加授奖典礼,也反对爱尔兰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