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5-03-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衣冠整齐。”沈从文想艰苦朴素一下,没想到显得“土气”了吧?他大概不知道“苞米面的肚子,料子裤子”这句话吧?现在看来此言不虚啊!还有更精彩的呢!“合作社卖吃食的人照例还穿上白衣(有些人还有点像日本型)。至于大百货公司中守柜台的女子,则很多应说是打扮得‘娇滴滴’了。即上海也少有。大约是气候好,不上灰,不上衣有关系。”我瞪大了眼睛仔细看了又看,没有错,沈从文写的就是“娇滴滴”,谁说关东女儿“野”,我们也有妩媚的一面啊,而且给沈从文留下了那么深的印象,大连也是蛮摩登的嘛!
  一个作家走到哪里都会凭直感发现很多问题,沈从文的牢骚也特别多,这只要读读书信就明白,汪曾祺这个学生总是沈从文说如何如何甘于寂寞怎么怎么不争,其实从作品到人,汪曾祺对他的老师从来都谈不上真正理解。连沈从文自己都说了:“古话说‘无忧无虑’,我大约还是虑得太多,许多事其实并非我的责任,而又即或忧虑也无补于事的。我总是在研究如何来搞好它。”是的,来大连他也没有忘记操“闲心”,比如他抱怨这里的日用工艺品和旅游工艺品做得太差,比如他为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和就业又跟不上而忧虑。他所看到的问题还带有很多时代的特点,比如商店里东西不少,人也不少,但买的不多,因为不是要票证,就是价钱太高,人们没有购买力。当然,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在大连更有一种“憋闷”的感觉,并非是环境不好,而是文化氛围不浓,所以有朋友问他到这里来写长篇小说怎样,他想了想还是不行,“反不如景德镇有点文化空气。又不如青岛海边真正孤寂”。“文化空气”稀薄,这是沈从文对大连最为不满的地方。“照理想住处作得那么好,必有相应文化(物质或精神)存在,这一点却不易发现,因为还从未在任何街上听到钢琴声,也未见到什么表示住宅中有什么特别活动景象,只偶尔可见到晒被面汗衫的屋角和……可知住下的大致都是没能利用环境的人。”他在街上遇不见小书店或报摊,在电车上也没有看书报的,而且本地只有一张报纸,办得也很单调,沈从文不能理解人都在做什么,平时为什么连“用书来增加知识”的要求都没有?他们到大连图书馆参观,发现书就是“堆”在那里,非常有价值的旧书旧报看的人也极少,“一切等于冻结,十分可惜”。文学大师的批评可能让大连人感到脸红,好在可以自慰的是他说的是过去,是过去……下面的场面既让沈从文兴奋又不住地摇头:“只是在街头巷尾,有什么业余公务人,摊了一些看得脏脏的小儿书,围了大群赤足小孩,三三五五争看一本。试问租价,那个中年人勉强笑笑,带点自嘲神气,说一分一本,每天可得个三五毛菜钱,一面说,一面那边争打起来,他立即又作了警察,去排难解纷去了。”
  在大连,沈从文的生活中还有几个别有意味的细节似乎值得一提:
  ——1962年8月,茅盾、周扬、邵荃麟、赵树理、周立波等人来大连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就是“文革”中被诬为提倡“走中间道路”而大批特批的“黑会”。作家们来了风风光光,市长请客,“吃了不少种鱼”,沈从文也被邀在座,但已被逐出文艺界的他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所以对邵荃麟邀请他与会,他心里说:“不正式邀可不好去。”对出席会的人,也大有不以为然的口气,“还有个山西李什么”,他是这样说的。“赵树理喝了不少白酒,还未唱戏,可能回到住房就唱起来了。”莫非赵树理戏唱得特别好听,他还专门提上这一笔?
  ——到海边,别人都兴奋地下水,沈从文却坐在海边的一个躺椅上看光景,任思绪游荡东西,自己说如同外国的“孤老流浪人”。还有一次是和历史学家顾颉刚做“老太太”,“在沙上帐幄下谈天。还看海军在远处打飞机靶……”他又想起了抗战时在昆明的日子。
  ——那个有点怪怪的老头金岳霖也来大连了,沈从文当然早就听过他恋着林徽因终生未娶的故事,看看他在干什么:“老金只有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翻扑克牌玩……在这里看他客厅中一个人玩牌(和洋老太卜课一样),我坐拢去问他,他说‘无聊’才玩这个。”难道扑克牌里也有让这位有名的逻辑学家研究的逻辑?
  俱往矣,那个年代的人,那个年代的事,还有那个年代的大连,只有沈从文在信中描述的这幅图景,不住地勾起我对大连的温暖记忆:
  我们三楼还有个屋顶平台,早晚眺望,才知道附近风景还是相当好。特别在黄昏后,各个山头灯火如星,万点星子齐明时,远远近近似乎就有了一种清气(一种仙气),十分柔和美丽。……这时远处只有两种声音可闻:一是电车声音和闪光,大约可以有七八站之长在下边山谷中移动,车到晚上已较空,音响因之也格外大。一是每一住宅单宅单位(在附近一里内),都是小孩子叫嚷嬉笑声音,也是别处少有的。

  齐白石的“蔬笋气”

  
  ? 冰 静
  齐白石六十三岁题画白菜时写道:“余有友人尝谓曰:‘吾欲画菜,苦不得君所画之似,何也﹖’余曰:‘通身无蔬笋气,但苦于欲似余,何能到。’”
  齐白石土生土长,作田、种菜、放牛,受着纯正的村野生活的养育和熏陶。后来学木雕,成了闻名乡里的“芝木匠”。
  齐白石有“孩子气”,即“老小孩”似的天真、可爱。譬如一只青蛙被水草拴住了后腿,另外三只不施救助,坐而旁观;两只小鸡争食一条蚯蚓,但又免不了“他日相呼”;一只老鼠跳到称钩上戏耍,题为“自称”;一群蝌蚪明明看见水中的荷花倒影,却争相追爱;经常画钓杆垂于水面,再画几只小鱼游过来,题为“小鱼都来”;他画小鱼丝瓜,说“小鱼煮丝瓜,只有农家能有此风味”;他反复描绘老鼠偷油,虽有“寒门只打一钱油,哪能供得鼠子馆”的憎恶,但更多的是玩赏鼠儿的乐趣;当他画出一只老鼠咬着另一只老鼠的尾巴时,忍不住写下了“寄萍老人八十五岁新造样,可一笑”的题记。
  齐白石的画中总是响彻着一种世俗的、生意盎然的愉悦情调,满眼天趣之中透露着对劳动生活的挚爱和信赖,俗中寓雅,雅中见俗。譬如矗立的半截荷梗诉说着莲蓬刚刚收获;偶尔立在梗顶的蜻蜓,昂头翘尾展翅之势,给人一触即飞的灵动感。即便是那些已经离开泥土的白菜、萝卜,也都那么鲜嫩、水灵,仍然那么生机勃勃。就与他画的虾、鱼、小鸡一样,贯串着生命之歌;就像他画的篱笆、稻束、柴耙一样,让我们联想、思念着齐白石充满着“蔬笋气”的乡野生活。这种生活之歌、生命之歌,就是齐白石用他的笔墨精神谱写的。
  白石老人绘画艺术的“蔬笋气”渊源深远,蕴意厚重。他虽避乱北京二十余年,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不能不对他甘为“走狗”的廓大胸襟刮目相看。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孕育和催生了他的“衰年变法”,成为他成就一代宗师的转折。
  白石接受陈师曾劝告,以“不欲人知,致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决心开始变法,已是五十八岁了。促使他下这个决心的是四个方面的因素:他的画别人不喜欢(“予五十岁后之画,冷逸如雪个〈八大山人〉,避乡乱,来京师,识者寡”《五十七岁日记》);自己不满意(“予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题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友人师曾劝其改造,信之,即一弃”《五十七岁日记》);下决心改造画风(“从此决定大变”)。他谙知变法不易,衰年变法更不易,所以才以惊人的毅力和勤奋,进行着攻坚守隘的拼搏。在那“扫除凡格”,“关门变更”的岁月里,他握笔把刀,日不暇给。不是“涂黄抹绿再三看”,就是“夜长镌印忘迟睡”,在藤椅上小憩,在床上假寐,以致在厕所里小解,星星点点的光阴,他都不肯放过。一天到晚,古人册上的山河湖泊,同辈腕底的飞禽走兽,自己笔下的花鸟虫鱼,无时无刻不在交叠闪现,一旦打出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腹稿,便提笔蘸墨,泼写再三,往往同一腹稿,要画几张,几十张之多。陈师曾指出白石的画“还有樊篱圈着”,并把吴昌硕的画送给他看。齐白石没见过吴昌硕,但对他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和取得的成就十分敬佩,他把吴的画挂起来,远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