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经济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铧有突出的中分破土的三角锋棱,这样破起土来既深又快,用起来也 

比较轻巧。我国古代的耕犁至唐代就基本上定型了。 

     在灌溉工具方面,在继续使用古老的桔槔辘轳、翻车等工具的同时,又 

创造出连筒、筒车、桶车、水轮等效率更高的灌溉工具。唐政府于大和二年 

 (公元828年)曾令京北府造水车,给郑渠、白渠旁的百姓,以溉水田。唐 

大和三年 (公元829年)日本谆和天长六年,曾仿造唐的水车,用以灌溉, 

足见唐王朝的农具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宋、元时候,劳动人民对生产工具又有新的改进。北宋时发明的铲草用 

的镫锄,开垦芦苇地的锄刀,插秧用的秧马,都是费力少而功效高的农具。 

秧马是湖北鄂州农民所创。农民骑在秧马上插秧,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 

减轻弯腰弓背的劳苦。宋初,为了解决耕牛缺乏的问题,还曾踏犁耕田,四、 

五个劳动力的功效,约可相当于牛耕的一半,南方农民还普遍使用龙骨车来 

戽水。龙骨车有的用人力,有的用风力。此外,比龙骨车运转力运转更大的 

筒车也用来引水上山。 

     在元代,劳动人民对农具又有新的创造。关于元代的农具,在王祯的《农 

书》中有不少反映。王祯是元代农学家,山东东平人。元初先后作过安徽旌 

德和江西广丰的县官。他写的 《农书》既总结了古代的农业生产经验,又介 

绍了当时的新技术,全书共37卷,现存36卷,是继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 

术》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的《农器图谱》部分,占全书篇 

幅的五分之四,对农具作了详尽的介绍,是该书的重点。从书中可以看到, 

在翻土整地的农具方面当时人们已经创造出各种适合不同需要的铁犁,还创 

制了畜拉的耙耢和水田用的耖等农具,用来碎土和耱平土地。在播种工具方 

面,元代的劳动人民对古代耧车又作了重大的改进,在耧车上附加了肥料箱 

和配上砘车,使播种同施肥、下种和压土等都能结合起来。在农耕锄草方面, 

王祯介绍了耨、锄、铲、耕以及当时北方旱田使用的畜拉耧锄、南方水田使 


… Page 48…

用的耨马和耘爪等先进农具。书中介绍的收获工具也很多,其中收获荞麦用 

的推镰和快速收麦器都是很先进的收获工具。王祯在介绍农具的同时,还自 

行设计、制造和改进了一些农业器械。例如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设计了水转翻 

车和高筒转车。前者是以水力作动力的提水灌溉工具;后者是适用田高水低 

地方的灌溉机械。王祯还设计了一种叫做“水轮三事”的农产品加工机械, 

据说它以水为动力,兼有磨面、砻稻和碾米三种功能。 

      (4)农作物栽培 

     占城稻在北宋以前已传入福建,宋真宗时遣使到福建收买稻种,“取占 

城稻三万斛”,分给江南、淮南、两浙三路作为种子。到了南宋初年,江南 

所种稻田,绝大部分是占城稻。苏、湖一带土地肥沃,改种占城稻以后,部 

分地区甚至可以一年两熟,大大提高了产量。入宋以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 

明显超过北方。北宋时,一般的产量,“大约中岁亩收一石”,南方江浙地 

区的稻田,平常年份的收获,每亩可得二石至三石。南宋,苏湖地区改用占 

城稻种以后,在丰收年份上每亩可得五、六石,因而有“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 

     中世纪时期,中国的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发展。 

     茶叶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叶在唐时便成为较普遍的饮料。中唐以后, 

茶叶更成为人民的日常饮料。开元时,一些城市里已有专门煎茶出卖的茶店。 

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年)开始征茶税,后专置榷茶使。从此以后,茶税成 

为历代封建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由于茶叶栽培日渐扩大,德宗时的陆羽还 

总结了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制作方法,这就是有名的《茶经》。北宋时茶叶 

的栽培遍及淮南、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这些地区每年上缴政府专卖机构 

的茶叶达1450多万斤,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而且远销国外。北宋的茶叶品种 

很多,福建所产最为著名。南宋时,南方的注茶地比北宋更多,吴兴的紫笋、 

常州的阳羡、绍兴的目注、隆兴的黄龙等,都被称为“绝品”。棉花种植也 

有了发展。北宋时,棉花的种植在福建、广东一带已渐盛行;南宋时,又从 

闽、粤发展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元代,江南地区已盛种棉花,北方陕甘一带 

又从西域传来了新的棉种。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政府设置了浙东、江 

东、江西、湖广、福建等省木棉提举司,年征木棉布10万匹。成宗元贞二年 

 (1296年)复定江南夏税折征木棉等物,反映了棉花种植的普遍及棉纺织业 

的发达。 

     用甘蔗制糖技术,南北朝时已比较成熟。北宋时,甘蔗在闽、浙、川、 

广一带种植。南宋时,这些地区都盛产甘蔗。四川的遂宁到处都是蔗田,农 

民把甘蔗和谷物轮流栽种,借以保持地力。南宋绍兴年间王灼著有《糖霜谱》 

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记述种蔗制糖方法的著作。 



                             3。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世纪中国手工业的基本格局,就是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双层结构 

的共同发展。其中官营手工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基本垄断了攸关国家安全 

和经济命运的手工业部门,诸如金属冶炼业和制造业、采矿业及制盐业等。 

官营手工业是手工业技术最先进、装备最精良、实力最雄厚、成就最突出的 

部分。许多被誉为惊世之作的手工制品,均出自官营手工业。 


… Page 49…

     官府手工场中所用的工匠,在初期,大体上以征匠为主。在全国各地, 

征招身强力壮、技艺高超的匠人,使他们服役于官府手工场所。另一种匠人 

是雇佣的工匠,即所谓“和雇匠”。有些征匠若不应役,可以纳资代工。唐 

代时官工业匠人名称很多,有所谓“匠”、“短番匠”、“长上匠”、“明 

资匠”、“巧儿”、“和雇匠”等。宋代官府手工业者,多由雇募而来,也 

常用征役之法(一般的招募与“和雇”之间尚有区别,“和雇”大概与民间 

雇佣差不多,一般的官府招募与招兵差不多,被招募后便变成官身,不自由 

了。)在记载上,宋代的“军”“匠”往往连称、混称。有人说:宋代的兵 

是招募的,工匠也是招募的,所以“军匠”、“兵匠”常混合为一。其实所 

谓“军匠”、“兵匠”似多是军转成的匠。 

     唐代官府手工业劳动者许多是奴隶或官户 (隶属于官府的人户),同时 

多行征役制,后来征役逐渐变成纳资代役,甚至官奴婢和官户也可以纳资代 

役;唐代前期虽也有雇募工人,但为数尚不多,中唐以后,纳资代役制兴起, 

官府的雇募工人逐渐增多。到了宋代,就以雇募制为主体了。不过不论征匠 

和雇匠,地位都很低微,尤其是军兵转成的匠,地位更低。从征役制变成雇 

募制,从生产关系方面说,是进步的。因为征役制是一种强迫劳役,而雇募 

制是比较自由的。总之,这种由征役劳动向雇佣劳动转变的现象,在手工业 

史上,乃是一种进步。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者的独立性加强,兼并的加剧使小手工业者 

更加动荡,两极分化的结果使手工业生产资料向少数人集中,大量破产的手 

工业者被排挤到剩余劳动力队伍,官营手工业丧失了可以固定化加以役取的 

劳动力,官营手工业日益转衰。同时,官营手工业规模虽大,但不能无所不 

包,有些官用粗制品就出自民间手工业,国家不设厂自制而购买民间手工业 

品,这正是官营手工业衰,民营手工业盛的征兆。 

     隋、唐时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新手工行业的出现,民营手工业作坊 

开始昌盛。唐中期以后,因兼并的加剧,小手工业者阶层动荡,手工业生产 

资料向少数人集中,小手工业者大量破产,成为手工剩余劳动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