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 五蕴、六处、十八界等三科,色、心、心所、心不相
应行、无为等五事(法),相、名、分别、正智、真如
等五事(法),以上三种分类中的任一类,皆和「实在
」的基准相关连。
4 因此,〈声闻地〉中的事 (vastu),乃是意指包含法
(dharma)、自性
───────────
有关前一图表的出处是︰(1)《瑜伽论》 (大30;
704c);《显扬》 (大31; 508c7…9; 557b27…29);
《三无性论》 (大31; 868a7…9);《佛性论》 (大
31; 794b27…c1)。(2)《中边》卷二真实品13。(3)
《楞伽》卷七。(4)《摄论(世)》卷五。
(注 25) Cf。; e。g。《显扬》(大31; 557b28ff。)「遍计所执
自相是无,何以故﹖五事所不摄故,除五事外更无
所有。何等为五﹖一、相。二、名。三、分别。四
、真如。五、正智」。又《三无性》(大31; 868a1)
「若法是有,不出五藏」。
(注 26) 福原亮严(1972; 3)认为︰ 不可草率推断相、名、
分别、正智、真如等五事比三性说较前成立之说法
。舟桥尚哉(1972)并且认为︰《解深密》中,虽有
三性说,但未言及五事(说),仅见到相、名、分别
等语,故从其尚不完全,而且从五事的顺序与五事
和三性的关系亦未确定等事实看来,五事的成立乃
是在三性说成立以后。
34 页
(svabhava) 等实在性者。
5 〈声闻地〉 中有关唯事 ( vastu…matra ) 之表现的
「事」,与其说是相、名、分别、正智、真如等之五
事, 勿宁视为以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无为
等五事为内容是比较恰当。
6 相对于此,〈菩萨地〉中有关唯事之表现的「事」,
主要是以相、名、分别、正智、真如等五事为其内容。
盖于〈菩萨地〉「真实义品」中有论及︰菩萨依于长时
从事的法无我智( dharma…nairatmya…jnana ),如实知一切
法的离言自性,对一切法也不作任何分别。如若不然,则不
能把握唯「事」 ( vastu…ma tra ) 、 唯「真如」 (
tathata…matra )。(注 27) 因为在相当于「真实义品」解
说部分的《瑜伽论》「摄决择分」(大 30; 695c26 706c14)
的开头,有云「若欲识知真实之意味,宜略知五事」,其后
则从有无、假实、世俗胜义等种种的角度,详论相、名、分
别、正智、真如等五事 ( 大 30; 695c26…703a22 ), 最后
则论说到三自性(大 30; 703a23…706c14 )。 所以,〈菩萨
地〉中有关唯事之表现的「事」,可说是主要以相、名、分
别、正智、真如等五事为其内容。
五、结论
由上述的讨论,我们知道︰若以代表初期瑜伽行派之论
书《瑜伽论》中之第十三地〈声闻地〉为主,可将其「唯」
之用例之表现意义分析为下列三点︰
(1)说明相似(pratirupaka)所缘(禅定对象)
的用语, 如「唯智」(jnana…matra)、「唯见」
(darsana…matra)、「唯正忆念」(pratismrta…matra)
等诸表现, 它们是用来说明禅定中对象(所缘)是意
识之作用对象, 有别于五识之藉外感官所认识的外
界对象。这从南方上座部系统的《解脱道》、Vism
等中所述(1)遍作 (准备) 相 (parikamma…nimitta)
(2) 取相 (uggaha…nimitta)、(3)彼分相(=似相,
patibhaga…nimitta) 等修行禅定的三个步骤的比较
研究中也可得到证明。 从此
───────────
(注 27) BoBh(w)41。 15…18(大30; 487b18…20; Td wi
23a7…b1); 〃sa khalu bodhisattvas tena
duranupravistena dharma… nairatmya…jnanena
nirabhilapya…svabhavatam sarva…dharmanam
yathabhutam veditva na kam cid dharmam kathamcit
kalpayati nanya…tra vastu…matram gshnati
tathata…matram〃 「又诸相菩萨由能深入法无我智
,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如实知己,达无少法及少品类
可起分别,唯取其事,唯取真如」。又参考Willis
(1979; 91; 155。) 。
关键词︰1。《瑜伽论》 2。唯识 3。唯事 4。所缘 5。五事。
35 页
观点,「唯智」、「唯见」、 「唯正忆念」等诸用
语确实和《解深密》、 《摄论》等所说的于三摩地
中影像之唯识思想颇为相近, 或者可说是「唯识」
思想的先驱术语, 但是在〈声闻地〉中还没有明显
提出否定外境的「唯识无境」的用语。
(2)大多数「唯」的用例是用来否定作者、 受者、我、
我所等的。如︰「唯行」(samskara…matra)、「唯
法」(dharma…matra)、「唯事」 (vastu…matra)、
「唯因」(hetu…matra)、「唯果」(phala…matra)、
「唯蕴」(skandha…matra) 等。 并且这些用语是依
于共通于所有佛教部派之缘起与五蕴的思想而来,
不是瑜伽行派所特有的思想。
(3)第二点用以否定作者、 受者、我、我所等的「唯」
之用例中,「唯事」 (vastu…matra) 是比较值得重
视的术语。 因为它似乎只能于《瑜伽论》等瑜伽行
派论书中发现, 或许可以说是表现瑜伽行派思想特
色的用语之一。 所谓「唯事」之「事」的观念是说
一切有部阿达磨论师们为讨论「法」 ( dharma )、
「自性」 ( svabhava ) 等实在性而创说的, 其内
容是渊源于原始佛教的五蕴、六处、十八界。 但是
瑜伽行派一方面接受此色等五事 ( 法 ) 之说, 更
进而发展出相、名、分别、正智、真如等五事 (法)
之说,而且与「三自性说」相结合。 〈声闻地〉中
「唯事」的「事」以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无
为等五事为内容是比较恰当。 相对于此,〈菩萨地
〉中「唯事」之「事」主要是以相、 名、分别、正
智、真如等五事为其内容。
36 页
〔参考资料〕
(一)原典(Original works)及其简称︰
Abhidh…k…bh(E)= Abhidharmakosabhasya of Vasubandhu
Chapter 1 Dhatunirdesa ed。 Yasunori
Ejima; Tokyo The Sankibo press 1989
(BIB 1)。
Abhidh…k…bh(P)= Abhidharmakosabhasya of Vasubandhu
ed。 P。 Pradhan; rev。 2nd ed。 Aruna
Haldar; Patna 1975(TSWS 8)。
Abhidh…s(V)=『??????????? (南方佛教哲学教
义概说 )』Japanese trans。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