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7〈声闻地〉中「唯」之用例考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等为 (3) 分别﹖谓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 何等
              为 (4)  真如﹖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非一切言语安
              足处事。 何等为 (5) 正智﹖谓略有二种。一、唯出
              世间正智。二、世间出世间正智。

            《瑜伽论》中,更进一步以「相有何相﹖答︰分别所行
        相。名有何相﹖答︰言说所依相。分别有何相﹖答︰相为所
        行相。真如有何相﹖答︰正智所行相。正智有何相﹖答︰真
        如为所行相」 (大 30; 697a8…12) 说明此五事的定义 (相)
        和关系。兹整理其要点,首先可知︰「名」(naman) 是言说
        之所依。其次、其余的四者可分成二组︰

            (一)「相」( nimitta )是「分别」( vikalpa) 之所行
         (认识对象 ),而「分别」是以「相」为所行。所以在三界
         ( 迷妄之世界 ) 之中, 「相」 ( nimitta ) 和「分别」
         ( vikalpa ) 是为「认识对象」和「认识作用」的关系。

            (二)对应此一关系, 「真如」( tathata )是「正智」
        ( samyag…jn ana ) 之所行 ( 认识对象 ), 「正智」是以
        「真如」为所行。所以在真实世界之中,「真如」(tathata)
        和「正智」 ( samyag…jnana ) 亦成一对的认识关系。

            其次,有关瑜伽行派独自所提出之五事和阿达磨佛教之
        五事的关系,《瑜伽论》中有作如下的论述︰

            问︰如是五事几色﹖几心﹖几心所有﹖几心不相应行﹖
                几无为﹖答︰ (1) 相通五种。 (2) 名唯心不相应
                行。 (3) 分别 。 (4) 正智通心及心所有 。 (5)
                真如唯无为。(大 30; 697c5…8)

            此可以整理如下,即︰

             (1)相︰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无为。
             (2)名︰心不相应行。
             (3)分别。
             (4)正智︰心、心所。
             (5)真如︰无为。

                                  32 页

            若分析阿达磨佛教中五事的成立过程,可知其分类的方
        法大抵是︰最初是「色」 ( 物质 ) 被提起,第二是与此相
        对立的「心」被提出 ( 色、非色、心、非心的分别 ), 第
        三是和心相应的「心所法」被提出,第四是和心不相应的「
        心不相应行」被提示出来 ( 心相应、 心不相应的分别 )。
        以上之四种属于有为法;与此等对立的,第五则是举出无为
        法 ( 有为、无为的分别 )。 相对于此,《瑜伽论》之分类
        的方法则是︰

            首先,归纳阿达磨中,由色、非色、心、非心、心相应
        、心不相应、有为、无为等分别所形成的五事 ( 色、 心、
        心所、心不相应所、无为 ), 而以相 ( nimitta ) 作为所
        有的认识对象的一个概念。但因为探究名称和事物的不一致
        性,(注 23)故特别提出心不相应行之一的名 ( naman ) 而
        列为第二。又把心、心所法依凡夫和圣者的认识作用之区别
        ,再分类为(3)分别 (vikalpa)、(4)正智(samyag…jnana)。
        最后则是将无为法名之为真如 (tathata)。

            又《瑜伽论》中,以此一独特的五事作为实在与否的基
        准, 配合瑜伽行派所特有的真理观──「三自性」(遍计所
        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 ──作如下的论述 (大 30;
        704c23…5) ︰

            问︰三种自性、相等五法。初自性 (遍计所执性) 五法
                中几所摄﹖答︰都非所摄。问︰第二自性 (依他起
                性) 几所摄﹖答︰四所摄。问︰第三自性 (圆成实
                性)几所摄﹖答︰一所摄。(注 24)
        ───────────
        (注 23) 横山纮一(1979; 58~67; 1975;114)提示说︰《瑜
                伽论》中,依于把诸法分为名(naman)、事(vastu)
                、自性(svabhava)、差别(visesa)等而观察的方法
                (四种寻思),可排除虚妄分别,而生出四种的如实
                智(大30; 490b2ff;; BoBh(W) 53。3)。又《摄论》
                中,在言及应观察名称和事物都只不过是自己心中
                的产物而已之段落(大31; 142c21~23; MAS p。168。
                18) ,亦提到有关名称和事物彼此相互为客尘之寻
                思(大31; 653c8~9)。


        (注 24) 瑜伽行派的论书里,有关三种自性和相等五事的关
                系,有各种异说。依《成唯》卷八(大31; 46c29~
                47a20),如以下的图表所示,可以举出四种。参考
                菅沼晃1970;舟桥尚哉1972;叶阿月1975。

                 (1)《瑜伽论》(2)《中边》(3)《楞伽》(4)《摄论
                      等                                (世)》
        ────────────────────────────
        依他起性: 相、名、     相、分别   分别        名
                  分别、正智
        ────────────────────────────
        遍计所执性:            名         相、名      义
                                                      (相、分别)
        ────────────────────────────
        圆成实性: 真如         正智、真如 正智、真如  正智、真如
        ────────────────────────────

                                  33 页

            即是︰(1) 依他起性包含在相、名、 分别、正智,(2)
        圆成实性包含在真如,相对于此,遍计所执性则不包含在五
        事的任何一者。所以,根据此五事为基准,遍计所执性被认
        为是不实在的。(注 25)

            为了理解为何以五事为实在的基准,或许探究有关「事
        」( vastu ) 的语义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关于此点, 佐佐
        木现顺(1958; 113…8)曾如下地论述 1 vastu Vedic skt。;
        吠陀语) 、 2  vatthu  ( Pali;  巴利语 ) 、  3  vastu
        (Buddhist skt。;  佛教梵语)等有关「事」的三种语言形态
        的关系。即︰ 1 vastu ( Vedic skt。 ) 的原意是场所、家
        ( dwelling place )。2 vatthu ( Pali ) 除了保持此一原
        意,进而附加上 a real thing; object;  reason; basis;
        subject  …  matter   等五个哲学性的意涵。 3 vastu
        (Buddhist  skt。) 则更被当作 「绝对的实在」 (e。g。 LAS
        147;6 vidyate  tathata…vastu  arya nam gocaro yatha;
        汉译《楞伽经》中, 此一 vastu 被译为「事」、「本有」
        、「妙物」)的意思来使用。若借用此一语义解说的论点而
        探究此「唯事」之「事」的话 ,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事」
        ( vastu )的 a real thing (实物)之意涵。

            总合上述几个段落以来所考察的结果,可归结如下︰

            1 说一切有部阿达磨论师依于五蕴、六处、十八界之教
              说而开创色、 心、 心所、心不相应行、无为等五事
              (法)之说。

            2 瑜伽行派一方面接受此「色」等五事(法)之说,更进
              而发展出「相」等五事(法)之说,而且将后者与「三
              自性说」相结合。(注 26)

            3 五蕴、六处、十八界等三科,色、心、心所、心不相
              应行、无为等五事(法),相、名、分别、正智、真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