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瘀等事,但见自心,由此道理,菩萨于其一切识
中,应可比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又于如是青瘀
等中非忆持识,见所缘境现前住故。
───────────
(注 1) 〈声闻地〉(大 30,450c6 ~ 7; SBh 363;4 ~ 6)
「问︰ 此所缘境是谁 (kasya) 同分 (sabhaga) 说
为同分﹖ 答: 是所知事 (jneya…vastu) 相似品类
(pratirupaka)故名同分」。又,所谓同分(sabhaga)
,亦即《俱舍》之 〃yo hi visayo yasya vijnanasya
niyato yadi tatra tad vijnanam utpannam
bhavaty utpattidharmi va sa visayah sab haga
ity ucyate/〃 「若境与识定为所缘,识于其中已生
、生法,此所缘境说名同分」 ( 大 29, 10a5ff。;
Abhidh…k…bh (E) p。43。 12ff。)。
若依 〃yah svakarmakrt sabhaga iti/〃 「若作自
业名为同分」( 大 29; 10a14; Abhidh…k…bh (E)
p。43。 23) 的定义, 某一对象,即使现在不被认识
, 但在过去或未来必定会被认识,此一对象称为同
分。 于此,所谓同分者,所知事即使不存在于现今
目前, 亦显示与其具有相同作用之物,此即影像。
(注 2) 大 16; 698a27; Samdh(L) p。90f; 野泽静证 (1957
;206;n。2)
(注 3) 大31; 138b15ff。:《摄论 ( 世 )》(H) 大 31;
338c3ff。; MSg(N) 上 p。 290。
22 页
即是说︰于禅定之中所见〔不净所缘之〕青瘀等诸影像
,不是别有青瘀等一切诸法。唯是见自心而已。菩萨于一切
识之中,知一切外境皆唯是识而已,非有实在的境界。并且
〔于禅定中〕观察以上青瘀等事,亦非记忆之识,因为所缘
之境安住于现前之故。
所以,在〈声闻地〉中, 说明相似(pratirupaka)所缘
的用语,如相似 (pratibhasa)(注 4)、唯智(jnana…matra)
、唯见(darsana…matra)、 唯正忆念(pratismrta…matra)等
诸表现,确实和《解深密》、《摄论》等唯识思想颇为相近
,(注 5)或者可说是「唯识」思想的先驱用语。但是,我们
也应注意〈声闻地〉中所谓「唯正忆念」(pratismrta…matra)
之意涵。
何以故﹖因为在《摄论》(注 6)中所说的青瘀、脓烂等
种种影像是鲜明地呈现在眼前,但是普通的记忆却是暧昧的
。所以,〈声闻地〉中所言「唯正忆念」(pratismrta…matra)
的「正忆念」,和普通的记忆相互区别是有必要的。
为了能更了解〈声闻地〉之以「唯智」、「唯见」、「
唯正忆念」等用语来说明「相似」所缘或「影像」在实际修
行禅定时的意义,我们将讨论南方上座部系统的《解脱道》
、Vism等中所述(1) 遍作(准备)相 (parikamma…nimitta)、
(2) 取相 (uggaha…nimitta) 、 (3) 彼分相 (=似相 ,
patibhaga…nimitta) 等修行禅定的三个步骤。(注 7) 其中
第三步骤之「彼分相」(=似相)之用语,可与〈声闻地〉中
「相似」( pratirupaka; gzugs brnan )所缘或者「同分」
( sabhaga )「影像」( gzugs brnan )的用语作比较。
因为,在《解脱道》中, 有关「相」(nimitta)的定义
,是以如下的因(cause)、智(wisdom)、像(image)等而作说
明。(注 8)
相者何义﹖谓因(cause)义相义; 如佛教比丘,彼诸恶
不善法有相起,是因缘义。复说智(wisdom)义相义;如
说以作想当舍,是谓智义。复说像
───────────
(注 4) 据云︰〃pratibhasa; abhasa〃等用语是从 MSA; MAV
起,才频繁被使用 (横山纮一 1971; 34ff。)。又可
参考上田义文 (1958; 271ff。) 、横山纮一 (1975;
3ff。)、 横山纮一(1979; 17f。)。
(注 5) 小谷信千代(1980; 63f。)。
(注 6) 《摄论(世)》(H) (大31; 339a2f。)「此住现前分明
见故,彼忆识所见暗昧,此现前住所见分明」。
(注 7) 大32; 413c19ff。; Vism 125; 18ff。; 可参考佐藤
密雄(1973 ; 945f。)。
(注 8) 大32; 414c29ff。; Vim(E) p。78。
23 页
(image) 义相义;如自见面像想象,彼分无异义。
相对于此,在〈声闻地〉中,相当于《解脱道》中「相
」( nimitta ) 之用语,亦即影像 ( pratibimba ) 的别名
( paryayanama ),(注 9) 其定义是︰
即此影像,亦名影像 ( gzugs brnan ),亦名三摩地
相 ( tin ne ’ dsin gyi mtshan ma ), 亦名三摩
地所行境界 (sbyon yul) , 亦名三摩地口 (thabs)
,亦名三摩地门 (sgo),亦名作意处 (yid la byed
pa ’ i rten ),亦名内分别体 (nan du rnam par
rtog pa ’ i lus ), 亦名光影 (snan brnan),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所知事同分影像
(jneyavastu…sabhagasya pratibimba) 诸名差别
(paryayanama )。
其中,所谓三摩地相 (tin ne ’dsin gyi mtshan ma)
的名称,或许即是意味在三摩地中的相 ( samadhi…nimitta
﹖)。所以, 在定义上,〈声闻地〉之「影像」和《解脱道
》等「相」之说法是一致的。
其次,在《解脱道》(注 10)中,有关「取相」(uggaha…
nimitta)和「彼分相」(=似相,patibhaga…nimitta) 的区
别是︰
云何名取相﹖若坐禅人以不散心现观曼陀罗,从曼陀
罗起想,如于虚空所见,或时远、或时近、或时左,
或时右、或时大、或时小、或时丑、或时好、或时多
,或时少、不以眼观曼陀罗,以作意方便取相起,是
名取相。
从彼作多故,彼分相起。名彼分相者,若作意时随心
即现,非见曼陀罗后生心念,但作心闭眼如先所观,
若远作意亦即远见,或近、左、右、前、后、内、外
、上、下亦复如是。随心即现,此谓彼分相。
即︰所谓「取相」,它并非依不散乱心或眼等〔五识〕
,乃是依于〔意识之〕作意方便。进而随着对取相之反复修
习、作意,而立即从心(=意识)所现者,是为「彼分相」
(=似相)。又于 Vism(注 11) 其叙述则是︰
───────────
(注 9) 大 30; 427b24; SBh 195; 10(inplete); Tp 91
bl; Td 76a2。又 〃pratibimba; bimba 〃之语义,可
参考伊藤秀宪 (1972)、MSg(N)上 (293)、横山纮一
(1979; 30)。
(注 10) 大32; 414c19ff。; Vim(E) p。77; 〃grasping sign
and after…image〃。
(注 11) Vism(4。29…30) 〃Kalena ummletva; Kalena minletva
avajjitabbam。 Yava uggaha…nimittam nuppajjati;
tava kala…satam pi kala…sahassam pi t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