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八日,大凌河城内各官,皆与祖大寿同谋归降,惟独副将何可纲不从。祖大寿做了一件对不起生死与共僚友的愧疚之事:
大寿执之,令二人掖出城外,于我(后金)诸将前杀之。可刚(纲)颜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城内饥人,争取其肉。(《清太宗实录》卷十)
关于何可纲之死,他们编造假材料奏报:“初未溃前一日,凌城食尽。副总兵何可纲语大寿曰:‘子可出慰阁部,我当死此!’自为文以祭,遂死之。”(《崇祯长编》卷五一)后来明廷了解了情况。直隶巡按王道直疏奏:“凌河之困,独副总兵何可纲,大骂不屈,死无完肤。其正气万夫不惴(zhuì),而忠心千古为昭。”(《崇祯长编》卷五三)
祖大寿杀副将何可纲后,派人到后金军大营。双方盟誓。皇太极等誓曰:“凡此归降将士,如诳诱诛戮,及得其户口之后,复离析其妻子,分散其财物、牲畜,天地降谴,夺吾纪算。若归降将士,怀欺挟诈,或逃或叛,有异心者,天地亦降之谴,夺其纪算。”祖大寿等誓曰:“祖大寿等,率众筑城,遇满洲国兵,围困三月,军饷已尽,率众出降,倾心归汗。”(《清太宗实录》卷十)
盟誓天地后,当用何计,以取锦州?当夜,祖大寿亲到后金大营,皇太极张灯列炬,出幄迎接。祖大寿要跪,皇太极不让,双方行抱见礼。入帐后,祖大寿说他的妻子在锦州,请为内应,里应外合,共图锦州。此事,史载:“大寿言妻子在锦州,请归设计,诱降守者,遂纵归。”(《清太宗实录》卷十)皇太极与祖大寿密议计取锦州的对话如下:
皇太极问:今令尔至锦州,尔以何计入城,既入又以何策成事?
祖大寿答:我但云昨夜溃出,逃避入山,今夜徒步进城。彼未有不令入城者。锦州军民,俱我所属,但恐为丘(禾嘉)巡抚所觉耳!若我兵向我,则丘巡抚或擒或杀,亦易事也!如初二日闻炮,则知我已入城。初三、初四日闻炮,则我事已成。皇上可以兵来矣!(《清太宗实录》卷十)
天聪汗皇太极许之。祖大寿许依计献城投降,留其义子祖可法为人质。
二十九日,夜亥时,皇太极命贝勒阿巴泰、德格类、多尔衮官40员、兵4000人,都穿汉装,偕祖大寿及所属兵350人,作溃奔状,袭取锦州。漏下二鼓,大凌河城内,炮声不绝。祖大寿等从城南门出,率兵起行。阿巴泰等亦率军前往。时天降大雾,军皆失伍,遂各收兵,及明而还。是夜,锦州明兵,闻到炮声,以为大凌河人得脱,分路应援,被后金军击败。祖大寿等出城后,跑到白云山,时天有大雾。十一月初一日二更,祖大寿带领从子祖泽远及从者26人,进入锦州城。
后金破大凌河城。先是大凌河明人筑城时,骑步兵及工役商贾共3万余人,因相继阵亡、或饿死、或互相食。至是存者止11682人,马32匹。
初二日,后金军听到从锦州方向传来的炮声。至于初三、初四两日,皇太极没有再听到从锦州城发出的信炮声。初四日,祖大寿自锦州派人到后金大营传话:“我前日仓卒起行,携带人少。锦州兵甚众,未及举事,将从容图之。”初九日,祖大寿又派人致书皇太极,解释不能举事的原因,并期望:“皇上悯恤归顺士卒,善加抚养,众心既服,大事易成。至我子侄等,尤望皇上垂盼。俟来年相会,再图此事。”(《清太宗实录》卷十)祖大寿至锦州后,佯为后金作内应,而实与明军守锦州。皇太极则答书云:“将军子弟,我自爱养,不必忧虑。”(《清太宗实录》卷十)后皇太极向诸贝勒解释说:“朕思与其留大寿于我国,不如纵入锦州,令其献城,为我效力。即彼叛而不来,亦非我等意料不及,而误遣也。彼一身耳,叛亦听之。”(《清太宗实录》卷十)
十一月初九日,皇太极下令将大凌河城摧毁,降人剃发,并派军拆毁大凌河至广宁一路墩台,携大小火炮3500位,并鸟枪、火药、铅子等战利品班师。二十四日,皇太极率师回到沈阳。皇太极熟悉《三国演义》中“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他对祖大寿才“一擒一纵”呢!
孙承宗以年迈抱病之躯,奔赴锦州,协调战守,但他遭到户科给事中吕黄钟的疏劾。承宗后上疏引疾。寻得请,辞归里。
皇太极一改努尔哈赤杀降、阿敏屠城的错误,由屠城变为降城,对剃发降顺的官兵商民,不予杀害。对尔后明军献城投降,产生深远影响。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祖大寿是真降,还是假降?一种意见认为是假降,证据是他到锦州后没有作内应;另一种意见认为是真降,理由是他到锦州后本想作内应,但由于巡抚丘禾嘉等防范甚严而没有得逞。究竟是真降还是假降,史料不足,难以论定。
祖大寿回锦州后,继续守锦州。崇祯十三年即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极派军包围锦州城。崇祯帝派洪承畴统率8总兵、13万大军、8万匹马,前往救援。结果洪承畴大败。翌年,明朝在辽西丢失锦州、松山、杏山、塔山等城。祖大寿锦州被围,矢尽粮绝,剃发降清。
大寿降清,影响重大。祖大寿是自有辽事以来,第一个降清的总兵。从此,明军在山海关外,再没有一员像样的、敢于同清军拼搏的总兵。
第三十八讲 林丹大汗
讲明亡清兴,不能不讲蒙古;而讲蒙古,又不能不讲林丹汗。因为在明末政治舞台上,主要有四股政治势力:明朝、后金—清、蒙古和农民军。林丹汗在明清争战的格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一讲来讲林丹可汗(kèhán),也就是林丹大汗。了解林丹大汗必须从他的黄金家族说起。一、黄金家族
林丹汗(1592~1634年),名林丹,又作陵丹、灵丹,号为呼图克图汗,《明史·靼鞑传》谐音作“虎墩兔憨”,带有轻蔑的意思。《蒙古源流》(康熙内府蒙古文抄本)林丹汗是蒙古察哈尔部首领,也是蒙古最后一位大汗,出身于蒙古黄金家族,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二世孙。黄金家族指的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后裔。说林丹汗,要从他的先祖达延汗说起。
达延汗(1464~1543年),名巴图蒙克,为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他6岁即汗位,称大元可汗,就是达延汗。一说他在位74年,享年80岁(《蒙古源流》卷六)。他的父亲巴延蒙克,和其叔满都鲁,结成联盟。本来要拥立巴延蒙克为大汗,但巴延蒙克主张拥立满都鲁为大汗。不久,满都鲁即大汗位,巴延蒙克为济农(相当于辅政、副汗)。后来,因部族之间的纷争,二人同败,相继而死。
满都鲁汗死后,他的遗孀满都海福晋,执掌汗廷大权,统辖蒙古各部。她在寡居期间,拒绝非黄金家族贵族的求婚,精心抚育巴延蒙克之子巴图蒙克(达延汗),两部联合,加强实力。巴图蒙克6岁时,满都海福晋扶立他即汗位,尊称达延汗,并同他结婚。这年,一说满都海福晋33岁。她辅佐年幼的达延汗,执掌政事,发誓报仇,维护黄金家族统治。在明代蒙古史上,有两位杰出的女性:一位是满都海福晋,另一位是三娘子(忠顺夫人)。满都海福晋率军出征,驰骋大漠,打败枭雄,消灭仇敌,巩固统治。达延汗为人“贤智卓越”(《李朝成宗大王实录》卷一七五),控弦10万骑。达延汗年长后,亲自执政,厉行改革,废除太师,恢复济农,强化汗权,重分领地。
第三十八讲林丹大汗|达延汗分封诸子,建左右两翼六个万户——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万户、兀良哈万户和喀尔喀万户;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万户、土默特万户和永谢布(哈喇慎、阿苏特)万户。左翼三万户由大汗直接统辖,大汗驻帐于察哈尔万户;右翼三万户由济农代表大汗行使管辖权,济农驻帐于鄂尔多斯万户。这成为后世蒙古各部落形成的起源,重划蒙古各部政治地图,影响极为广泛而深远。
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统领蒙古察哈尔部。图鲁博罗特死后子博迪(卜赤)嗣为汗。博迪汗死,子打来孙立,是为打来孙汗(达赉逊库登汗)。打来孙汗继位后,举部东迁,驻牧于蓟、辽地域(大体相当于现在的辽宁、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地区),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辽左始有虏患”(冯瑗《开原图说》)。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率领所部十万东迁,移牧于兴安岭东南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