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家政治而亦家庭情谊化之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亦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的想理要求,更无其他。
——摘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地主与农民不共财、不相恤、不互相负责。贫民生计问题绝无保障,仅有残酷的剥削关系存在。
封建经济。
只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剥削关系上的家庭共产主义。
这种伦理政治之目的不为别的,全为维持封建剥削,不是大家相安,而是使地主阶级相安,大多数人则不安。不是各作到好处,而是统治阶级作到好处,被统治者则作到极不好处。
——摘自毛泽东读《乡村建设理论》的批语
[解析]
伦理本位,是《乡村建设理论》对中国旧社会特征的一个基本概括。所谓伦理本位,是指伦理关系在人们的各方面社会关系中起主导的和决定的作用。为了证明这个论断,梁漱溟从社会、经济、政治三个方面作了阐述。毛泽东则针锋相对,一一作了批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分歧的焦点,是怎样看待中国传统社会注重伦理关系这一特点,说到底,即中国传统社会有没有阶级分化、阶级对立以及阶级剥削。由于梁漱溟过于注重中国社会的特殊性,看不到阶级社会中各阶级不平等关系这一共性,因此认为,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上“互以对方为重”,经济关系上“皆彼此顾恤”,政治关系上“家庭情谊化”。这些论点,也是有片面性的。毛泽东的批语,则始终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不同的。
梁漱溟也不是不承认有阶级对立的社会存在,但为了说明“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不属于这种情况,他在书中又着重从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社会身份变化的角度展开论述,进而提出了“职业分立”的概念。毛泽东对其有关论述,也作了批语。
梁漱溟说:“一部分人据有生产工具,而生产工作乃委于另一部分人任之;此即所谓阶级对立的社会遂造成剥削与被剥削的两面中国社会则没有构成这两面。其所以没有构成两面即在其生产工具没有被一部分人所垄断的形势。为什么无此形势?有三点可说:
一、土地自由买卖,人人得而有之;
二、遗产均分,而非长子继承之制;
三、蒸汽机、电机未发明,乃至较大机械亦无之。”
毛泽东对这段特别是生产工具没有被一部分人垄断的三个原因的批语是:“百分之七十土地集中于地主,农民只有卖,没有买。”“大多数人无产可以均分。”“只有土地剥削。”
梁漱溟接着说:“由于前两点,让中国社会不得有土地垄断,“如封建社会者然。本来,从第一点土地自由买卖,与封建社会已经不同,土地已难垄断河北省有句谚语:‘一地千年百易主,十年高下一般同’;此可见土地时有转移。贫富随有升沉,垄断甚难也中国之所以始终不能成功工业社会,未始不是由于遗产均分的缘故无垄断即无阶级。生产工作者(农民、工人)恒自有其生产工具,可以自行其生产。各人作各人的工,各人吃各人的饭,只有一行一行不同的职业,而没有两面对立的阶级。所以中国社会可称为一种职业分立的社会。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斯不谓之阶级社会耳。”
在这段开头几句说中国社会“不得有土地垄断”、“土地已难垄断”旁边,毛泽东批道:“否”,这也是后来的事,从前衣奴制不然。接着又在中国未能进入工业社会,“未始不是由于遗产均分的缘故”旁,分别划了两个“?”号。在“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传相通,对立之势不成,斯不谓之阶级社会耳”几句旁,毛泽东又批道:“贫富贵贱就是阶级。”
梁漱溟说:“所有官吏大抵是士人通过考试制度而来的;而士人则与农、工、商并列为四民,‘禄以代耕’,亦不过是一项职业,为构成此职业社会所不可少之一种成分而已可见其缺乏阶级分界,而政权实有开放给众人,让大家都得参预的机会。”
毛泽东批注说:通是不对的。
最后,梁漱溟在“伦理本位、职业分立之交相为用”一小节中谈到:“在西洋恒见其积个人之有余;在中国恒欲以补众人之不足。在西洋人看钱是让人更能赚钱的,钱多用在生产上;在中国则以为钱是让大家化的,钱多用在消费上。”
毛泽东批注说:“富人的钱不让穷人花。”
毛泽东这几处批语,三言两语,平实出之,切中要害,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他对中国封建社会阶级关系的看法。
42。近代以来中西方社会文化的高低(读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那末,要问中国社会为什么竟至崩溃解体吗?我们可以回答:这是近百年世界大交通,西洋人过来,这老文化的中国社会为新环境所包围压迫,且不断地予以新刺激,所发生的变化而落到地的地步。于此,不要忘记的是中国文化自古相传,社会构造历久不变的那件事。他不变则已,变起来格外剧烈、深刻、严重!其所以久而鲜变,我们可以推想到两点:
一、中国社会构造本身(内部关系上)非常富于妥当性、调和性。因此其本身妥当调和,所以不易起变动;因其不变动,乃更走向妥当调和里去。愈不变,愈调合;愈调和,愈不变;此相传已久的老文化,盖有其极高度的妥当调和性。
二、是中国文化在人类所能有的文化里,其造诣殆已甚高。所以他能影响于外,传播于远;而他则从不因外面影响而起何变化。甚至为外族武力所征服,却仍须本着他的文化来行统治,其结果每使外族同化于他。如是,他文化势力圈的扩大与其文化寿命的绵长,成了相关系的正比例。卒之,成了又老又大,又大又老的一个文化体(有人说中国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一个大的文化体,颇近是),此其文化里面必有高越于外者在,亦从可知。
但到了近百年间,此本身有高度调和性,不因外面文化刺激而起何等变化的者社会,忽尔变化不已,形势严重非常。这全为近代西洋人过来所致。于此,我们又可推想到几点:
一、是近代西洋人的文化甚高,而且与中国甚是两样。不高,不致影响于他;即高而不是两样的,谅亦不能生影响。抑唯其彼此文化都很高,所以才说得到两样不同;从其两样不同,愈知其都很高。
二、是中国文化的失败;或其弱点的先暴露。盖中西方文化相遇,中国遵起变化,顾尚未见西洋受我们影响而主何变化也。最后的总结帐如何不可知,眼前固是如此。
三、在一新中国文化未能融铸创造成功时,中国社会将陷于文化失调;——社会构造崩溃,社会关系欠调整,社会秩序的饥荒。——摘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为什么崩溃,由于外力压迫。
中国社会组织历久不变原因在他又好(妥当调和性)又高——这是不对的。
农业文化当然高于游牧文化。
不是都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高于封建社会,故两者相遇,后者失败,
其帐已结。只有更高者能胜之。比更高者即是民族民主革命。革命是胜于反革命的。所谓失调,就是旧制度不合于新环境。——摘毛泽东读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批语
[解析]
近代以来,在中西方社会文化的环境中,中国出现了危机。问题出在哪里?这首先涉及到认识方法问题。对此,梁漱溟在书中说:“我们必须把握着中国问题所在,而后才有工夫好作。中国问题在哪里?有人说是在‘帝国主义与军阀’;又有人说是在‘贫愚弱私’;这二说都不正确其实宇宙是变化的,人类社会更是变化转动很快的。多一样算什么?少一样算什么?多了的可以去掉,没有的不难添补上。不从前后动态上理会,只看见眼前的静象;是抓不到问题的。宇宙间最要紧的是那些关系,而是一一具体事物;人类社会尤其是这样,不从抽象关系注意,而徒为一二具体东西牵住自己的视线,是抓不到问题的。”
在这段话旁边,毛泽东的批注道:自然同社会都是变的。要从历史发展看,不要从一时静态上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