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对切制过程基本矛盾的认识,可以进一步研究积木式机床通用的积木块和特殊的积木块问题,为大量生产机床创造有利条件。
还可以进一步分析精密机床和特种机床问题,我们认为,它们和一般机床的主要不同点也在于工作部件,因此,也可以将它们和积木式机床相联系起来,设计和制造一些特殊的工作部件,就可以在普通机床厂生产精密和特种机床,迅速满足国家在这方面的迫切需要。
进一步研究用“以小于大”的积木式机床解决大型零件的加工问题,。
过去我们考虑切削加工,一般仅仅从矛盾的一方一切削工具——着手,如果考虑到矛盾的另一方——工件,就会出现新的局面。这必将引起机床的进一步革命。
用通用的传动及支承部件加上特殊的工作部件来组成机床的原理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机器。
认清了机床的矛盾发展,不仅使我们能够在今后攻取科学堡垒中明确方向,而且使我们决心在机床教学中来一次彻底的改革。
——摘自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机床及自动化专业分总支委员会《从设计“积木式机床”试论机床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机床及自动化专业分总支委员会同志们:
看了你们在一九六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非常高兴,我们已将此文在本杂志上转载。只恨文章太简略,对六条结论使人读后有几条还不甚明了。你们是否可以再写一篇较长的文章,例如一万五千字到二万字,详细地解释这六条结论呢?对于车、铣、磨、刨、钻各类机床的特点,也希望分别加以分析。我们很喜欢读你们的这类文章。你们对机械运动的矛盾的论述,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兴趣,我们还想懂得多一些,如果你们能满足我们的(也是一般人的)要求,则不胜感谢之至。
——摘自毛泽东1960年12月6日署名“红旗杂志编辑部”致中共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机床及自动化专业分总支委员会信(见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98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
[解析]
毛泽东比较爱看《光明日报》,因为这张报比较注意登理论文章,能给他较多的关于学术思想的信息,包括有关自然科学学术思想的信息。他热情推荐《光明日报》上的《从设计“积木式机床”试论机床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一文即是一例。
1960年8月,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自然辩证法座谈会。提交会议的文章中,有一批是结合当时技术革新的发展而研究和写出的。“蚂蚁啃骨头”(小机床加工大工件),“积木式机床”,是当时引人注目的技术革新成果。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些教师就这个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写了《从设计“积木式机床”试论机床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一文,在会上已引起注意。会后,此文在《光明日报》哲学专刊上发表了。毛泽东看到这篇文章,请《红旗》杂志加以转载,并代《红旗》杂志编辑部给作者写了前面引述的这封信。信未原署“毛泽东一九六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后来改署为“红旗杂,乞编辑部一九六0十二月六日”。
这封信当然给作者们很大鼓励。《从设计“积木式机床”论机床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这篇文章,转载在《红旗》19年第24期上。作者按照毛泽东的信的要求写出的第二篇文《再论机床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和机床的“积木化”问题》,《旗》在1961年第9—10期上予以发表,还加了一个按语。按说了毛泽东的那封信的要求,说了这篇文章的论点还可以讨论,还有不同意见,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并且表示希望:“如每一个专业,每一个科学研究机关,每一个生产单位,都能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具体矛盾的方法,抓住他们自己业中的一个特殊性的矛盾,用一定的时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机床内部矛盾运动的同志,从1958年10月开始,到这篇文的写成,共用了两三年的时间),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全面研究,那就可以预期,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将获得愈来愈多成果,将出现更加繁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半年以后,在《红旗》1961年第24期上,发表了一篇关机床内部矛盾问题的讨论综述,介绍了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
这两篇文章和当时的讨论,有些关于矛盾的分析和议论,哲学方法上说可能有不同的评价(是不是有搬弄概念的缺点?但是主要的、实质的东西,是对机床发展方向的分析和预测。文章所作的预测的科学性到底怎样,这是应该由机械学家们来断的事情。80年代中期有人写文章,认为那两篇文章是我国宏观上从综合上讨论技术发展战略问题的较早的文献,而这研究正是现在应该大力提倡的。这个评论是有见地的。
毛泽东说,他“很喜欢读这类文章”,“还想懂得多一点”。这说明他对哲学研究同技术研究的结合,对技术发展的思路和战略的探讨,表现了很大的兴趣和关注。
(本条解析均摘自《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的龚育之《毛泽东与自然科学》一文“关于机床设计发展战略的讨论”一节。特此注明)
23。很欣赏,他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读权田昌一《关于新基本粒子观的对话》)
'原文'
乙:现在把基本粒子看成物质的始原的观点还是正确的吗?
甲:在我看来,把基本粒子看成物质的始原的观点从一开始就是不正确的。的确,在1932年,人们曾经把基本粒子看成物质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而且就是在今天也还不能把基本粒子分裂成更为根本的东西。但是根据这一点就认为基本粒子是物质的始原则是不对的。把只在实验技术的某一发展阶段上所允许的观点不加批判地固定化,就是形而上学的独断论,是和科学不能相容的观点。
乙:这样说,基本粒子这个名称是用得不恰当的啊。
甲: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名称不过是一种符号,怎样选取都可以。但名以表实,如果采用了不适当的名称,往往连本质也逐渐被误解了。实际上,基本粒子是物质的始原的观点,现在已经不知不觉地潜入了物理学家的头脑,看来在妨碍着科学的进步。
回顾一下本世纪以来的原子物理学的蓬勃发展的经过,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子决不是物质的可分性的极限,而是构成自然的不同质的无限阶层的一个,我想,基本粒于虽然现在看来好像是物质的始原,但还是以把它看成物质的阶层为对。
乙:《自然辩证法》一书不是恩格斯在原子的不可分性被实验推翻之前写的吗?
甲:早在1867年,恩格斯在他给马克思的信里就曾写道:从前虽然把原子解释为可分的极限,但是现在,它只表示在分割时产生质的差异的环节。在这以后很久才发现了电子和放射性元素,而当时的自然科学家们对于恩格斯的原子观是一无所知的。他们深信原子是名副其实的物质可分性的极限,因此,在新的事实被发现时就惊慌失措了。
乙:难道当时就没有人采取唯物辩证法的原子观来展望将来吗?
甲:很遗憾,在物理学家里是没有的。值得注意的是,列宁曾经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物理学的危机,说出了“电子也是不可穷尽的”这句名言。
——摘自权田昌一《关于新基本粒子观的对话》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列宁讲过,凡事都可分。举原子为例,不但原子可分,电子也可分。可是从前认为原子不可分。原子核分裂,这门科学还很年青。近几十年来,科学家把原子核分解了。有质子、反质子,中子、反中子,介子、反介子,这是重的,还有轻的。至于电子同原子核可以分开,那早就发现了。电线传电,就利用了铜、铝的外层电子的分离。电离层,在地球上空几百公里,那里电子同原子核也分离了。电子本身到现在还没有分裂,总有一天能分裂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个真理。不信,就试试看。如果有竭,就没有科学了。世界是无限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空间方面,宏观、微观,是无限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所以科学家有工作可做,一百万年以后也有工作可做。听了些说法,看了些文章,很欣赏《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上坂田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