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文]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摘自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三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讲秦始皇,开头一大段也是讲他了不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大篇,只是屁股后头搞了两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衣。”就是说他还是死了。你李白呢?尽想做官!结果充军贵州,走到白帝城,普赦令下来了。于是乎,“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实,他尽想做官。《梁甫吟》说现在不行,将来有希望。“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那时神气十足。我加上几句,比较完全:“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了油锅了。
  ——摘自毛泽东1973年7月4日同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
  [解析]
  李白有59首五言古风,写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多是借史咏怀。毛泽东一直很推崇秦始皇,读到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三,自然就很注意他对秦始皇的评价。在毛泽东看来,以秦始皇之赫赫功业,而文人笔下赞颂者委实太少。故对“李白讲秦始皇”,很有兴趣,并赞成他在诗中开头几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对秦始皇的正面颂扬,且有气势。由于该诗后头部分写了秦始皇太兴土木,寻求长生之药等事,便引出毛泽东一段对李白很不客气的议论。
  毛泽东似乎不赞成李白超越时代、超越客观的历史事实及其影响来感叹秦始皇的最终结局(“金棺葬寒灰”)。李白的感叹是把诗人有关抽象的人生价值和超脱的历史观念加在政治家头上,以道家的玄辩来褒贬法家的务实;在毛泽东看来,政治家就应该牢牢地把握和创造现实,更何况秦始皇在他的心目中一直是历史上了不起的非凡人物,其轰轰烈烈的功业、成就和影响也是千古相传的。毛泽东不无挑剔地指出李白在自己诗歌中抒发的傲视一切的勃勃雄心,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尴尬处境(想当官而不得)之间的深刻矛盾。可以说是点出了古代大多数有成就的诗人们的普遍命运。这虽然反映出封建社会不合理制度压抑人才的痈疾,但从诗人角度看,也是书生式的空好议论的必然结果。(李白虽志向远大,但并无实际才干,再加上他为人放荡不羁,这就必然导致四处碰壁,可惜他至死未悟。)从这个角度一比较,纯粹诗人与政治家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天平上自然发生倾斜。
  毛泽东随口引出李白在《梁甫吟》中的诗句用典来指出李白的弱点。李白在《梁甫吟》里引用了刘邦谋士、嗜酒如命的高阳人郦食其的事迹。郦以一介书生游说楚汉之间而受重用,季白对此很有点推崇神往,故说“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毛泽东却不这样看,他随口说出几句打油诗,用史实指出郦食其的悲剧下场。据《史记》载:刘邦手下大将军韩信引兵东向,欲攻齐国时,为刘邦所用的郦食其枪先说降了齐王,意在争功。不料韩信仍率兵攻齐,连下72城,齐王以为是郦食其以缓兵之计欺骗了自己,便把他抛入油锅烹死了。从毛泽东富有情趣的调侃打油诗中,不难看出他对纯粹诗人心态的超越,对自视过高的书生意气的轻视。 
28。政治诗,然也有比、兴(读杜甫《北征》等)
  [原文]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摘自杜甫《北征》[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
  ——摘自毛泽东1965年7月21日致陈毅信(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608页)
  [解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青年时代南游吴越,北游齐越,过着“丧马颇清狂”的生活。天宝三年(744),与李白、高适等人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天宝六年,到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作梗,应举的人全部落第,遂在长安潦倒10年左右。天宝十四年,出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他正在奉先探亲。次年,肃宗在灵武即位,他移家鄜州,只身奔灵武,不料途中为叛军所俘。至德二年(757),脱身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因上书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中大旱,为饥饿所迫,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安家定居。后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武卒,乃携家至夔州,代宗大历三年(768),乘舟出三峡,经今湖北入湖南,贫病交加,死于湘江舟中。诗作甚丰,原有集60卷,早佚。北宋王沫编集20卷,补遗1卷,题为《杜工部集》。后世杜集及注本,皆以此为基础。
  毛泽东亦喜读杜诗,但评价似不太高。1942年4月,约见何其芳、严文井等作家时,严文井问:“听说主席喜欢古典诗歌。您喜欢李白,还是杜甫?”毛泽东答:“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1957年同臧克家等人的谈话中,毛泽东毫不掩饰地表示对杜甫的诗“不甚喜爱”。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期间的谈话中,毛泽东径直说他不喜欢杜甫的诗,“哭哭啼啼”。又说,杜诗是“政治诗”。
  杜甫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他一生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时刻忧国忧民。对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回纥、吐蕃等族统治者的掠夺侵扰,都力加反对,客观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动乱时代,加之仕途坎坷,流离漂泊,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广大人民的疾苦。其诗在抒写个人情怀时,往往能紧密结合时事,内容深厚,意境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面貌,后世誉之为“诗史”。毛泽东说杜诗是“政治诗”,大概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特别是其创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用世动机。
  从创作角度讲,杜甫诗作,特别是一些咏史叙事之作,赋多于比兴。这也是毛泽东对杜诗评价不是很高的原国。此外,毛泽东晚年有扬李抑杜想法,是因为他感到前人对杜甫的诗注家太多,号称“千家”,李白的诗注家太少,同为大诗人,注家却相差如此悬殊,觉得有点不平。在他看来,李白诗的成就与艺术价值又不在杜诗之下。
  不庸讳言,毛泽东的扬李抑杜,是包含了他个人的欣赏偏好的。
  毛泽东也时常读杜诗。
  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游览了杜甫草堂,在“工部词”的“诗史堂”,称杜甫的诗是“政治诗”。毛泽东还借阅了杜甫草堂的各种版本的“杜诗”12部,108本。在《杜诗选》(明·杨慎选)这个版本上,他用铅笔圈了两首诗:《白帝城登高》、《至后》。毛泽东还阅读了唐、宋、明三朝的一些杰出诗人的作品,专门圈阅选出了“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共17位诗人的诗词64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共12位诗人的诗19首)。其中陆游8首,李白6首,杜甫的诗最多,25首(197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将这些诗词编辑成册,约请刘开扬加注释,用《诗词若干首》的题名出版发行)。当时,毛泽东还为到会的同志挑选了一部分有关四川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印发给大家。其中有《都江堰资料》、《司马错论伐蜀》、《成都由来》和《武候祠、杜甫草堂全部对联》等。
  从毛泽东故居藏书中看,他读过杜甫不少诗,仅圈画过的就有67首。对杜甫的诗,毛泽东圈画三四遍的有《梦李白二首》、《咏怀古迹五首》、《蜀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