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之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爪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摘自王粲《登楼赋》[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这篇赋好,作者抒发了他拥护统一和愿为统一事业作贡献的思想,但也含有故土之思。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
  ——摘自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
  [解析]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出身名门,祖上为汉朝三公,但幼年丧父,13岁时又值董卓之乱,汉末动荡的社会对其影响很大。17岁时避居荆州,历15年无所建树。后曹操大军南下,粲劝刘表之子刘琮归曹,以此功受曹操重视,后迁军谋祭酒,参与政务。魏国既建,拜为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随曹操征吴,次年病卒道中。据《三国志·王粲传》云,“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但大多散佚,今有辑佚本《王粲集》流传。王粲为文,俊远真挚,为“建安七子”之一,且创作成就最高。《登楼赋》为其代表作,被梁朝萧统选入《昭明文选》。该赋写于建安十二年(208)归附曹操之前,正值避难荆州,久无建树的时候,故作品风格沉郁悲凉,本想登楼望景以解愁闷,结果反使愁闷更浓,接着抒发其愁的内容:一为长年流离,思念故乡;一为国乱未息,雄才不展。归乡无路,报国无门,而时光却在流逝,使作者思绪万千,不能自拔。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便熟读《昭明文选》,对《登楼赋》也是很熟悉的,晚年因视力不好,调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到他身边为他读书。那是1975年夏天,毛泽东让芦荻给他读了王粲的《登楼赋》后,便谈了上面所引的那段谈话,准确地指出了该赋主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因登搂望见异乡风物之美而引起思乡怀土的深切情感,一个是身处乱世壮志未酬的感慨,并渴望河山统一的积极进取心情。但毛泽东随后的发挥,则在前一方面,这与他迟暮之年重病缠身的心境有关。特别是他说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自己的童年、故乡、朋侣,更是借文纵情、由人及己的评论了,因为王粲写《登楼赋》的时候,才30岁左右,谈不上是“老年”。
  说完《登楼赋》后,他紧接着还有这样一段话:我写《七律·到韶山》的时候,就深切地想起了32年前许多往事,对故乡是十分怀念的。《七律·答友人》,“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却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后,毛泽东还让工作人员找出《昭明文选》中庾信的《枯树赋》读给他听,据工作人员回忆,他先是静静地听着,接着,他猛然间声音微弱地苦吟起来:“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粮柢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神志的极度清醒,脑细胞的极度活跃,与躯体的衰老形成了极大的矛盾,造成悲凉情感。庾信的《枯树赋》抒发的是英雄暮年的心境,反映的是一种在自然规律面前无可奈何的失落心态。 
14。古诗词里的地圆说(读张华《励志诗》、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原文]
  大仪斡运,天回地游。
  四气鳞次,寒暑环周。
  星火既夕,忽焉素秋。
  凉风振落,熠耀宵流。
  ——摘自张华《励志诗》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摘自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别的地方。晋朝的张华在他的一首诗里写到:“大仪斡运,无回地游”。
  ——摘自逢先知《博览群书的革命家》(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8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
  [解析]
  张华(232—300),出身寒微,在西晋初年官至显位,是个较正直的官僚。其《励志诗》是73句的四言古诗,顾名思义,乃自我勉励之作,表现了较好的志向情趣。前面引述的,是这首诗中的前面几句,直观地感到四季变化与“天回地游”有关。
  毛泽东是从《古诗源》里读到这首诗的。在1964年8月的这次谈话中,他便指出:这首诗收在《古诗源》。
  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前面有一小序:“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这首词写送月,且用屈原《天问》的形式来写,是很新颖的。作者经过详细的观察,发挥丰富的想象,看到月亮由东升起,自西落下,猜测到地球是圆的和月亮绕地球旋转。这在天文学史上是个佳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讲到这首词时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词,在一本《稼轩长短句》中这首词的标题前连画三个大圈;对小序中的每句话加了圈点;对词中每个疑问句后,都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1964年又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到这首诗包含的地圆说想法。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这首词的着意圈画,除艺术上的欣赏外,还十分赞赏词人辩证思维的深刻性。 
15。此人一辈子矛盾着(读谢灵运《登池上楼》等)
  [原文]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摘自谢灵运《登池上楼》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通篇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见矛盾所在。
  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
  ——毛泽东读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3页)
  [解析]
  毛泽东故居书房里有一本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的《古诗源》。毛泽东在谢灵运《登池上楼》这首诗中,几乎每句诗旁都画着曲线,句末加着圈。在“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下面连画两个圈后,在天头、行间写了上面这段批语。这100多字的批语,远远超出作品本身,是对谢灵运一生政治态度和内心世界的评价。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是历史上淝水之战大败苻坚的赫赫名将谢玄的孙子,谢氏家族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贵族、大官僚地主。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一生崇尚奢侈,纵情山水,博览群书,工诗善文。由晋入宋后,降爵为侯。在政治上,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而宋武帝、文帝始终未委以军国要职,因此他“常怀愤惋”,并数次遭贬,曾被逐出京城任永嘉太守。在职期间,他不问政事,“肆意邀游”,不久就托病辞职。武帝死后,文帝即位,再次起用他。他“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而文帝“唯以文义见接”,因此他还是不得志,经常“称病不朝”。不久又被免官,出任临川内史,有人在文帝面前告他“谋反”,“遂有逆志”。后被杀,年48岁。毛泽东在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南史》列传九中,仔细阅读圈点了有关谢灵运及其家族的历史资料。他对谢灵运的生平事迹是了解的,由此才通过他的作品挖掘其内心世界。这大概便是古人说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吧!
  池上楼在永嘉境内,《登池上楼》一诗是他任永嘉太守时所作。“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反映他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