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又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特别是《国风》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其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反映人民劳动生活和当时农业生产的作品,如《苤苢》、《十亩之间》,《七月》、《大田》、《良耜》等;有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情绪的作品,如《伐檀》、《硕鼠》等;有反映繁重的兵役谣役给人民造成沉重痛苦的作品,如《东山》、《击鼓》、《鸨羽》、《伯兮》、《君子于役》等;有揭露统治者无耻丑行的讽刺作品,如《相鼠》、《新台》、《墙有茨》、《南山》、《株林》等。而其中反映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作品数量最多,也最富于精彩。有的表现热恋的欢乐和相思的痛苦,如《静女》、《漆洧》、《采葛》、《蒹葭》等;有的表现受礼教束缚的痛苦和争取自由婚姻的斗争精神,如《将仲子》、《柏舟》等;有的表现妇女被遗弃的痛苦,如《氓》、《谷风》等。
  《诗经》作为儒家传统的“五经”之一,也是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学习的启蒙读物。后来到长沙就学,《诗经》也是他喜欢阅读的古典文学作品。
  1913年写的《讲堂录》笔记里,便有这样的句子:“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幽风》陈王业之本,《七月》八章只曲评衣食二字。”《幽风》即《诗经·国风》之一,包括《七月》,《鸱鸮》等七篇。
  1915年秋天,毛泽东向长沙各重要学校发出200余字的《征友启事》,其结尾处所引用的便是《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两句诗。
  1920年3月14日致周世钊信中说:“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发生‘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这里引的是《诗经·小雅·蓼莪》里的句子。
  到晚年,《诗经》仍是毛泽东喜欢阅读的作品之一。1965年9月15日,他便批示工作人员替他找一本《诗经》,并说明要大字本的。同年夏天去北戴河开会时,毛泽东听说在专列上当服务员的姚淑贤,来不及同自己的男朋友道别便赶来了,就用铅笔在一张16开的白纸上写了《诗经·邶风·静女》中的四句诗送给她,这四句诗是:“静女其妹,俟我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又对姚说:你把我写的这个东西拿回去交给他,再把失约的原因讲给他听。这个手迹,现在还珍藏在姚淑贤那里。
  毛泽东不仅读《诗经》原作,还十分留心历代注家对原作的训解分析。1965年7月21日给陈毅的那封谈形象思维的信中,信首引用的:赋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便分别出自朱熹《诗集传》里对《周南》中《葛覃》、《螽斯》、《关雎》这三篇作品所作的注。
  毛泽东对《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部分,评价是很高的。前面所引述的一段话出自毛泽东1964年8月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的谈话,从中可看出三点:
  (一)毛泽东很看重《诗经》里反映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的作品,并一再强调这些是“老百姓”的民歌。
  (二)关于诗歌作者的创作动因和思想倾向。孔子评诗三百,说“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认为这些诗作“怨而不怒”,温柔敦厚,既有美刺之效,又合圣教礼仪。这大概是孔子编辑并推崇《诗经》的初衷和标准。司马迁则不作如是观。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认为,《诗经》作者的创作是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作诗明志,抒愤言情,以通其道。故“《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毛泽东明显赞同司马迁的说法,用“心里没有气,他写诗?”来发挥司马迁的“发愤”说。这就把“诗言志”的含义引向怨天泄愤,把“思无邪”的怨而不怒引向“反对统治者”。
  (三)《诗经》中有不少男女欢爱之作,毛泽东试图不以文害辞,以辞害志,力求从大量比兴形象中切入其实质内容:借男女写君臣。至于《诗经》中的男女之作是不是有这方面的特殊指意,在批评史上的看法并不一致。朱熹便基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立场,视为淫奔之词,评价不高。他在《诗集传·序》里还说:“国风”15章中只有“周南”、“召南”两章,“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故“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其余13章,则使“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毛泽东是不同意这种评价的。
  关于历代注家对《诗经》的解释,毛泽东在1973年7月17日会见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时,曾说过这样的话:《诗经》,是2000多年以前的诗歌,后来做注释,时代已经变了,意义已不一样。这或许就是“诗无达诂”的意思吧! 
2。我们也会感动上帝(读《列子·汤问》)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匿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摘自《列子·汤问》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摘自毛泽东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愚公移山》(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102页)
  [解析]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撰。其生卒年月不可考,大约比庄子早些。在《庄子》中多次称道列子,还专有《列御寇》一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的使用来看,可能是晋人的作品。这八篇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共计134则。列子的学说近于庄周,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愚公移山”即为《汤问》中的一则。该书中的“儿童辨日”、“歧路亡羊”、“纪昌学射”等寓言,都颇有教育意义。
  对《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毛泽东非常熟悉。仅据有文字可查的记录来看,1938年、1939年在“抗大”、陕北公学等学校的讲演中,毛泽东不下五次讲述了愚公移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