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5。要立这个志气(读《东观汉记·梁鸿》)
[原文]
(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摘自《东观汉记·梁鸿》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1959年6月3日清晨,毛泽东刚刚起床,就跟我讲起梁鸿不因人热的故事。毛泽东说:过去我跟孩子们讲过这个故事,但他们年幼,没有懂得我的意思。我领会毛主席是借这个故事,鼓励自己的子女和年轻人,要有志气,不依靠他人,而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艰苦创业。
——摘自林克《在毛泽东身边的岁月片断》(载《缅怀毛泽东》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8—559页)
[解析]
《东观汉记》是东汉时官修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叙东汉史,自光武帝至灵帝,共143卷。尚未完稿。唐以后多有缺佚,清代以来有辑本。梁鸿是东汉初期的经学家、文学家。一生隐居。本为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人,曾因写《五噫歌》讽刺统治者的奢侈,汉章帝读后甚为不满,后改名换姓到南方,替人做工舂米。其本传列入《后汉书·逸民列传》,其中无“不因人热”的故事,当是《东观汉记》撰修者搜罗。由此可以断定,毛泽东也是在《东观汉记》里读到这则故事的。
早在20年代,毛泽东便接触到这个故事。1958年在武昌曾和人说起黄梅的革命烈士雅声,毛泽东回忆道:我在湖北省农民协会和武昌农讲所做工作时,同雅声同志多次接触,谈革命和将来,谈诗词也很投机。我们交换过各自写的诗,他的名句我至今还记得:“犯叔一寒何志此?梁鸿余热不因人”。这两句用典,很融洽,很活。我看比李商隐的好。用这种诗的语言,表现诗人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中硬骨头精神。我很欣赏他的这类诗句,他长于七言,律绝俱佳。在这里,毛泽东把“梁鸿余热不因人”视为一种硬骨头精神的体现。
1959年3月2日,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集中讲了“梁鸿余热不因人”的故事。他说,东汉有个梁鸿,“举案齐眉”就是讲他的故事,他有个老婆叫孟光。他们穷得要死,给人春米度日。有一个人对他说:“我这里有火,你用它来烧饭吧。”他说:我“小子鸿,不因人热者也。”你有热,我不沾光。这个人后来到了无锡,成了经学家。这个人是硬汉。
1959年3月,毛泽东又讲起这个故事,自有特殊背景。1958年刮“共产风”,搞“一平二调”,损害了农村中许多相对富裕的生产队和管理区的利益,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毛泽东从1958年底开始纠正这种“穷拉平”的“左”倾错误。在郑州会议上讲述梁鸿不因人热的故事,就是借以做思想说服工作,以便落实好退赔措施。毛泽东讲话的立场,明显是立足于穷者一方。他把不因人热,解释为“我们穷人,就是不要靠揩别人的油来过活”,这是很通俗而又恰当的。同时,他还说:我们中国穷,但是我们不要恩赐,我们同苏联是等价交换他们的设备,我们借了他们的款,我们按期偿还。国内有些穷省,我们无产阶级、贫下中衣,要有志气。毛泽东的意思,国与国之间,省与省之间,不同的管理区、生产队之间,都要有这股子志气,不要沾别人的光。应该说,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自己的做人原则和人格精神,所以他多次以梁鸿的故事来教育人们“立这个志气”。
16。不能贴魏武大字报
(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一《魏书·武帝纪》)
[原文]
奉国威灵,仗锁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擒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拓、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李安溪曰:文词绝调也。惜出于操,令人不喜读耳。)
——摘自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一《魏书·武帝纪》注文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大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一《魏书·武帝纪》注文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38页)
[解析]
陈寿的《三国志》,除了裴松之有长篇巨注外,作了校勘、注解、旁证的,到清代有顾炎武、何焯、梁章钜等20多家。卢弼的《三国志集解》,汇集了诸家校语、注评,同梁章钜的《三国志旁证》一样,可以说是历代注解《三国志》的一次总结。毛泽东读《三国志》,留下较多批语的,便是卢弼《三国志集解》。
曹操是史家们有争议的人物。曾有人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好雄”,特别是随着《三国演义》的普遍流传和戏剧舞台上对曹操造型的奸相脸谱化,把曹操视为“旷世奸雄”的观点被更多的人接受。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就有这种倾向。毛泽东在这本书的《魏书·武帝纪》里,圈画批注得较多,对曹操给予了充分肯定。
《武帝纪》里说到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用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了屯田政策,由典农官募民耕种,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各州郡。这个政策对恢复被战乱破坏的农业,支援战争,起到积极作用。毛泽东对此很重视。对《三国志》有关这方面的正文,及裴松之、卢弼的注解引文,都圈点断句,多处画了着重线,有的地方,天头上还画着三个大圈。特别对曹操所说:“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奉人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毛泽东逐句都画有着重线,天头上还画上圈记。
《武帝纪》叙建安15年春曹操下令征贤,提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接着,裴松之在注解里,引用了《魏武故事》里记载的曹操在这年12月所下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其内容是叙述自己辗转征战的经历及许多内心活动,表明自己守义为国,并无取代汉室之意,为明此志,决定让出受封的阳夏、柘、苦三县,以解除别人的误会。卢弼对此作了些考证、订谬外,还引述别家评语,对曹操提出了许多指责。曹操在令中说:他曾告诉妻妾,自己死后,她们无论嫁到哪里,都希望为他说明无叛汉之心。卢弼在注里说这是“奸雄欺人之语”,曹操在令中说,自己之所以不放弃兵权,“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这是“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卢弼说这是“肝鬲至言,欲盖弥彰者也”,认为陈寿写《三国志》对这些话“削而不录,亦恶其言不由衷耳”。曹操在令中又说,自己打仗,“推弱以克强,处小而擒大”,卢粥在注里又例举他打的败仗,指责他“志骄气盛,言大而夸”。对曹操让出三县一事,卢弼在注里引别人的话说,“文词绝调也,惜出于操,令人不喜读耳”。看来,卢弼似乎是有意同曹操“对着干”。毛泽东对卢注作了圈点,在天头上写了前面引述的那段批语,认为卢弼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
《让县自明本志令》,是了解曹操的第一手史料,自有政治策略的考虑,而卢弼先入为主视曹操为奸雄,也不能公正客观地评论曹操的这个自白。所以毛泽东不能同意他的注文。批语里“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引自李白《望鹦鹉洲悲祢衡》一诗。鹦鹉洲,传说为黄祖杀名士祢衡之处,因祢衡的《鹦鹅赋》而得名。李白全诗为:“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起群英。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寸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至今芳洲上,兰薰不忍生。”祢衡是东汉末年名士,又是狂士。孔融爱其才,多次称述于曹操。曹操想见他,他却称病不见。后来答应了,却坐在大营门口,“以杖捶地大骂”。曹操以其素有才名,不忍杀之,便把祢衡遣送到刘表处,后又辗转至黄祖处,结果因“言不逊顺”遇害,时年才26岁。“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按史家解释,“盖言魏武经营天下,而视之作蝼蚁观者,唯一祢衡也”。毛泽东说“此为近之”,可能是说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