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04页)毛泽东信中说的“疑点”就是指他对艾思奇理解“差异”问题的看法的商讨。
毛泽东认为,说差别的东西不是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矛盾,是不妥的;应说一切差别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差别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所以差别就是矛盾;这就是所谓具体的矛盾。毛泽东在1937年8月写下的《矛盾论》中,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只有坚持这两方面的含义,才是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批评了前苏联德波林学派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侍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的观点。艾思奇对差异的理解和表述,不是十分准确的。毛泽东坦诚而友善地指出了这一点。并愿和作者当面详细商榷。因为如果不认为差异就是矛盾的话,在理论上就会导致不能彻底地坚持唯物辩证法矛盾普遍性的基本原理。这段批注,既表明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原理有着科学、全面的理解,又表明他对待同志之间在理论问题上的不同看法进行善意的研讨的态度。
14。没有永远停滞的东西(读艾思奇《思想方法论》)
[原文]
人类的改变世界,是不断地在进步,决不停止在现状上,动物的改变却不是这样的。蚂蚁蜜蜂始终只依赖着它们生来的能力去生活。——摘自艾思奇《思想方法论》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并不是没有微弱的进化,永远停滞的东西是没有的,我想。
——摘自毛泽东读艾思奇《思想方法论》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451页)
[解析]
毛泽东这句批注是读艾思奇《思想方法论》一书时写下的。《思想方法论》一书是艾思奇1935—1937年在上海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写下的一部通俗书籍,作为青年自学丛书之一,1936年夏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艾思奇在这里为了说明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强调人类在改变世界中的不断进步,却认为动物是始终只依赖它们生来的能力去生活,这就否认了动物的进化与发展。毛泽东批注道:“并不是没有微弱的进化,永远停滞的东西是没有的,我想。”这一批注,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变化是绝对的原理,纠正了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不恰当的认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但各自发展变化的方式不同,有的剧烈、明显,有的微弱、不明显。蚂蚁蜜蜂,在较短的时间内,看不出它们的能力有什么变化;但在较长的时间内,就可看出它们的进化与发展。如果忽略了这些,就可能在理论上不能彻底地坚持唯物辩证法。
15。由思维到物质即检验与再认识(读李达《社会学大纲》)
[原文]
我们当分析认识过程时,第一要阐明由物质到意识的推移的辩证法,第二要阐明由感觉到思维的推移的辩证法。为要阐明由物质到意识的辩证法,就必须展开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
——摘自李达《社会学大纲》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第三要阐明由思维到物质的推移的辩证法,即检验与再认识。
——摘自毛泽东1938年1月17日至3月16日读李达《社会学大纲》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265—266页)
[解析]
毛泽东的这句批注是在阅读李达《社会学大纲》一书时写下的。李达(1890—1966年)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党中央宣传主任。后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后长期在大学担任教授。1937年5月,出版《社会学大纲》(上海笔耕堂初版),并立即将书寄给毛泽东,请他指正。毛泽东在1938年1月17日至3月16日间阅读了这部著作,十分赞赏,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列主义的哲学教科书,在10年反动统治时期能有这样一部书问世是难得的。毛泽东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读这部书平均25页多,一个多月内就读完了。书中《唯物辩证法》等篇章,毛泽东至少批读了两遍,共写了3000多字的读书批注。
毛泽东在读这部书时,已经完成了他的两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毛泽东在读《社会学大纲》这本书时写下的批注,既有时原书观点精华之处的摘要,又有对原书观点的补充与修正。李达在《社会学大纲》中谈到认识发展过程时,注意到了物质到意识推移的辩证法,以及感觉到思维的辩证法。毛泽东在读到这里时认为,还要注意,“第三要阐明由思维到物质的推移的辩证法,即检验与再认识”。这一批注,是时原书观点的重要补充。毛泽东十分重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关于客观外界的规律认识之后,使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即思维到物质的推移),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修正和发展认识,并且改造世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2页)时隔20多年,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指出:“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第840页)
16。用通俗言语宣传唯物论,极好(读李达《<实践论>解说》)
[原文]
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说明]就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过程举例来说:中国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就陷入了殖民地化的过程,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或俄国十月革命以前),还停顿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历年来,他们亲眼看到外国人夺取我国的领土,在中国境内设置租借地,开辟租界,增开商埠,驻扎军队。这一连串的事实,使得我国人民感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剥削,觉得中国要被瓜分豆剖,国亡无日了。中国人民基于这样的认识,就起来做救亡运动了。但是救亡运动如何进行?靠政府的力量么?当时的清皇朝被列强征服以后,已向列强投降,做了列强的伥鬼,帮助列强压迫着人民。于是只有对列强做自发的斗争。这斗争的方式,就是排外主义,即排斥外国人,排斥外国货。这即是说,那时的中国人不知道帝国主义的本质,以为只要洋人和洋货排斥了,中国就可以得救。义和团运动,就是依照这种认识才发动的。这一类排外主义运动,无疑地是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