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这个意见表示,在决定胜负的各种因素中,
人的因素最重要。在此,孟子也有类似的看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凝聚部属的向心力呢?
荀子认为,要达到万众一心的目标,领导者不能用机诈、手段,因为这
只能骗得一时;要万众一心,自己就必须长期地以诚心相待。他举出一些各
国用兵的例子:齐人重视杀敌的技能,不论自身胜负,只要能够斩下敌人首
级就可换取赏金八两。这种方式如同在市场集雇人去打仗,遇到敌人弱时还
可应付,遇到强敌则四处溃散了,因此乃是“亡国之兵”。魏国用一套严格
的方法来挑选出体能优异的战士,能够穿着厚重的胄甲、背着各式的兵器装
备,在半天之内跑上百里,就选为战士,享有赋税及田宅的多项优待,直到
他们年老力衰也不稍减。如此,国家日久必贫,这种名为“危国之兵”。齐
魏两国方法虽异,但本质皆出于利诱。这种以利诱之的做法,在秦国表现最
为彻底。秦国一方面让人民生活贫苦,严苛地驱使他们,另一方面则以庆赏
鼓励他们。不过,荀子认为这种军队仍然无法对抗王者之师。为什么呢?荀
子说:“凡人之动也,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止矣。故赏庆刑罚执诈不足
以尽人之力,致人之死。”一个领导者,如果只是以赏庆刑罚执诈驱使人,
而不讲礼义忠信,一旦遇到紧要关头或劳苦烦辱之际,一定是大难来时各自
飞。“赏庆刑罚执诈之为道者,庸徒粥卖之道也,不足以合大众,美国家”。
' 以德兼人' 荀子说:“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
者,有以富兼人者。”以富兼人,意指以利益做为结合的原动力。以力兼人,
意指靠着威势胁迫人们结合在一起。以德兼人,意指依靠内在德性的相互感
动而结合在一起。儒家赞成的领导方式显然是最后一种。
' 以礼治人' 儒家的领导风格是比较严格的,相对来说,中国的思想中
只有道家思想较为放任自由。儒家讲礼,就是主张对行为有所规范。可是,
这种规范并不是莫名所以的造作。“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非天降也,非地
出也,莫不本乎人性,发乎人情。”又如《荀子·大略》所云:“礼以顺人
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礼的作用是使我们的人性及人
情有更好的表达渠道,使人们之间的爱意、敬意皆能顺畅、得体、而优美地
传达。中国人过年时向长辈行礼,就是一个很好的礼仪。平日里可能会有一
些不愉快,很容易就在这行礼之中化解掉了。儒家在管理风格上,必然讲求
井然有序,行事有规矩。《荀子·王霸》:“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
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荀
子又说:“上莫不致爱其下,而制之以礼。”意思是说,人君除了爱护百姓
之外,亦需要礼法来导正之。
出也,莫不本乎人性,发乎人情。”又如《荀子·大略》所云:“礼以顺人
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礼的作用是使我们的人性及人
情有更好的表达渠道,使人们之间的爱意、敬意皆能顺畅、得体、而优美地
传达。中国人过年时向长辈行礼,就是一个很好的礼仪。平日里可能会有一
些不愉快,很容易就在这行礼之中化解掉了。儒家在管理风格上,必然讲求
井然有序,行事有规矩。《荀子·王霸》:“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
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荀
子又说:“上莫不致爱其下,而制之以礼。”意思是说,人君除了爱护百姓
之外,亦需要礼法来导正之。
' 沟通心法' 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花费最多时间的活动就是沟
通。管理者经由沟通,让部属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意思,从而完成自己交付的
工作。在沟通的渠道上,有人坚持建立并遵循正规的渠道,有人则采取门户
开放政策。在沟通的方向上,有的是单向的,有的是双向的。就荀子的“善
听之术”而言,显示儒家对于沟通是很重视的,不过,这只是由下而上的汲
取资讯。此外,沟通除了汲取资讯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情感
的抒发。有时候,沟通不过是满足情绪,但这也是很重要的,儒家在此并未
注意到。这点也反映出儒家并未意识到情感因素在整个领导活动中所占的分
量。
不过,在沟通的技巧方面,荀子的一段话倒是值得参考。《荀子·正名》:
“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此实乃领导中沟通协调之道。领导者
向部属传达信息时,应该具有仁心,像父母叮咛子女般不厌其烦。领导者在
听取部属意见时,应该具有学心,像学生聆听师长教诲般敬谨谦虚。领导者
在进行协调或仲裁时,应该具有公心,像法官一样不偏不倚,才能处事公正,
而为众人信服。
' 刑罚的不足' 对儒家来说,赏罚是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
借此而导于正道。《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紧而邪不胜;教而
不诛,则奸民不诛;诛而不赏,则勤厉之民不动;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
而百姓不一。”如果事前没有仔细教导正确之道,一遇部属有过错就加以处
罚,如此,会有很多人受到处罚,但是,受罚之人也没有因此而导于正道,
日后错误仍然不断。不过,如果只是不停地教导,犯了错也不处罚,如此,
比较顽劣的部属根本不会知道警惕。另一方面,如果只有罚而无赏,就没有
对勤奋的部属提供勉励。最后,赏罚必须恰当,过与不及都不能达到良好的
效果,反而失去原初设立赏罚的用意。
此外,《荀子·致士》:“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
滥则害及弟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这也是说
赏罚必须恰当,不过,若是不能恰到好处,宁可在奖赏时过度,而不要在刑
罚时过度。
协调方法
协调方法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的一种思想方法,在孔子“仁义礼”结合的思想体系中,在
他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上,在他因时制宜的出处进退与待人接物中,无不贯
穿着中庸的方法,无不打上中庸的烙印。随着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儒学被
待以独尊地位,中庸的思想方法,也就成了儒家思想的特色之一,成了影响
和规范整个中国文化的模式。
根据孔子的论述和他的为人处事,我们可以将中庸这一思想方法归纳为
四项,即适中、中正、中和、时中。下面分别言之。
1 适中——允执厥中
适中,即无过不及,恰到好处。“中庸”,“庸”通“用”即用中。用
中,掌握恰当的分寸,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和尺度修身、冶世。这就是《礼
记·中庸》所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控制两个极端,以恰当(中)
的分寸来治理人民。孔子认为“用中于民”是自尧舜以来贤君圣主相传的秘
诀:“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节度)在尔躬(身),允执厥(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
“天之历数”,指根据天体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等节度,这里侧重于天
体的运行节度、规律。孔子认为是在尧的时代,推步天文,制定了历法;也
是尧开始,法天行之节度(即规律)来冶理社会,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而则天治世的主要内
容,即法天行适度的原则,准确地把握适中(“允执厥中”)的限度,来治
理天下。如果走极端,将天下弄得走投元路(“困穷”),上天赐予的禄位
也就永远终止了。他反对过分或过火的行为,认为过分的强硬措施,是不得
人心的暴政、苛政、虐政。但又要避免走极端,若过分地施行柔政、惠政,
也会适得其反,造成民心淫佚,风气不振,因而孔子说:“爱之(民众)能
勿劳(劳苦)乎?”(《论语·宪问》)历史的经验证明:若统治者一味地
实行强权政治,就会加深人民的反抗情绪,扩大阶级对立的裂痕,到了人民
走投无路的时候,必然将导致剧烈的阶级冲突,天赐之禄当然就将永远离统
治者而去了。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