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知道,管理就其基本含义来说,就是通过组织和协调众人之长而去
实现一定目标的活动。因此,它既是“有为”的又是“无为”的。作为一个
领导者,必须以组织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
方案,从而为整个组织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有为”。但是上述
所说的领导工作都是战略性的工作,领导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下属的具
体工作进行包办;如果硬要勉为其难,只能是劳而无功,上下不讨好。所以,
管理工作又是“无为”的。

《荀子·尧问》篇所记载的尧与舜之间的对话,正说明了领导者之“为”
与“不为”之间的辩证关系,据记载道:

尧向舜请教说“我想使天下都归顺,该如何作为呢?”舜回答说:“不
需要专门去作为。如果您掌管政事专心致志而没有过错,即使是微小的事情
也不松懈,忠诚守信始终如一,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归顺。掌管政事专心致志,
就要像天地那样前后一致,做微小的事情也毫不松懈,就要像日月那样运行
不息。忠诚充满于内心,表现于外表,显露于四海。那么,天下就像放在居
室里的东西一样,随时可取。既然如此,使天下归顺,又哪里用得上专门去
努力呢?”

在舜看来,天下根本不是统治者刻意去求来的。如果统治者诚诚恳恳地
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那么,大可不必绞尽脑汁或殚精竭力,就可以获取天
下。在这里,统治者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是“有为”,获取天下则属于“无
为”即“不为之为”了。

从现代观点来看,这种“行其所无事”的领导行为,可以说是“不管之
管”,也就是所谓“自动化管理”。台湾交通大学曾仕强教授在谈到“中国
式管理”的特点时说道:“中国人不喜欢人家管他,大多存有‘自己会管好


自己’的观念,大家都向往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动化境界。
中道管理,就是要‘由有为而无为’,经由训练、辅导、考验,从不信任到
信任,先管制而后放手让部属去做。管理者不是不管,而是‘成员由自助而
自立,能按照预定的目标,完成其任务或自动纠正其方向,将上级的监督和
指挥减少到最低限度’。无为而治是儒、道、法家共同的理想,但它并非单
纯的无为,却是要做到无为,亦即走向自动化管理。”

自己’的观念,大家都向往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动化境界。
中道管理,就是要‘由有为而无为’,经由训练、辅导、考验,从不信任到
信任,先管制而后放手让部属去做。管理者不是不管,而是‘成员由自助而
自立,能按照预定的目标,完成其任务或自动纠正其方向,将上级的监督和
指挥减少到最低限度’。无为而治是儒、道、法家共同的理想,但它并非单
纯的无为,却是要做到无为,亦即走向自动化管理。”


“德治”、“法治”:两种领导方式

“德治”、“法治”:两种领导方式

这种误解的始作俑者是近人梁启超。他在 
1922年出版的《先秦政治思想
史》中,称儒家为“礼治主义”、“德治主义”;与此相应,指法家为“法
治主义”、“术治主义”、“势治主义”。他认为儒家是尊人,搞“贤人政
治”,靠“治人”,所以也叫“人治主义”;法家是尊物,“不问其人之为
何等”,把人当作物来治,所以又称为“物治主义”。

严格地说,梁启超的上述划分是不科学的,但在他那里,还没有达到认
为儒家否定法治的地步。但此后的研究者沿着梁氏的思路生发开去,越走越
远,乃至完全否认中国社会几千年有所谓“法治”。例如麦孟华在《商君评
传》中说:“中国之弱于欧美者,其原因不止一端,而其相反之至大者,则
曰中国人治,欧美法治。。。中国者,上下纷扰而绝无规律之国也。数千年
来,曾未闻有立法之事,惟求之二千年上,于齐则得一管子,于秦则得一商
君。”

从梁启超到麦孟华,实际上都是望文生义,即把古代的“法”等同于现
代的“法律”概念,同时又忽视了古代之“礼”所包含的“法规”的意义。

什么是“礼”?《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起源于
原始人的祭礼,而到了阶级社会,宗教祭礼成为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礼也
就发展为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制度规范。

《左传·隐公十一年》上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
者也。”《礼记·曲礼》也指出:“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
明是非也。”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规则,礼是调整社会关系的等级制度,礼
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这样的“礼”,实质上就是现代意义上的
“法”。

例如,史称周公“制礼作乐”,从古书的记载可知,当时周公所制定的
“周礼”,其内容十分广泛,大至国家典章制度,小到社会风俗习惯,几乎
把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包揽无遗,故有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称。因此,传说周公所作的“周礼”,实际上就
是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和认可的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可以称得上是
一部庞杂的法典大全。如果按今天的法学观点来分类,《周礼》首先具有国
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性质,同时也包含了各种刑事的、民事的、行政的、
经济的、诉讼的、以及有关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儒家正是在类似于现代法律的意义上使用“礼”的概念的。孔子主张“为
国以礼”,荀子指出“国无礼则不正”,这都是把礼当作治理国家的根本法
规。《礼记·曲礼》更加具体地指出:“社会的道德仁义规范,没有礼则无
法形成;社会的教化风俗习惯,没有礼则无法完备;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
间的尊卑秩序,没有礼则无法确定;求学拜师,没有礼则无法亲近;任使官


吏、治理军队,没有礼则不能显示威严;祭祀祖先,供给鬼神,没有礼则不
真诚和庄重。”这里更是把礼说成是一切社会活动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事
决于礼”实际上就是“事断于法”。在这个意义上,儒家所谓“礼治”,即
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吏、治理军队,没有礼则不能显示威严;祭祀祖先,供给鬼神,没有礼则不
真诚和庄重。”这里更是把礼说成是一切社会活动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事
决于礼”实际上就是“事断于法”。在这个意义上,儒家所谓“礼治”,即
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即使是对于这种狭义上的“法”,即“刑”,儒家也并不一概反对。孔
子明白无误地说过:“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里所谓“怀刑”就是主张
统治者要关心刑法。孔子还指出:“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更说
明他不反对刑,只是主张刑罚要“中”,要适当,要恰如其分。就此而言,
孔子之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只是就“德”与“政”、“礼”与“刑”在效果上的比较,并不
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刑的使用。

《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记载的一件事最清楚不过地表达了孔子的刑德
观。据记载:郑国执政大夫子产归终前,对继任的子大叔留下“政治遗言”,
说:“我死以后,您必然执政。务请记住:只有有德的人能够用宽大来使百
姓服从,其次就莫如严厉。火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
水懦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死于水的人就很多。所以宽大不容易啊!”但
是,子大叔执政后,却不忍心严厉而务行宽大,结果盗贼越来越多,聚集在
芦苇荡里。大叔后悔地说:“我要早点听从他老人家的教训,就不至于到这
一步。”于是发兵攻打芦草荡里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掉,盗贼才有所收敛。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评论道:“好啊!政事宽大百姓就怠慢,怠慢就用
严厉来纠正。严厉百姓就伤残,伤残就实施宽大。用宽大调剂严厉,用严厉
调剂宽大,政事就会因此而调和。”

这里所提出的“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原则,就是主张“德”与“政”、
“礼”与“刑”相互补充的意思。在儒家看来,“礼”与“刑”都是治理国
家的基本法规,缺一不可。正如荀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