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91-成方切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下,则呕逆。水寒射肺,则喘咳。暑先入心,故烦渴。五苓利小水,降心火,故兼治中暑 
烦 
湿胜,则身痛身重。大抵下不通利,则阴阳不能升降,而变证多矣。) 
猪苓 茯苓 术(炒共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半) 桂(半两。按杂病当用桂,伤 
寒证中表 
伤暑者, 
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经曰∶淡味渗泄为阳,二苓甘淡,入肺而 
通膀 
其化 
制水 
使, 
不利 
义。 
一曰 
辛热 
曰∶ 
当下 
热而 
经之 
发热 
湿热 
而渴 
伤 
利 
阴 
去桂,名四苓散。(李东垣曰∶无恶寒证,不可用桂。周扬俊曰∶五苓为渴而小便不利 
者设 
小便 
加 
思饮 
泽泻 
名茯苓 
加川 
与 
暑 
赤 
淋 
胃苓 
湿也 
亦致 
消导 
当 
汤 

卷七下燥湿门
猪苓汤
属性:(仲景)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通。(成氏曰∶脉浮发热,热在表 
也 
脉 
汤 
少 
沉 
利不渴者,里寒也。渴者,阳邪入里。心烦不眠,知挟热也。咳而渴呕,有停饮也。渴而下 
利,知小便必不利,是热邪已入膀胱也。宜利小便,则热降而便实。)通治湿热黄胆,口渴 
溺赤。(五苓泻湿胜,故用桂术。猪苓泻热胜,故用滑石。)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一两) 
热上壅,则下不通。下不通,热益上壅。又湿郁为热,热蒸更为湿。故心烦而呕渴,便 
秘而 
膀胱 
水道 
津液 
以行 

卷七下燥湿门
茯苓甘草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者,先治其水,隙治其厥,不尔,水渍入 
必作利也。(太阳证饮水过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动不自安也。)亦 
寒汗出不渴者。(经曰∶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汗 
渴,为邪未入里,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遗溺。 
茯苓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淡能渗水,甘能宁心助阳,故用茯苓。辛能散饮,温能发汗解肌,故用姜桂。益土可以 
制水 
去生姜,加白术,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仲景)。 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 
冲胸, 
故令 
饮和中,益阳固卫。)金匮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卷七下燥湿门
肾着汤
属性:(金匮 一名甘姜苓术汤)治伤湿,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 
下焦。(肾主水,湿性下流,必舍于其所合而归于坎。势也,腰为肾之腑,冷湿之邪,着而 
不移,故腰冷身重,是着痹也。此由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宣明用治胞痹,膀 
胱热痛,涩于小便,上为清涕。(风寒湿邪客于胞中,气不能化,故水道不通。足太阳经, 
上额络脑。太阳经气不得下行,上入脑而流于鼻,则为清涕。) 
干姜(炮) 茯苓(四两) 甘草(炙) 白术(炒二两) 有寒者,加附子。经心录, 
加肉桂泽泻杜仲牛膝,治同。 
喻嘉言曰∶腰冷如坐水中,非肾之精气冷也,故饮食如故,便利不渴且与肠胃之腑无预, 
况 

卷七下燥湿门
小半夏加茯苓汤
属性:(金匮 三因名大半夏汤)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水气上逆 
膈间则痞,上干于头则眩,凌于心则悸。)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半夏生姜,行水气而散逆气,能止呕吐。茯苓宁心气而泄肾邪,能利小便。火因水而下 
行, 
除茯苓,名小半夏汤(金匮。)治支饮,呕吐不渴,亦治黄胆。(金匮云∶呕家本渴,渴 
者为 
为热 
姜之类 
谷气而 

卷七下燥湿门
越婢汤
属性:(金匮)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经曰∶肝肾并 
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水在皮肤,故脉浮,里无热,故不渴。病本于风,故汗出恶风无大 
热者,热未尽退也。) 
麻黄(六两) 石膏(八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恶风 
者,加附子。 
风水在肌肤之间,用麻黄之辛热以泻肺,石膏之甘寒以清胃。(肺主通调水道,胃主分 
别水 
也。( 
者,以 

卷七下燥湿门
防己黄汤
属性:(金匮) 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及诸风诸湿,麻木身痛。(东垣曰∶麻木为 
风,人皆知之,细核则有区别。如久坐亦麻木,绳缚之人亦麻木,非有风邪,乃气不行也。 
当补肺气,麻木自去矣。亦有因气虚而风邪入而踞之,所以风为虚象,气虚其本也。) 
防己 黄 (一两) 白术(七钱半) 甘草(炙五钱) 每服五钱。加姜枣煎。腹痛 
加芍药,喘 
苓苍术,气 
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开窍泻湿,为治风肿水肿之主药。黄 生用达表,治风注 
肤痛 
平以 
去白术姜枣,加茯苓(为君)桂枝,名防己茯苓汤。(金匮)治水在皮肤,四肢聂聂而 
动,名皮水。(防己行经络,茯苓善渗泄,黄 达皮肤,桂枝走肢节。按五水,脉浮恶风, 
骨节疼痛,名风水。脉浮 肿,按之没指,其腹如鼓,不恶风不渴,名皮水,当发其汗。又 
云恶寒不渴,名风水。不恶寒而渴,名皮水。假令皮水不渴,亦当发汗。脉沉迟自喘,名正 
水。脉沉,腹满不喘,水积胞中,坚满如石,名石水。脉沉迟发热,胸满身肿,汗如柏汁, 
名黄汗。) 

卷七下燥湿门
加味肾气丸
属性:(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八味丸,治妇人转胞,无车前牛膝。)治脾肾大虚,肚腹胀大 
肢浮肿,喘急痰盛,小便不利,大便溏黄,已成蛊证。亦治消渴,饮一溲一。(经曰∶ 
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则为 肿。肾消者,肾水 
龙雷之火,不安其位。上炎于肺,消渴引饮。饮入于胃,下无火化,直入膀胱,故饮 
也。用桂附辛热,引真火归元。地黄纯阴,壮真水滋肾,为治下消之剂。) 
熟地黄(四两) 茯苓(三两乳拌) 山药(微炒) 丹皮(酒洗) 山萸肉(酒润) 泽 
泻(酒浸) 
土为万物之母,脾虚则土不能制水而洋溢。水为万物之源,(天一生水。)肾虚则水不安 
其位而妄行,以致泛滥皮肤肢节之间。因而攻之,虚虚之祸,不待言矣。(经曰∶毋盛盛, 
毋虚 
能生 
益肝 
六腑 
胃之关时其输泄而病于下,以致积水浸淫,无所底止。又曰∶按此方济生以附子为君,此薛 
新甫重订以茯苓为君。然肾之关门不开,必以附子回阳,蒸动肾气,其关始开。胃中积水始 
下,以阳主开故也。关开,即不用茯苓牛膝车前,而水亦下。关闭,即车前茯苓用至无算, 
抑莫之如何矣。用方者将君附子乎?抑君茯苓乎?张景岳曰∶水肿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 
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 
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求古治法,惟金匮内加 
减肾气汤,为对证之方。予屡用之,无不见效。此虽壮水之剂,而实即脾肺肾三脏之正治也。 
盖肾为先天生气之源,若先天元气亏于下,则后天胃气失其所本。而由脾及肺。治节所以不 
行,是以水积于下,则气壅于上,而喘胀由生。但宜峻补命门,使气复元,则三脏必皆安矣。 
今论其方,如所用桂附,以利阴中之滞。熟地山药山茱,以养阴中之水也。茯苓泽泻车前, 
以化阴中之阳也。此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补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壮水通窍, 
即所以治肾也。补而不滞,利而不伐。凡病水肿于中年之后,及气体本弱者,但能随证加减 
用之,其应如响,诚诸方之第一,更无出其右者。又曰∶肿胀之治,凡脾肾虚证,如前论加 
减肾气汤者,诚然善矣。然用之之法,犹当因此扩充,不宜执也。余尝治一陶姓之友,年逾 
四旬,因患伤寒,为医误治,危在呼吸。乃以大剂参附熟地之类,幸得挽回。愈后喜饮,未 
及两月,忽病足股尽肿,胀及于腹,按之如鼓,坚而且硬。因其前次之病,中气本伤。近日 
之病,又因酒湿,度非加减肾气汤不可。遂连进数服,虽无所碍,然终不见效。人皆料其必 
不可治,余熟计其前后病因,本属脾肾大虚,而今兼以渗利,未免减去补力,亦与实漏 
KT者何 
大剂与之, 

卷七下燥湿门
舟车丸
属性:(河间仿仲景十枣例制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