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4-伤寒指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渴而便秘者。加犀角数分。合阳明治之。或加豆豉。 
邵评∶此肾水素虚之人。外受湿热暑湿时邪而发 疹。非天行时痧之症。当从三焦立法。用手经药清 
透。各随其所受之邪而施治。非足经药之柴葛升散发表者所宜。即使发表得汗。此非风寒表症。其邪不 
能从汗而解。 疹何能外达。况本属水亏之人。病是温热。而非风寒。尤忌发汗伤阴。故必清解温暑热邪。 
甘凉滋液之法。俾得营卫之邪。从肺达而出疹。阳明之邪。由胃而发 。温热暑邪。随 疹而化解矣。 
至脉细数而沉细。温热入少阴之脉象也。欲寐。少阴本症也。复不得寐。烦热也。微白而红。温热初起之舌 
也。少阴舌本紫干者。热而津亏也。此少阴温热而阴液素虚之症。急急滋液达邪。阴液充复。则邪气达。 
自然得汗。非用药强发而汗出也。 
又评∶此阴虚而受温暑时邪之症。当救液达邪。辨明营卫而治。邪从 疹而解。 
如见阳明症象。可合阳明法治之。 
凡痧 瘾疹。最宜通泄。虽下利五色。亦不妨。惟二便不利。最为凶候。如遇此症。勿实脾止泻。 
邵评∶痧疹因受外邪而病。或见吐泻。则内邪由吐下而外泄。此是顺症。若二便 
不利。则邪毒壅遏。最多闭结。故为凶候。凡痧疹吐泻。大忌止涩。 

卷三伤寒变症
发黄(述古)
属性:湿热俱甚。则发黄。阳明热胜。如橘黄而明。太阴湿胜。如熏黄而晦。 
邵评∶发黄有因热因湿之不同。热属阳明而色明亮者。阳黄也。湿属太阴而色晦暗者。 
阴黄也。故治发黄。当辨其湿热阴阳之不同。 
太阳蓄血亦发黄。但以小便不利。为湿热发黄。小便自利。为蓄血发黄也。 
邵评∶蓄血有身黄一症。非蓄血必发黄也。此以发黄之小便不利。借证蓄血之小便自利。非以蓄血发黄 
二症对勘也。其实以湿热之小便不利。借证蓄血之小便自利耳。 
又评∶蓄血有身黄者。非发黄因于蓄血也。不可以湿热发黄与蓄血发黄对列。 
盖发黄因外则汗不得泄。内则小便不利。以致湿邪瘀热。郁而成黄。故湿热发黄。小便不利。蓄血不 
在气分。且小便自利。则内之湿邪瘀热已得外泄。何能发黄。要知蓄血与发黄。无并见之理。热于膀胱。 
则为发黄。血结膀胱。则为蓄血。病之在气在血。有形无形。截然相反。若果太阳发黄。用治蓄血 
之峻剂抵当汤。服之。则前阴下血如泉而立毙。蓄血而亦言发黄。其误非小。故特辨之。 
蓄血发黄。脉沉细而结。湿热发黄。脉浮滑而数。 
邵评∶此辨蓄血湿热发黄脉象之不同。 
蓄血发黄。则便利而清。湿热发黄。则便黄而浊。 
邵评∶此以便之黄浊清利。辨发黄蓄血。 
太阳失表。瘀热在里。表实无汗。小便不利。身体发黄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使黄从汗解也。 
邵评∶太阳失于发表。外无汗出。而内则小便不利。热入于里而不外越。谓之瘀热。热蒸 
发黄。此热瘀而未实之症也。因其有表里症。故用麻黄、杏仁、生姜之发 
汗散表。赤豆、梓白皮、连翘根之苦寒清热而利水也。盖发黄热瘀而未实。故以 
发汗清利。双解表里为治。 
阳明病。遍身无汗。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是热不得越。瘀于里而发黄 
也。茵陈蒿汤主之。使黄从下解。 
邵评∶此阳明湿热发黄之症。但头汗而身无汗。郁热上熏而邪不外达也。小便不利。其热又不得下泄。 
而又渴欲饮水。则热之蓄于内者方炽。而湿之引于外者无已。湿与热合。瘀郁不解。未能表达里通。 
势必蒸发为黄矣。用茵陈蒿汤苦寒通泄。使内瘀之湿热下趋。则黄从便出而下解也。此条伤寒论原文有 
腹满一症。因邪不得外泄下通。郁热为黄。邪深入里而腹满。为阳明热实之症。故方 
中用大黄清湿而下里实也。 
太阴病小便不利。湿土为热所蒸而发黄者。茵陈五苓散主之。使黄从小便而解。 
邵评∶太阴湿伏。不从小便而下泄。遏于内而蒸热为黄。此太阴湿热症也。用五苓散宣化膀胱之气而利 
小便。加茵陈以清渗湿热也。盖太阴湿郁蒸热为黄。热而未实。当宣其气化。使邪从小便而解。 
瘟疫论云。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经气郁滞。其传为疸。身目如 
金。宜茵陈蒿汤。若用茵陈五苓散。不但不能退黄。即小便亦难利。此乃胃家移热。是以大黄有专功也。 
邵评∶瘟疫湿浊之邪传入阳明。热在中下二焦。结而成实。气不宣通。郁而为黄。 
此阳黄实热。用茵陈蒿汤。下其热实也。盖疫邪热入于里。阳明胃家热而成实。故用茵陈蒿汤下其热实。 
与上条湿热发黄。热而未实者不同也。 
伤寒身热发黄。无表里症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邵评∶此阳明之经症。表无邪郁。里未成实。故曰无表里症。乃身热发黄热瘀阳明经也。故但治以清热。 
凡发黄。热多脉必数。一身不痛。解毒为主。湿多脉必缓。一身尽痛。渗湿为主。 
邵评∶热盛阳明。蒸郁为黄。脉数而身不痛者。阳黄也。清热解毒治之。太阴湿胜。 
滞气为黄。脉缓身痛。湿入经络。而为阴黄。渗湿行气主之。惟热黄脉数属阳明。湿黄脉缓属太阴。 
阳明发黄。热多。二便俱秘。茵陈蒿汤。 
邵评∶此阳明热实发黄之正法。 
太阴发黄。湿多。小便不利。茵陈五苓散。 
邵评∶此太阴湿郁发黄之正法。 
身热发黄。无表里症。栀子柏皮汤。 
邵评∶此阳明经瘀热发黄之治法。方中宜再加泽兰、红曲以消瘀。以上论阳黄症。 
发黄汗出身冷。脉沉迟。小便不利。口不渴者。阴黄症也。五苓散加干姜、茵陈。二便俱利者。 
理中汤加茵陈。 
伤寒遇辰戌丑未年。太阳太阴司天。医用寒凉太过。往往有阴黄之症。脉沉迟。肢体冷。而发 
黄者。宜理中汤加茵陈主之。小水不利。理中加二苓官桂。呕者理中合二陈生姜。若天久霪雨。湿令 
大行。又当理中合平胃为当。甚者加附子。 
邵评∶寒水湿土当令之年。如其人阳气本虚。偶受湿邪。医者过用寒凉。伤其中阳。而成阴黄 
之症。所见脉症。俱是阴寒之象。与阳黄之热实者大相迳庭。用理中汤加茵陈。温运中阳而化湿也。 
阴寒甚者。当加附子以扶阳泄浊为治。若中 
阳虚弱。寒湿内伏。阳气不得宣化。而小水不利。加苓、桂以通阳利水。呕者。胃虚有寒痰也。合二陈 
生姜。以和其胃气而化痰饮。惟久雨湿盛。阴浊之气太甚。脾胃中土受戕。故用理中温运中宫。合平 
胃除湿化邪。此脾阳虚弱。寒湿内伏而成阴黄。治以温中化湿为主。 
脾绝似黄症。一身尽黄。寸口无脉。鼻中冷气。摇头直视。环口黧黑。形如烟煤。此脾 
家真气绝。非发黄也。第一书云。胆气绝。则面黄。脾气绝。则身黄。此皆黄如土色。干枯无神气者也。 
邵评∶脾为阴土。黄者。土之本色也。脾阳衰乏。阳气不运。故寸口无脉。阳微欲绝。 
则气冷不温。所见各症。纯是一派阴浊用事。微阳将欲埋没。脾之真气告绝。土之本色。发露无余而外现。 
故一身尽见黄色。此脏绝之症。与发黄之有外邪者各殊也。 
金鉴云。环口黧黑冷汗者。阴黄死证也。身体枯燥如烟熏者。阳黄死证也。 
邵评∶阴黄阳绝则死。阳黄阴竭亦死。 

卷三伤寒变症
痉(合参)
属性: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邵评∶痉病风邪在表。则身热恶寒。痉为风强。筋脉受之。则口噤项强。反张强直 
也。头热足寒。面目赤。头动摇者。风为阳邪。挟湿上行。风湿化热而上淫也。此痉 
病之形症也。盖因风湿热邪。乘虚而入于筋之故也。 
又评∶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但阳主动。阴主静。是当以强直而安静者主湿。强直 
而搐搦者主风。千金方谓湿热入于肾中亦为痉。小儿痫热盛亦为痉。王海藏谓反张太阳痉也。低头视。 
手足牵引。肘膝相构。阳明痉也。一目或左或右斜视。 
一手一足搐搦。少阳痉也。太阳固属风寒。阳明少阳。亦风火热之内作。皆当以存阴驱热为治。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邵评∶痉脉按之紧如弦。邪气坚实也。直上下行。阳邪盛也。上条揭痉之主症。此条揭痉之主脉。 
痉脉沉而细者。为难治。 
邵评∶脉细则易亡阴。痉病见之则难治。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邵评∶无汗为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