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4-伤寒指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死。(参伤寒第一书) 
凡蓄血症。大便下血水。见粪者生。不见者死。 
邵评∶下焦阴症蓄血。由于误下。正气受伤。阳虚气陷。阴血凝蓄。此阴寒症也。与 
阳邪内结而蓄血者。大为不同。医者极当留心。 

卷三伤寒变症
热入血室(附)
属性:妇人伤寒。当经水适来适断之时。热邪乘虚而入血室。其证昼日明了。夜则谵语。 
如见鬼状。若发热恶寒。日轻夜重。小腹胀满者。血为热瘀也。当用柴芩、紫苏、荆芥、 
当归、川芎、益母、香附、楂肉、丹参、丹皮等。和血散邪药。下咽即得汗而解。有汗者为 
表虚。前方去紫苏。加桂枝和解之。寒热如疟者。前方亦加桂枝和解之。若厥而下 
利者。此非热邪。乃为寒邪所袭也。前方去黄芩。加桂枝、干姜温散之。烦渴者。属里 
热。去紫苏、香附。加黑栀子清之。若小腹硬满作痛。当以逐瘀为急。前方去紫苏。加 
桃仁、红花、延胡、牛膝等。攻以行之。(合参金鉴第一书) 
邵评∶血室者。营血停留之所。经脉集会之处。即冲脉所谓血海是也。其脉起于 
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妇人经水来。则血下行。血下则经脉 
空虚。热邪乘虚而入血室也。昼属阳而主气。暮阴而主血。热邪入血室而为病。 
故昼轻而暮重。夫血室虽冲脉所属。而心君属血室之主。热入其室。其主必昏。 
故有谵语。肝藏血而藏魂。血去热入则肝虚。魂不安而妄见。故如见鬼状。少腹 
是冲之部分。邪入于卫。冲血室。血与热邪积蓄于中。故小腹胀满也。用散邪行 
血之剂。邪去经调。其病自解。 
又评∶热入血室而谵语。其病由肝。故仲圣有刺期门穴法。以泻肝之募。恐人见 
谵语。误认阳明胃腑之症。故又戒曰。无犯胃气及上焦。必自愈。 

卷三伤寒变症
痞(述古注释参来苏集)
属性:痞与结胸。同为硬满之症。当以痛为辨。满而硬痛为结胸。为实热。宜陷胸法治 
之。满而不痛为痞满。为虚热。宜用泻心法治之。然结胸未甚。亦以泻心法治之 
足矣。盖实者为结胸。虚者为痞满。两症兼参可也。 
邵评∶痛者为结胸。不痛者为痞。痞属虚而无形。结胸为实而有形也。 
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症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邵评∶此少阳病误下而成痞结之症也。呕而发热。小柴胡症也。设有下症。亦宜 
大柴胡。而以他药下之。误矣。 
此因误下。寒反入里。阻君火之热化。而结无形气痞。故用干姜散寒。芩连泄热。 
半夏散结止呕。参草补胃气。以助半夏开寒结。而痞自解。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 
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 
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邵评∶邪盛于表。医误下之。而下利腹鸣。完谷不化。肠胃之里虚可知矣。心下痞 
硬而满。干呕而心烦不得安。是表间邪热。因误下而内陷于心间。上攻而复下 
注。非中气之空虚。何致致邪气之淫溢若此。则痞为虚痞。硬为虚硬。满为虚满 
也。明矣。医者不识是虚。以为结热未尽。而复误下之。是已虚而益虚也。虚则胃 
不化而邪上逆。痞满更加矣。故复申明。上文之症曰。此非结热。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此痞因胃虚水气上逆。火气不得下降。结而为痞。故以甘枣和胃之阴。半夏启 
胃之阳。坐镇中州。不使下焦客气上逆。仍用芩连以泻已逆痞气。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 
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邵评∶大下复汗。正虚邪入而心下痞。似宜治痞。然外有恶寒之症。邪虽入里。而 
表犹未解。内外俱病。不可轻攻其痞。当先以桂枝汤解其表。后用大黄黄连泻 
心汤攻其痞。不然。恐痞不解。而表邪复入于里。病益增重耳。此先表而后里之 
治法。至大黄泻心汤。治君火亢甚。不得下交于阴。而成痞也。 
此君火亢甚。不得下交于阴而成痞。故药不煎而泡。欲其轻扬清淡以涤之。用其气。不用其味也。 
心下痞。大便硬。心烦不得眠。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邵评∶痞而便硬。心烦不眠。里之邪热有余也。而复恶寒汗出者。表阳虚而正不 
足也。故用三黄以泻热。加附子以复其阳气也。虽然。此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 
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不得已。用寒热并投。 
补泻互治之法。三黄寒而生用。附子热而煮汁。生熟异性。寒热异气。合和与服。 
各奏其功。亦一片苦心也。 
此热在三焦。故用三黄泄热。恶寒汗出。又虑亡阳。故即用附子彻上下以温经。 
附子别煮取汁者。取三黄之气轻。取附子之力重也。 
伤寒汗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生姜泻心汤。 
邵评∶汗解之后。胃中不和。既不能营运真气。又不能消化饮食。症见心下痞硬。 
干呕食臭。是中焦不和。不能消谷。故令人噫嗳。胁下有水气。腹鸣下利。是土虚 
不制水。而水邪为患。实则胃气不和。是太阳之余热。挟阴寒之水气。内侵而处 
其中也。故以泻心开痞。主生姜散水。 
胃藏津液。发汗则津液亡。故胃不和而成痞。生姜能生发胃中升腾之气。故名 
汤。佐以人参、甘枣。则益胃气以生津液。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芩连泻阳以交 
阴。通方破滞宣阳。亦泻心之义。 
邵评∶观此条。可见痞症不皆由误下而成。有汗后津液干。脾胃气虚。阴阳不得 
升降而成痞者。用生姜泻心汤。以开痞清湿热。兼助脾胃之气也。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 
邵评∶发汗吐下。火邪已去。而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心气大虚。表寒乘虚结于 
心下。心气不降而上出于口也。乃中虚胃弱而不和。痰气上逆之症。用此汤补 
中和胃而止虚逆。方中旋复花味咸。咸以软坚。行水下气。代赭味苦质重而降 
逆气。半夏、生姜辛温而消痰行水。参、甘、大枣甘温补中而和胃气也。 
此因三法后。心气虚。不可复用泻心。故制此汤以散结消痞。 

卷三伤寒变症
痞满(新法叶案)
属性:按胃居心下。心下痞。即胃痞也。不曰泻胃。而曰泻心。恐人误认为传入阳明。而 
以治阳明法治之也。伤寒误治成痞。五泻心法已尽。但此外尚有暑、湿、痰、食、痧秽、凝结成痞者。亦宜兼参。 
如膈闷心烦。痞满而喘急者。热痰内闭也。宜栀豉汤。加川郁金、栝蒌仁、枳实、杏仁之类。开之宣之。 
邵评∶此痰热内结于肺之正法。 
如脘中痞闷。而兼头胀目黄。脉象濡涩者。此暑湿伏邪凝滞胸中也。宜清疏中宫。 
川连、枳实、半夏、浓朴、郁金、草蔻、滑石粉、茯苓皮之类。 
邵评∶此暑邪挟湿凝滞肺胃之正法。 
如脘中痞闷。身热口渴。舌苔白燥者。此暑邪阻于气分也。宜滑石粉、川郁金、枳实、 
橘红、黄芩、知母、桔梗、竹茹之类。以清气分之热。痞自开矣。 
邵评∶此暑热入于肺卫之正法。 
如脘痞满闷。舌苔白腻。脉濡缓。口不渴者。此湿邪阻于气分也。法宜开泄。用二陈 
汤去甘草。加茅术、白蔻、郁金、枳实、浓朴、杏仁、通草之属。以开湿结。痞满自除。 
若触秽暑。兼挟食滞。脘中痞满。饱闷呕恶。腹中板痛。亦宜清疏中宫。如广藿梗、川 
郁金、川连、枳实、白蔻、浓朴、木香汁、生楂肉、莱菔子之类。 
邵评∶此暑湿挟食。滞伏中宫。中上二焦。又吸秽浊。阻滞气机之正法。 
若秽暑挟食。结于下焦。二便不通。胸腹胀满。痛楚难忍者。非枳实、大黄、承气辈不除。 
邵评∶此暑秽食滞。结于下焦之正法。 
若怒动肝火。或怒后加餐。而成痞满。或结于左胁之下。舌黄口渴。脉弦数。或兼胁 
痛吞酸。左金、加川郁金、枳实之类主之。 
邵评∶此肝火挟食。阻滞气机而成痞满之正法。 
若暑湿之邪未清。误投补剂。以致胸膈胀满。脘中痞闷硬痛。几成结胸者。亦宜泻 
心法治之。如二陈、枳实、浓朴、川连、楂肉、郁金、莱菔子、木香汁之类。 
邵评∶此暑湿未清。误用补药。与邪相结。几成重病之正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