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4-伤寒指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邵评∶寒湿留滞而成阴黄。故宜温通。若更阳虚。可用茵陈四逆汤。 
金鉴云。表实无汗发黄者。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汗之。里实不便者。宜茵陈蒿汤下之。无表里症 
而热甚者。宜栀子柏皮汤清之。大便溏。小便不利。发黄者。宜茵陈五苓散利之。阴证发黄者。宜茵陈四 
逆汤温之。环口黧黑。冷汗者。阴黄死症也。身体枯燥如烟煤者。阳黄死症也。 
邵评∶发黄有汗下清利温五种治法。治黄之法。不外是矣。阴黄阳绝。阳黄阴涸。均是死症。 

卷二太阴本病述古
吐利
属性:按太阴腹痛吐利。一属寒湿。六脉沉细。舌润不渴。是也。宜理中、二陈、藿、朴之类。温 
中散寒。一属湿热。舌燥口渴。小便短赤。是也。宜二陈、二苓、枳实、浓朴、川连之类。清热利湿。 
邵评∶太阴腹痛吐利二症。有寒湿湿热二因。宜温宜清。治法不同。必须详辨。 

卷二
太阴新法
属性:东南之地。水潦归焉。居其处者。多蒙湿邪之害。然闽广湿胜。江浙则湿热相兼。感 
之为病。内应太阴。以太阴湿土所主也。今将太阴本病传经。并列于下。病无遁形矣。 
凡见腹痛。吐利交作。脘闷不食。六脉沉细。或伏。舌苔黑滑。或白滑。口不渴饮。此太阴感寒本病 
也。当以理中汤为主治。兼外感加苏叶。胀满加浓朴。有食加青、陈、楂、曲之类。吐多加丁香、藿梗。 
泻多加木香、木瓜。(太阴感寒) 
邵评∶此太阴感寒之正法。 
有腹痛痞满。呕吐不纳。舌燥渴饮。或大便泄泻。小水不利。或二便俱秘。此湿热内结于太阴。急宜开 
之。须半夏、赤苓、浓朴、草蔻、川连、通草、广皮、滑石之类。如便秘不泻。加枳实、大黄行之。此即 
转属阳明也。(湿热内结) 
邵评∶此湿热内结之正法。 
如发热不已。头重身痛。大便顺。小便涩。脘满不饥。舌苔白腻。脉象沉细而缓者。此湿邪内着。太阴受 
病也。宜二陈、茅术、浓朴、猪苓、泽泻、茵陈、米仁、姜皮之类。湿邪去。热自退矣。汗多加桂枝、 
秦艽。汗少加紫苏。(湿邪内着) 
若发热一身尽痛。而兼四肢微肿者。此风湿流注手足也。宜二陈。加米仁、桂枝、秦 
艽、防己、羌活、木瓜、片姜黄之类。足胫红肿。合二妙。(风湿流注) 
凡伤寒热甚不解。但头汗出。腹满溺涩。目黄口渴。舌苔黄腻。此湿热郁于太阴。欲发黄也。急用茵陈二苓、 
枳实、浓朴、黄柏、栀子、茅术、秦艽、车前、泽泻等。利之清之。二便俱秘。小腹胀满者。此转属阳 
明也。宜茵陈蒿汤。(湿热发黄) 
凡遇伤寒发热之症。已经解表清里。俱不应。但看舌苔白滑粘腻。脘闷恶心。口不渴饮。虽热不欲去 
衣被者。此外感风湿之邪。着于太阴肌躯之表。其病尚在气分。宜解肌法。用桂枝。秦艽、紫苏、半夏、 
苓皮、姜皮、浓朴、广皮之类、微微汗之。则风湿俱去矣。(肌表风湿) 
邵评∶此肌表风湿之正法。若一身尽痛。可再加羌、防、白芷。 
若外感湿邪。又兼内伤生冷。以致寒热泄泻者。太无神术散加减妙。(内外寒湿) 
以上诸条。皆太阴本经自病。 
若邪从阳经传入太阴。则热愈深。毒愈甚。舌见纯黄纯黑。唇齿焦燥。目黄面赤。腹大热。或晡热。 
手足不欲暖盖。小便赤涩。舌无芒刺者。热毒暴下也。舌起芒刺者。大 
便不通也。三阴无窍。俱借阳明为出路。故兼见阳明证者为轻。大便通者。只宜清 
里解毒。大便不通者。兼导之清之。清里解毒。如犀角、芩连、栀翘、银花、人中黄之类。 
导下。如枳实、浓朴、槟榔、大黄之类。(阳邪传入太阴热症) 
若由失表失清。以致毒邪凝结于里。陷于太阴。每有发为五 者。其症反脉静身 
凉。有似邪退正复之象。但看舌苔纯黄中见黑点。纯黑中见红点。或黑苔聚于中心。此皆生 之验也。 
火重者 必红。毒深者 反白。若蓝 。则食毒俱足。胃将烂矣。紫 发于少腹章门之间。毒传于肾也。 
黄发于手足唇口之上。毒归于脾也。均属危恶之症。治法亦只清解毒火。宣通气血。用犀角、连翘、赤 
芍、银花、川连、人中黄、栝蒌皮、牛蒡子、槟榔、楂肉、天虫、角刺之属。内外两解。若见面白目青。 
则阳气下陷。已属不治。此药又不可投。若见身上汗出津津。则元气已泄。其死尤速。盖病邪传里。虽病 
太阴。而三阴与之同病者也。所藉者独一肺经而已。肺气开则面红。肺气闭则面白。若面黄则胆气绝矣。 
身黄则脾气绝矣。病在三阴。临症者。尤宜深察焉。(阳邪内陷太阴 症) 

卷二
少阴总要述古
属性:x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汤。真武汤。猪苓 
汤。黄连阿胶汤。四逆散。大承气汤。x 

卷二
少阴本病述古
属性:但欲寐。口燥咽干。咽痛。吐。吐利。下利。 
少阴症。仲景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病。此指正气之虚。非示邪气之实也。凡舌干口燥。心 
烦。泄利下重。是少阴实邪见象。引衣蜷卧。下利清谷。腹痛吐泻。是少阴虚寒见证。脉以沉实有 
力为实热。沉细无力为虚寒。须分属之。又烦为阳。躁为阴。少阴以烦为生机。躁为死兆。 
邵评∶此辨少阴虚寒实热之见症脉象。分际极清 
凡初起发热身痛。而头不痛。脉沉而微细。无里症。但欲寐者。此少阴感寒之表症 
也。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峻汗之。若发热在二三日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汗之。盖少阴与太 
阳为表里。故发热。即可发汗。是假太阳为出路也。 
邵评∶三阴无表热见症。少阴病反发热。是外连太阳之表也。故用麻附细辛发 
汗温经。在二三日后。见症稍缓。方内去细辛而用甘草者。用药亦缓也。 
若恶寒身痛。手足冷。骨节痛。口中和。而脉沉者。是表里俱寒也。附子汤大温大补之。 
邵评∶寒伤肾阳。阳气大虚。故专用温补。 
若下利清谷。里寒表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但欲寐者。此太阴转少阴也。四逆汤主之。 
邵评∶寒邪转入少阴。而阳大虚。不能内守。治以扶阳散寒。此即俗名漏底伤寒症之正法。 
若反不恶寒。或咽痛。干呕腹痛。面赤。或利止。脉不出。此下元虚极。阴症似阳也。通 
脉四逆加人参主之。盖葱体空味辛。能入肺以行营卫之气。姜、附、参、甘。得此以奏捷于经络之间。 
而脉自通矣。 
邵评∶寒中少阴。阴盛格阳。阳被寒郁。故见此假热之症。用通阳散寒之法。 
若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者。此坎中阳虚。不能以制阴水。致阴浊停蓄。宜真武汤。 
壮元阳以消阴翳。培阳土以泄阴水。则开阖得宜。小便自利。腹痛诸 
症自除矣。 
以上诸条。皆少阴虚寒之证。 
邵评∶肾阳虚弱。水气浊阴凝蓄。用壮阳泄浊。以利水气一法。 
按手足厥冷。专指指掌言。四逆兼胫臂言。故少阴下利。手足厥冷。犹为可治。四肢逆冷则死。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心烦不眠。小水不利者。此少阴阳邪停水也。宜猪苓汤主之。使热 
邪从小便而出。诸症自解矣。 
邵评∶此少阴阳邪挟水气上逆为病。用滋阴利水。导热下行一法。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传经热邪扰动少阴之阴。肾水亏。 
则君火旺。故以芩连泻心。胶黄育阴。且鸡子黄色赤而通心。阿胶色黑而通肾。坎离合治。自然热清而烦解。 
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四逆散主之。此阳经热邪扰于阴 
分而厥也。盖四逆。有寒热之分。胃阳不敷于四肢为寒厥。阳邪内扰于 
阴分为热厥。寒则下利清谷。热则泄利下重。故用芍药枳实以清泄之。柴胡以升 
散之。则升降利。而厥逆诸症自解矣。 
以上三条。皆阳经热邪传里。但不转属阳明。故不用承气。 
邵评∶此阳邪传里。少阴热厥证。因阳邪陷入阴中。阳内而阴反外。以致阴阳脉气。不相顺接。而为四逆。 
此热厥也。或咳或悸等症。皆因水气为患也。少阴枢机无主。故有此或然之症。用四逆散以敛阴泄热。 
以散四逆之热邪。后随症加味。以治或然之症。此少阴气分之下剂也。 
少阴病。有大承气急下者三症。一曰得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一曰自利清水。 
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急下之。一曰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此皆阳经 
热邪传里。销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