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集注】程知曰∶言外伤于寒,为湿热之病,不可汗、下、熏、熨也。
张璐曰∶脉来厥者,知厥逆之寒热交胜也。初来大者,为邪气鼓动;渐渐小,为正气受伤;更来渐渐大,
为邪气复进也。盖因其人正气本虚,不能主持,随邪气进退,故其脉亦随邪气进退,忽大忽小也。小便利者,
津液未竭;小便难者,津液已绝,为危殆也。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
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目闭。贪水者,若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
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苔,烦躁,脉
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注】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盛而出,头痛目黄,将欲作衄,衄不可制,以阳邪盛,故衄之甚也。贪水者,
水与热搏,故呕也;恶水者,里阴寒盛,故厥也。伤寒发热,口中出气盛者,若下之,热邪入浅,咽中生疮;
入深,下重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液伤干涩也。贪水者,若下之,热去水停,故肢厥声嘤,
咽喉塞也;若发汗过多亡阳,故战栗,表里俱虚也。恶水者,若下之,里寒更甚,故不嗜食,下利完谷也;若
发汗动其虚阳,故口中疮,舌上白苔烦躁也。若脉数有力,不大便而恶水,热在于阴,故六七日后必便血也。
若更发其汗,阴阳俱虚,故小便自利也。
【集注】程知曰∶伤寒发热,热在表也;口中勃勃气出,热在里也。头痛目黄,衄不可制,所感之寒与所
郁之热,共蒸于上也。此当以贪水恶水辨之;贪水者,阴虚而热胜,水入而热与之拒,故呕也;恶水者,阳虚
而寒胜,水入而阳气不任,故厥也。盖热气挟寒邪上蒸,法当辨寒热多寡而用清解,设不知而妄下之,是强抑
之而邪不服,必至咽疮,若手足温而不厥者,其热为胜,必以下而致便脓血也。头痛目黄者,下之则热内陷而
目闭,若贪水者,阴虚为寒下所抑,其脉必厥,其声必如嘤儿 塞不扬也。此而更发其汗,则亡阳战栗,阳亦
与阴俱虚矣。若恶水者,阳虚,加之寒下,则有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之变也。此而更发其汗,则虚阳外发,
必口烂、舌白苔而烦躁也。脉数实不大便者,至六七日后当便血,此当下之,若更发其汗,则非惟大便不行,
并小便亦为之不利矣。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
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
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注】阳盛为痰,阳虚为饮,咳而脉微为阳虚之咳,故咳则吐涎饮也。若脉实,下之可也,今脉微,下之
寒虚更甚,故咳虽止,而利因不休也。胸中如虫啮,是胃寒虫动,故粥入则出也。下利上吐,中寒也;小便不
利,停饮也;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此皆中外寒饮之证。比之少阴停饮,此无身痛,彼
无项背相引,臂则不仁也。若极寒而甚,则反汗出,身冷如冰,目睛不慧,语言不休而死也。以如是之证,而
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短难伸,亦死也。
【集注】张璐曰∶误下之下利不止,胃中空虚,而反暴食,为除中。少阴虚寒而反冷汗,为外脱,及口虽
欲言,舌萎不能前等死证皆起。误下之害如是。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
下之必烦,利不止。
【注】脉数者,谓久数不止,有热之人也。若脉数动时一止,热仍不退,是邪气结,正气不能复,正气结
于脏,邪气浮于外故也。脉虽数促,不可下也,若误下之,则邪热乘虚入里,必烦利不止也。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注】脉浮大,此为表实之脉,应发其汗,
若医误以大为里实而反下之,此为大逆也。
【集注】程应旄曰∶脉大与脉浮而大,差别盛实,纯在表也,虽有里证,仍宜从表发汗,下之则为大逆。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
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
灌。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注】动气在右,肺失治矣。下之则肺先虚,津液内竭,故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动气在左,肝失治矣。
下之则肝气益急,故食不下,腹内拘急,动气更剧,表实未减,里虚益甚,故虽有身热,卧则欲蜷也。动气在
上,心失治矣。下之则阴液益伤,心火更甚,故掌心握热,烦热汗出,欲得水浇,即有身上浮冷,亦火盛格阴
使然也。动气在下,肾失治矣。下之则寒虚内甚,而腹胀满,故卒起头眩,心下痞满,食则下利清谷也。
【集注】程应旄曰∶动气误下,是为犯脏,左右上下,随其经气而致逆,故禁同汗例。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注】咽中闭寒,燥干肿痛者,少阴阳邪也,宜下之。今不燥干,不肿痛者,少阴阴邪也,不可下,下之
则阳愈衰,阴愈盛,故曰上轻下重也。水浆不入,卧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中外阳虚也。
【集注】张璐曰∶言初病咽干闭塞,以其人少阴之真阳素亏,故汗下俱禁,若下之,则少阴虚寒,诸证蜂起矣。
程应旄曰∶肾邪上逆,故有咽中闭塞之证,下之阳气益虚,阴气益甚,故有上轻下重等证。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注】诸外实者,里必虚,即有不大便,无所苦之里,亦不可下。若下之,外发之热虽微,内虚之寒则
盛,若无脉而厥,当脐握热始暖,亦寒之甚也。
【集注】方有执曰∶诸外实,指一切之邪在表而言也。发微热,邪入里也。无脉,阳内陷也。
程知曰∶下之则表邪内陷,外不热而内发微热也。其亡脉而厥者,则寒气内深,惟当脐一握热耳。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注】此重出,以申叮咛告戒之意。
【集注】程应旄曰∶未解较不解稍异,势虽欲下,仍须俟之。
病欲吐者,不可下。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注】欲吐者,邪在膈上,可吐之证也。呕多者,邪在少阳,可和之证也。虽具里证,戒人不可先攻下也。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
【注】阳病里热多者,宜乎下;表热多者,宜乎汗。若表里热多,当两解也。若单下之,表不解则里虚,
表热内陷,因作硬也。
【集注】张璐曰∶阳热证多,即有阳明证见,亦属经证,不可下也。不当下而误下之,则阳邪乘虚内陷,
不作结胸,则为痞硬也。
程应旄曰∶阳病,谓表里热俱多,下之则胃中水竭。其硬也,非转属阳明之硬也。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必清谷腹满。
【注】亡阳阴盛,燥而无热,虽大便硬者,此乃不大便无所苦之硬也,下之则中寒犹盛,故必利清谷腹满矣。
【集注】成无己曰∶无阳者,亡津液也。阴多者,寒多也。大便硬,则为阴结。下之虚胃,阴寒内甚,故
清谷腹满。
方有执曰∶阴,以寒言。强,犹言多也。清谷,阴不能化也。腹满阴寒,凝滞而内胀也。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
强;加温针则衄。
【注】伤寒发热,头痛背强,微汗出,若不恶寒,非温病即邪传阳明也。若误发汗,不成风温,外热如灼,
必成阳明,热甚神昏不识人也。以火熏、温针劫之,火气入里,壅塞于胸则喘,于腹则满也。火伤卫分津液,
则不得小便,火伤营分血脉,则必作衄也。若下之,则中气伤,故气短;津液伤,故小便难也。
【集注】程应旄曰∶此证近于温,有热无寒,汗下温针,均在所禁也。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