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解】罗天益曰∶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
职,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是以邪气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
不除也。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生姜、大枣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更以
代赭石之重,使之敛浮镇逆;旋复花之辛,用以宣气涤饮。佐人参以归气于下,佐半夏以
蠲饮于上,浊降则痞硬可消,清升则噫气可除矣。观仲景治少阴水气上凌,用真武汤镇
之;治下焦滑脱不守,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固之;此胃虚气失升降,复用此法理之,则胸
中转否为泰。其为归元固下之法,各极其妙如此。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
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注】伤寒大吐、大下之后,津液极虚。其人面赤,表气怫郁,渴欲引饮,复与汤水,
以助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大吐、下已虚其中,又发其汗,阳从外亡,故曰胃中
虚冷故也。宜以吴茱萸汤,温中降逆可也。
【按】胃主纳,下通地道。若胃病失职,则不下输大小肠,不纳而反出也。物出无声,
谓之吐;声物并出,谓之呕;声出无物,谓之干呕。干呕者,即哕也,以其有哕哕之声,
故名曰哕也。论中以呕为轻,以哕为重。盖以胃中有物,物与气并逆,所伤者轻;胃中
空虚,惟气上逆,所伤者重故也。哕,与三阴证同见者,为虚为寒;与三阳证同见者,为
实为热。虚寒者,四逆、理中、吴茱萸等汤;实热者,调胃、大小承气等汤,择而用之,勿
谓哕者胃败不可下也。论中云,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是也。
又世有谓哕为呃逆、吃逆、噫气者,皆非也。盖哕之声气,自胃出于口,而有哕哕之声,壮
而迫急也;呃逆之声,气自脐下冲上,退场门而作格儿之声,散而不续也。夫所谓呃逆者,
即论中《平脉篇》所谓KT KT 者,气噎结有声也。观呃逆之人,与冷水实时作格,哕则
不然,自可知也。吃逆、噫气者,即今之所谓嗳气也,因饱食太急,比时作嗳,而不食
臭,故名曰吃逆也。因过食伤食,过时作嗳有食臭气,故名曰噫气也。哕KT 嗳噫,俱有
声无物,虽均属气之上逆,然不无虚实寒热、轻重新久之别也。甚至以咳逆为呃逆者,殊
不知咳逆即今之喘嗽也,兹乃与呃逆混而为一,皆不考之过,而得失利害系焉!不可以
不辨。干呕即哕,咳逆即喘嗽。详在《金匮要略》中。
【集注】程应旄曰∶哕之一证,有虚有实。虚自胃冷得之,缘大吐大下后,阴虚而阳无
所附,因见面赤,以不能得汗,而外气怫郁也。医以面赤为热气怫郁,复与水而发汗令
大出,殊不知阳从外泄而胃虚,水从内抟而
邪格,胃气虚弱矣,安得不哕!
汪琥曰∶伤寒既大吐、大下之后,已极虚矣!复极发其汗者何也?以其人外气怫郁,
面上之气,恰如外来之邪怫郁于表也。此系阳明胃腑虚极,浮热之气上升于面,医人认
以为邪热胃燥过极,不得汗,复与之水以助其汗,因而得哕。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编
属性:太阳中风者,风伤于卫也;伤寒者,寒伤于荣也。其说已详上、中二篇。兹以风寒
两伤,荣卫俱病者,疏为下编。盖风寒二气,多相因而少相离,有寒时不皆无风,有风时
不皆无寒。风寒并发,邪中于人,则荣卫兼病,惟其证均无汗,皆谓之实邪,故立大青
龙汤两解之法,发其寒邪外闭,风邪内郁,不汗出而烦躁之汗也。然必审其人脉不微弱,无
少阴证者,乃可与之。若误施之,则大汗淋漓,厥逆筋惕肉 ,必致亡阳之变,故又
立真武一汤,以救青龙之误。夫表寒里热者,大青龙固所宜也。若表里俱热,则又非大青
龙之所胜任,爰立白虎一汤,以辅青龙之不逮。至于寒热轻微者,则更出桂枝二越婢一
汤、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皆两解荣卫法也。合上、中二篇而熟读之,则
三法了然,以之施治,庶不紊耳。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注】太阳中风,脉当浮缓,今脉浮紧,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脉也。中风当身不痛,
汗自出,今身疼痛,不汗出,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证也。不汗出而烦躁者,太阳郁蒸
之所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阴寒郁于外则无汗,阳热蒸于内则烦躁,此风寒
两伤,营卫同病,故合麻、桂二汤中石膏,制为大青龙汤,用以解荣卫同病之实邪也。若
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即有烦躁,乃少阴之烦躁,非太阳之烦躁也。禁不可服,服之则
厥逆、筋惕肉 之患生,而速其亡阳之变矣。故曰∶此为逆也。
【集注】成无己曰∶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今风寒两
伤,故为荣卫俱实,所以宜大青龙汤主之也。
喻昌曰∶大青龙汤为太阳无汗而设,与麻黄汤证何异?因有烦躁一证兼见,则非此法不解。
程应旄曰∶此汤非为烦躁设,为不汗出之烦躁设。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虽有烦
躁证,乃少阴亡阳之象,全非汗不出而郁蒸者比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注】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
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身轻,邪在阳也;身重,邪在阴也;乍有轻时,谓身重而
有时轻也。若但欲寐,身重无轻时,是少阴证也。今无但欲寐,身虽重,乍有轻时,则
非少阴证,乃荣卫兼病之太阳证也。脉虽浮缓,证则无汗,属实邪也,故亦以大青龙汤
发之。前条以脉微汗出示禁,此条以无少阴证发明,盖详审慎重之至也。此二条,承上
篇首条、次条,中篇首条、次条,再揭太阳风寒两伤,以为下编荣卫兼病之提纲。后凡
称太阳中风、伤寒,涉于荣卫同病者,皆指此二条而言也。
【集注】方有执曰∶大青龙汤,一则曰主之,一则曰发之,何也?主之者,以烦躁之
急疾,属动而言;发之者,以但重之沉默,属静而言也。
喻昌曰∶无少阴证,“但重乍有轻时”六字早已指明。言但身重而无少阴之欲寐,其
为寒因可审,况乍有轻时,不似少阴之昼夜俱重。又兼风因可审,所以力驱其在表之风
寒而无疑也。若脉微弱,身重欲寐,则内顾少阴且不遑矣,敢发之乎?又曰∶细玩二条
文义,伤风脉本浮缓,反见浮紧;伤寒脉本浮紧,反见浮缓,是为伤风见寒,伤寒见风,
两无疑矣。又当辨无少阴证相杂,则用青龙,万举万当矣。故脉见微弱,即不可用大青龙,
以少阴病脉必微细也。方氏注泥“弱”字,牵入中风之脉,阳浮阴弱为解。不思中风之脉,
以及误汗等证,太阳上编已悉,此处但归重分别少阴,以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合为表
里,其在阴虚之人,表邪不俟传经,早从膀胱袭入肾脏者有之。况两感夹阴等证,临病
犹当细察,设少阴不亏,表邪安能飞渡而见身重欲寐等证耶!故有少阴证者,不得已而
行表散,自有温经散邪,两相绾照之法,岂可径用青龙之猛剂,立铲孤阳之根乎!
魏荔彤曰∶身重一证,必须辨明,但欲寐而常重,则属少阴。误发其汗,变上厥下
竭者,少阴热也;变筋惕肉 者,少阴寒也。其犯误汗之忌一也。
x大青龙汤方x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石膏(碎,绵裹,如鸡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
风,烦躁不得眠也。
【方解】名大青龙者,取龙兴云雨之义也。治风不外乎桂枝,治寒不外乎麻黄,合桂枝、
麻黄二汤以成剂,故为兼风寒中伤者之主剂也。二证俱无汗,故减芍药,不欲其收也;二
证俱烦躁,故加石膏以解其热也。设无烦躁,则又当从事于麻黄桂枝各半汤矣。仲景于表
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