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先渴饮水多而后作呕者,方属饮家呕病也。主小半夏汤者,以止呕也;加茯苓者,以饮
水多而病呕,故兼利水也。
【集注】魏荔彤曰∶水停心下,阻隔正气,不化生津液,上于胸咽故渴也;渴必饮水,水
得水而愈恣其冲逆,所以先渴而后必呕也。此属饮家,当治其饮,不可以为渴家治其渴也。
治饮则用辛燥,治渴必用寒润,大相径庭,可不明其属于何家,而妄治之乎?
尤怡曰∶先渴后呕者,本无呕病,因渴饮水,水多不下而反上逆也,故曰∶此属饮
家。小半夏止呕降逆,加茯苓去其停水。
x小半夏加茯苓汤方x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注】饮家渴者,是水停气不化生津液而渴也;呕家渴者,是呕吐胃干燥伤津液而渴
也,故曰呕家本应渴也。先呕后渴者,当少少与饮之,以和胃生津,为欲解也;若呕吐
后反不渴者,是必心下素有支饮故也。惟主小半夏汤止呕,而不加茯苓者,以不渴并无
新饮,且呕后己伤津液,不可再行利水,重竭津液也。
【集注】李 曰∶此专以治呕,言呕家渴者,为欲解,以胃气复而津液生也。若心下
素有支饮,则不燥自当不渴,泛溢而呕也。半夏、生姜温能和胃气,辛能散逆气,为呕家
圣药。
x小半夏汤方x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集解】沈明宗曰∶此支饮上溢而呕之方也。凡作呕必伤津液,应当作渴,故为呕家
本渴,渴则病从呕去,谓之欲解。若心下有支饮,停蓄胸膈致燥,故呕而不渴,则当治
饮,所以生姜散邪,半夏涤饮,呕自止矣。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注】卒然呕吐,虽然不渴而心下痞塞,是膈间有水凝结也。眩者,是水阻阳气不升
也;悸者,是水气上干于心也。即不渴无新饮,而平日饮盛可知,则不必顾及津液,亦
必加茯苓以利水,斯结可开而阻可通也。
【集注】赵良曰∶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阳气必不宣散也。经云∶以辛散之。半
夏、生姜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坚呕逆眩者,亦上焦阳气虚不能升发,所
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则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独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肾逆以安神,神
安则悸愈也。
尤怡曰∶饮气逆于胃则呕吐,滞于气则心下痞,凌于心则悸,蔽于阳则眩,半夏、生
姜止呕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
x半夏加茯苓汤方x(见前)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瘦人之“瘦”字,当是“病”字。癫眩之“癫”字,当是“巅”字;巅者头也。
文义相属。此传写之讹。
【注】悸者,筑筑然跳动病也。上条心下有悸,是水停心下为病也;此条脐下有悸,是
水停脐下为病也。若欲作奔豚,则为阳虚,当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今吐涎沫,水
逆胃也,巅眩水阻阳也,则为水盛,故以五苓散主之也。
x五苓散方x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去皮,三分)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去皮,二分)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注】水停心下,甚者病悸,已明其治矣。微者短气,其治有二∶气虚短气,是气少不
能长息而短也;微饮短气,是水停阻碍呼吸而短也。若呼之气短,是心肺之阳有碍也,用
苓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通则膀胱之窍利矣。吸之气短,是肝肾之阴有碍也,用肾气
丸以通其阴,阴气通,则小便之关开矣。故曰∶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也。
x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x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x肾气丸方x(见妇人杂病中)
【集解】尤怡曰∶饮,水病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术、甘益土气以行水,肾
气丸温阳气以行水,虽所主不同,而利小便则一也。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胸中有
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按】此条古本内于“四肢历节痛”之下有“脉沉者有留饮”一句,当另为一条,始
合论脉之义。短气而渴之“渴”字,当是“喘”字,四肢上当有缺文。皆传写之讹。
【注】停饮初病,即以小半夏汤加茯苓、五苓散、肾气丸等药治之而愈者,微邪也。若
邪甚而不去者,留于心上则阻心阳,必背寒
冷;留于胁下则碍肝气,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转甚;留于胸中则壅肺气,必短气而喘;留
于身体则塞经络,必四肢历节痛也。由此推之,留于脾则腹肿身重,留于肾则囊足胫肿,
理必然也。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剧,必有伏
饮。
【注】伤饮之病,留而不去,谓之留饮;伏而难攻,谓之伏饮,伏饮者,乃饮留膈上
伏而不出,发作有时者也。即今之或值秋寒,或感春风,发则必喘满咳吐痰盛,寒热背痛
腰疼,咳剧则目泣自出,咳甚则振振身动,世俗所谓吼喘病也。
【集注】程林曰∶痰饮留于膈,则令人喘咳吐;发于外,则令人寒热,背痛、腰疼;咳
甚则肺叶举;而目泣出;喘甚则息摇肩,而振振身 。如此剧者,必有伏饮。
脉浮而细滑,伤饮。
【注】凡饮病得脉浮而细滑者,为痰饮,初病水邪未深之诊也。
【集注】李 曰∶饮脉当沉,今脉浮者,水在肺也。
脉沉者,有留饮。
【按】此条系在四肢历节痛之下,今分在此。
【注】凡饮病得脉沉者为留饮,水邪将深之诊也。
【集注】程林曰∶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故脉沉者为水饮。
李 曰∶经云∶沉潜水蓄是也。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
汤主之。
【按】“此为留饮欲去故也”句,当在利反快之下,必传写之讹。
【注】凡饮病得脉伏者,为伏饮,水邪已深之诊也。凡病饮之人,欲自下利,利后通
快,此为所留之饮,欲自去而愈故也。若虽利,利反不快,心下续有坚满,乃所留之饮
盘结不欲去也,宜攻之以甘遂半夏汤。方中反佐甘草以激之,意在所向无前,即潜伏难
攻,水结未有不破者;因自下利,故又佐芍药以约束之,防胜后穷追不止也。
x甘遂半夏汤方x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十二枚) 芍药(五枚) 甘
草(炙,如指大一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集解】程林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
性直达,恐其过于行水,缓以甘草、白蜜之甘,收以芍药之酸,虽甘草、甘遂相反,而
实有以相使,此酸收甘缓,约之之法也。《灵枢经》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欤!
尤怡曰∶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
药、白蜜不特安中,亦缓药毒耳!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
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
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
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注】设问曰∶夫饮,不止于留饮伏饮也,而世谓饮有四者,何也?师曰∶留饮、伏饮,
言饮病新久深浅之理也,今世所谓四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言饮病之情状也。
四饮亦不外乎留饮、伏饮之理,但因其水流之处,特分之为四耳!由其状而命之名,故
有四也。痰饮者,水饮走肠间不泻,水精留
膈间不输,得阳煎熬成痰,得阴凝聚为饮,凡所在处有声,故在上则喉中有漉漉之声,在
下则肠间有沥沥之声,即今之遇秋冬则发,至春夏则止,久咳嗽痰喘病也。悬饮者,饮后
水流在胁下,不上不下,悬结不散,咳唾引痛,即今之胁下有水气,停饮胁痛病也。溢
饮者,饮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