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86-伤寒医诀串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伤寒医诀串解
作者:陈念祖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属性:伤寒医诀串解者。长乐陈修园先生晚年所编集也。惜六篇之中尚缺其一。以其未成书。故不及付梓。其 
门徒犹子陈道着。有卢扁风。闽之名医也。既能学先生之学。又能承先生之志。日尝手披而秘藏之。复体 
会其遗意而敬续一篇以补其缺。合成六篇。而篇帙遂成。兹修园古矣。其犹子道着亦古矣。闽中林子寿 
萱。专心卫世。于旧书肆中。检得修园先生注解葛可久十药神书一卷。购而珍存之。并恐此二种没而不 
彰。因细加雠校。韵而录之。欲与两先生传名。兼以传世。值余奉命巡抚全闽。因旧疾复起。探知林子精于 
疗治。常劳诊视。论及闽中名医。林子以陈修园陈道着两先生对。敬以修园先生所着南雅堂十一种医 
书见示。且余本善病患也。又耳熟是书久矣。适林子复以伤寒医诀串解手录一通乞序于余。余不敏。每 
兢兢官守。尚恐才不足以经世。何暇论及卫世。然串解实补伤寒浅注所未备。不可以无传。若再附以十 
药神书注解合而刻之。庶可以作岐黄家秘本矣。今之术岐黄者。果能默会精审。互相参校。其裨益良不 
浅也。姑就林子所述其缘起。为之弁数语于简端云尔。 
x咸丰丙辰秋九月望后三日福建巡抚吕 孙书x 



属性:曩集伤寒浅注。凡三百九十七法。根据法条晰。期于明白易晓。而又虑学人未能融会贯通而得其要旨也。 
不揣固陋。复为综贯衍绎。名曰伤寒医诀串解。其于疑似细微之处。抉剔详辨。颇费苦心。修园老矣。敢谓 
于此道三折肱。然有志之士。诚能即此 绎其端绪。推寻其纲领。而不眩于似是而非。未必非活国活人 
之一助也。 
x闽长乐陈念祖修园识x 

卷一
太阳篇
属性:(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 
何谓太阳经症。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有虚邪实邪之辨。 
脉缓。自汗恶风。为虚邪。宜桂枝汤。如八九日过经不解。如疟状。面热。身痒。以其不得小汗故也。宜桂 
枝麻黄各半汤。因前此未汗。不得不发其汗。因日数颇久。故小发其汗。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形如 
疟。日再发者。以余邪未尽故也。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大汗之后。不得再行大汗之法。而余邪未尽。不得 
不从汗而竭之。但药品宜轻耳。 
脉浮紧。无汗恶寒。为实邪。宜麻黄汤。如无汗烦躁者。加石膏姜枣。名大青龙汤。如干呕而咳。去杏 
仁。加五味干姜半夏细辛芍药。名为小青龙汤。此二汤。即麻黄汤之加减。总不出麻黄汤之范围。 
此二法。治表中之表也。 
何谓太阳腑症。曰。表邪不去。必入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太阳病。其人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症。宜五苓散。 
太阳病。其人如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脉沉。为膀胱蓄血症。宜桃仁承气汤。 
此二法。治表中之里也。 
何谓太阳变症。曰。汗下失宜。从阴从阳之不一也。 
不应下而下之。续得下利清谷。身疼痛。宜四逆汤。以救清谷之里。又以桂枝汤。以救身疼痛之表。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大汗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过。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过。动其荣血。而卫邪反内伏。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以上言汗下太过。伤正而虚其阳。阳虚则从少阴阴化之症多。以太阳少阴为表里也。 
阳盛于内。误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大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 
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为里症。头痛发热。为表症。外不解。由于内不通也。下之。里和而表自解矣。与承气汤。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与大承气汤。脉虚者。宜发汗。与桂 
枝汤。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停者沉滞不起也。阴阳者尺寸也。必先振栗。汗出乃解。但阳脉微者。先汗而解。 
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按此脉微。即上文脉停也。 
以上言汗下失宜。热炽而伤其阴。阴伤则从阳明阳化之症多。以太阳阳明递相传也。 
何谓发汗利水为治太阳两大门。曰。邪伤太阳。病在寒水之经。驱其水气以外出则为汗。逐其水气以下 
出。后为黄涎蓄水。前为小便长。 
太阳为寒水之经。邪之初伤。必须发汗。麻黄汤发皮肤之汗。桂枝汤发经络之汗。葛根汤发肌肉之汗。 
小青龙汤发心下之汗。大青龙汤发其内扰胸中之阳气而为汗。此发汗之五法也。 
若汗之而不能尽者。则为水。水在心下。干呕而咳。宜小青龙汤。发热而烦。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 
逆。宜五苓散。汗后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病势虽在腹中。而病根犹在心 
下。宜生姜泻心汤。此水气在上焦。在上者。汗而散之也。若妄下之后。自心上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水与气所结)脉迟。名大结胸。宜大陷胸汤。若项亦强。如柔 之状。宜大陷胸丸。盖病势连于下者主以汤。病 
势连于上者主以丸是也。若其结止在心下。按之始痛。脉浮滑。名小结胸。邪气尚在脉络。宜小陷胸汤。 
若无热症。名寒实结胸。宜三物白散。若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三焦升降之气。 
阻格难通。宜十枣汤。此水气在中焦。中满。泻之于内也。若头痛项强。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 
不利者。因膀胱之水不行。营卫不调。不能作汗。宜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之。是水气在下焦。在 
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治之。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又曰。太阳从本从标。又曰。 
太 
阳为开。又热病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论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又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 
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主一身之表。六经中最外一层。故表病俱属太阳。但有表中之表。病在肌腠则有汗。宜桂枝汤。病 
在肤表则无汗。宜麻黄汤。两法用之得当。一剂可愈。又有脉微恶寒。面色反有热色而身痒。是邪欲出 
而未得遽出。必得小汗而解。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又有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形如疟。日再发。是肌病兼 
见表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是二方。即上两法之佐也。然二方能治肌腠肤表之病。不能治经输之病。 
太阳之经输在背。内经云。邪入于输。腰背乃强。论中以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用葛根汤。项背强KT KT 。 
反汗出恶风。用桂枝加葛根汤。二方亦上两法之佐也。但两法俱是太阳本寒之症。故方中取用辛热 
之品。若太阳标热之自汗症。不得径用桂枝汤。宜用芍药甘草汤。以各症与桂枝症无异。惟脚挛急独 
异。是太阳之标热合少阴之本热之病也。无汗症。不得用麻黄汤。宜用麻杏甘膏汤。以各症与麻黄证 
相似。惟初起口渴发热而无恶寒。或发汗已身灼热不似。论虽另别为温病风温之证。然节首冠以太 
阳病三字。盖指太阳之标热而言。明明为一隅之举。不读内经。不能解也。其云桂枝二越婢一汤。为标 
内陷于里阴而化热。故热多寒少。而脉微弱。论曰无阳。言无在表之阳也。论曰不可发汗。言不可发太 
阳之表汗也。故用此汤。直从里阴而外越之也。此又可借用为上两法之佐也。 
然太阳为表而亦有里。膀胱即太阳之里也。如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不宜取汗。 
宜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令小便利则愈。又有发汗后。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