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1-增订叶评伤暑全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盖可忽乎哉!予因医而广其说。 
x天启三年岁次癸亥孟夏朔旦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户部陕西司郎中颖郡张鹤腾撰x 

卷上
辨春夏秋冬温暑凉寒四证病原
属性: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 
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由此论之,人身元气,与天相通,颐养有道,病何 
从生?然则病生有因,其发有原乎,从其原而治之则易疗。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 
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 
泄。夏伤于暑,秋为 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痰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此四时 
四气之病原也。黄帝明以春温根于冬寒,其间气候相近,症恙相同,犹可言者,原未兼及暑也。至汉张长沙仲景着 
伤寒书,遂演《内经》之说曰∶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中而即病者,名曰 
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自此论出,而后之业岐 
黄术者皆宗之,果尔是专主一寒气。三病分久近,皆寒为根,故后世医家,有四时伤寒之说,甚至通以麻黄桂枝汤 
兼治温热症,误人良多。陶节庵诸名家,亦剖三病若列眉,而根始于寒,不免沿而未能脱,又何怪乎碌碌者?愚谓 
道以一气生天地,以二气生五行,五气各司其用,而水火为最要,水火能生物,亦能杀物,若仲景之说,是水专擅 
其权,而火为虚而无用矣,愚为冬之寒病,专属寒威,此固然不易者,至春时阳气渐舒,孔窍开张,服御单夹,乃天 
气变幻,倏暖倏寒,又多荡风,人感寒直入脏腑,故为温病,犹可名曰春寒;已与冬寒不相蒙矣。况夏至后,炎火时 
流,蒸郁烁人,得病似伤寒者,皆是暑火所感而成,与冬之寒气,毫不相涉,而亦以为冬寒之积久所发者误矣。即生 
气通天论曰∶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 
若燔炭,汗出而散,是寒暑分因,水火别证,明列断案,万世医学之祖也。又何惑乎?然《内经》之温根于寒者何故 
?案《山海经》桂,名招摇,叶长二尺,桑名帝女,大围五十尺,桂竹叶大二尺余,高数丈,其草树奇怪类若此。据经 
想太古时,洪水横流,怀山襄陵,草木闭塞,天地蒙昧,阴霭拂郁,阳明未舒,以故寒气盛行,元和令少,即当大夏 
,亦无烁金之患。后世衣冠文物渐开,五行分布,水火之气,各司其权,若斯争烈者,即今春值淫雨,余寒为厉,甚者如 
隆冬,挟纩不能去,试观晋中暑证寥寥,绝无 疟,皆阴胜之左券也,何况古洪荒世乎,此《内经》温根于寒所由发也 
。何仲景遂申演其说,并暑而一类乎?是蛇足也。且古人茹毛衣草,简缘淡薄,无助火之具,后世炙 之味适口, 郁 
之酒充腹,嗜欲灼精,尘劳食气,皆足以嘘焰而煽炽,宜暑火之乘类而善入也。谓古之寒病多而暑病少,今之寒暑并 
重,而暑为尤剧则可,愚故特列论曰∶伤寒者感于冬之严寒,温病者感于春之轻寒,若暑 
病则专感于夏之炎热,若冰炭霄泉之不相及,一水一火,各操其令。治法一热剂,一凉剂,各中其窍,而概以为 
寒因,不几于执一遗二哉!予俯仰踌躇,万不得已,敢于翻千古之案,以开百世之觉,破迷而拔苦,遂自甘于僭 
窃云耳。 
霖按∶《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 疟,秋伤于湿,上逆而 
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四时伏气之机,阴阳互根之理也。春伤于风者阳邪也。留连日久,乃下 
为洞泄之阴病。秋伤于湿之阴邪,乃为上逆而咳之阳病。夏伤于暑热之阳邪,至秋发为 疟之阴病。冬伤于寒之 
阴邪,至春必发为温热之阳病。是阴阳上下之相乘也。此六淫之邪伤人,由人身之阴阳不固,故金匮真言论曰∶夫 
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足征人身之气血,皆生于精。冬宜闭藏,则阴 
气固密,若纵欲精耗则阴虚,阴虚则阳邪易犯,故多病温。夏宜疏泄,逆之而汗不出,汗不出则暑邪内伏,遇秋风 
凄切,寒热相战,则为疟病。阴阳启闭,时气宜然,举冬夏言,其春秋伏气,自可类推。而阴阳应象论,又重复言 
四时伏气者,盖六淫之邪,亦由七情不慎,五脏化五气为内贼以伤之,此《内经》反复阐明伏邪之义也。 
又按∶《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越人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 
温,有热病,有温病。其名各不同,是伤寒为古医经之通称可证。仲景太阳篇,首揭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 
风。恶寒发热,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汗已,身灼热,脉阴阳俱浮 
者,为风温。辨论寒温形证,朗若列眉,治 三法,尤有深义。奈书经兵火散佚,虽高平王叔和编次,仅存伤寒治 
法,而温暑亡失益多,不得拉杂叔和序例中语,妄议仲景寒温莫辨也。《内经》温根于寒,谓严寒遏热,乃习坎之 
义,亦不须远引洪荒,曲为解说,温病固非春日之轻寒,暑病亦非专感夏日之炎热,欲明温暑伏气之义,当细参 
《内经》,庶不为群言所惑。 

卷上
天时
属性:真源曰∶天地之间,亲乎上者为阳,自下而上四万二千里,乃曰阳位。亲乎下者为阴,自上而下四万二千里,乃 
曰阴位。既有形名,难逃度数,且一岁者,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 
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一岁以冬至节为始,是时也。地中阳 
生升,凡一气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气为一节,四十五日,阳升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阳升 
共四万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阳合阴位,是时阴中阳半,其气为温,而时当春分之节也。过此阳升而入阳位,方 
曰得气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后,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节,阳升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天。 
乃阳中有阳,其气热,积阳生阴,一阴生于二阳之中,自夏至之节为始,是时天中阴降,凡一气十五日,下降七千 
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阴降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阴降共四万二千里,正到天地之 
中,而阴交阳位,是时阳中阴半,其气为凉,而时当秋分之节也。过此阴降而入阴位,方曰得气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 
立冬,立冬之后,四十五日冬至,冬至之节,降极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地,乃阴中有阴,其气冷,积阴生阳,一阳 
生于二阴之中,自冬至之后,一阳升如前,营运不已,周而复始,即阳升阴降之八节,而知天地,即温凉寒热之四气, 
而识阴阳,夫阴阳判分,若黑白然。故春夏秋冬四时,随令各别,温热凉寒四时,随节候变易,冬至已后至春分属伤寒, 
自春分至夏至属温病,自夏至至白露属伤暑,自白露至立冬属凉病,自立冬以后至春俱属伤寒,盖春秋之气尝不足,冬 
夏之气尝有余,即四月八月间亦有暑病,盖八月间晓暮夜气虽凉而午未之时,秋阳燥烈,日火灼人,反毒于伏,盖伏 
时气发汗出,阳气在表,此时阳气渐敛,真火内燃,而又以烈日熏之,故毒易中人,热证更剧,当细察之,虽其 
外证相类,而受气不同,治法迥异,稍有不中节,害人不浅。而概用以寒证剂,其害可胜言哉!治者先数时令,后 
审时气,随令加减斟酌之,未有不立取效者,故为天时说。 
霖按∶论四时阴阳升降,即十二辟卦六阴充足于十月亥,阴极则阳生,故十一月冬至,一阳生于下,为地雷 
复卦,二阳生为地泽临,三阳生为地天泰,四阳生为雷天大壮,五阳生为泽天央,至四月六阳充足,则为乾卦。阳极 
阴生,故五月夏至一阴生于下,为天风 卦,二阴生为天山遁,三阴生为天地否,四阴生为风地观,五阴生为山地 
剥,至十月六阴纯静,则为坤卦。夫坤为万物之母,坤静而纯阴,何能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