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艺术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窟,它的建造历巽伽、安达罗、笈多诸朝,并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前后历经 

  千年之久(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8世纪),石窟今存者犹有29座之多,因 

  此是可和中国敦煌媲美的石窟艺术宝库。其他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的温 

  迪亚山区,西距奥兰加巴德106公里。诸窟分布于呈马蹄形的山崖上,近代 

  考古发掘后按左右顺序编号,实际上开凿工程是从中央向两边延伸,因此中 

  央诸窟年代最早,越靠边沿年代愈晚,总共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约等 

  于巽伽和安达罗两朝之时(公元前2—公元3世纪),中期属笈多王朝(4— 

  6世纪中叶),晚期包括6至8世纪。早期之窟有4、5、6、8、9、10、12、 

  13等窟,中期则为6、7、11、14至19诸窟,其余1—3,20—29窟属晚期。 

  阿旃陀的早期石窟规模不如巴查、卡尔利宏伟,且多属经院,仅9、10窟为 

  佛殿;中期石窟虽然也以僧院占绝大多数,但其中唯一的佛殿——第19窟却 

  代表着笈多王朝石窟建筑的精华,最能体现笈多初期印度古典艺术达于顶峰 

  的气概。此外,阿旃院各期石窟皆有较丰富的壁画遗存,中、晚期各窟之画 

  尤为精美,这在印度石窟遗址中是极为罕见的。从建筑上看,早期诸窟不脱 

  质朴古拙之风,厅堂低平,仅以马蹄形拱装饰门窗,无论经院、佛殿的形制 

  都比较简单,唯壁画遗存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石窟;但到了笈多王朝的中期 

  各窟,建筑却有飞跃的发展,吸收了卡尔利石窟成熟而稳健的形式,又附以 

  笈多时期的典雅与精美 (严格地说,阿旃陀地区这时并不在笈多王朝版图之 

  内,但它属于与笈多联姻的伐卡塔卡王朝,文化上与笈多同属一系),因此 

                                                   ① 

  阿旃陀19窟的大殿被目为印度佛教石窟之冠 。此窟门面虽按传统的大门上 

  接马蹄形采光窗的体制,门窗形式却争奇斗艳,花样翻新,首先是把大门发 

  展为前有双柱的门廊形式,廊沿突出,上承露台,而门廊与大门共用的檐部 

  也随之呈突屈变化,加以廊柱、门柱皆雕饰精美,大门两边壁面也用雕花半 

  柱隔成龛间,内刻佛像和供养人像,使大门在端庄典雅之余又兼有突屈灵动 

  之美;同样地,马蹄形拱的采光窗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窗洞,它的尺寸大为扩 

  展,比大门还大许多,拱券刻成莲花瓣纹样,两旁有卷,中央有尖,组成优 

  美的曲线,而窗边壁面亦分割成大小龛间,刻以雕像或浮雕。经过这一番改 

  进,古典式的石窟佛殿门面形制便大功告成。19窟的佛殿内部也是在传统体 

  制基础上向精美典雅发展,殿堂进深14米,高宽皆为7。3米,亦以列柱分隔 

  中殿及两侧廊,它虽不及卡尔利石窟高大,优雅美丽却有过之。它的多鈤石 

  柱已接近圆形,柱体上下横列多条装饰纹带,莲花形柱头又接一雕有人物花 

  草的托板,有点类似中国的斗拱。在此之上,还有一列制式规整的檐部,分 

  别以一大一小的屏版雕成楼阁建筑图样,中置佛像及供养人像,这种屏板式 

  檐部既整齐划一又见插花迭变,加以楼阁结构巨细无遗,雕刻极精,使它和 

  下面的密集柱列的雄强华丽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位西方专家亦赞之为比例匀 

                        ① 

  称、格调高雅的杰作 。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1986 年版,第10 页。 

① 科柏林通主编: 《世界建筑》,1979 年英文版,第133 页。 


… Page 78…

     在这时期的窣堵波和石窟寺上作为装饰的雕像和浮雕,显然也像其建筑 

那样,是集中了当时当地一流匠师的精华作品,特别由于其他雕刻作品留存 

极少,它们便成为了解当时雕刻艺术发展的主要途径。实际上,这些建筑装 

饰雕刻并不仅仅起装饰作用,它们还具有表现佛经教义和佛传故事的宗教宣 

传意义,是名符其实的佛教艺术作品。一般而言,1世纪以前的小乘佛教严 

禁以人身表现佛祖,因此桑奇和帕鲁德的窣堵波浮雕从不雕出人形的佛像, 

仅以菩提树、台座、法轮、足迹等象征符号暗示佛陀的存在。这种表现佛陀 

的象征主义手法成为巽伽时期佛教雕刻的通例。1世纪以后,大乘佛教流行, 

佛像表现开禁,印度南北各地遂有佛像的制作,而且随着佛像崇拜愈来愈盛, 

佛像塑造便成为佛教雕刻的首要任务,而其光辉完成则在笈多王朝时期。 

     帕鲁德窣堵波佛塔约建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位于今印度中央邦的瑟德 

纳县城以南约15公里。塔体现已不存,仅围栏及塔门有较多残片出土,现藏 

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从年代看,帕鲁德围栏浮雕早于桑奇大塔的塔门浮雕, 

它属于最早的以石制围栏代替木栏的那个阶段,石雕尚有许多直接摹仿木雕 

之处。据考,此塔原来也是阿育王所建,带石制围栏的窣堵波是在阿育王原 

塔之上填土扩建而成,因此围栏浮雕应完成于公元前2世纪后期。扩建之塔 

台基直径约20。7米,周围甬道宽约3。2米,围栏高达2。7米,以高逾两米宽 

约半米的方柱上承顶板,柱间夹三道与柱等宽的栏板,结构粗壮朴实。方柱、 

顶板、栏板皆施以浮雕,以圆形、矩形或方形成幅,风格亦粗朴古拙,可能 

和民间工艺有密切的联系。这些成幅的浮雕主要表现本生经和佛传故事,现 

能确定其内容者前一类达32幅,后一类达16幅,可见其取材之丰富。尽管 

服务于佛教的宣传,它们反映的广泛生活情景仍能令人生气象万千之感。在 

涉及佛祖出场之处,这儿也是最先采用前述象征手法的实例。 

     以其中表现佛传故事之一的《祗园布施》浮雕为例,这个故事是说释迦 

牟尼布道甚受群众欢迎,以至舍卫城的富商给孤独长者不惜以金钱铺满地面 

为价买下祗园精舍以供其宣教。这个祗园布施既反映了商众对佛祖的欢迎, 

也证实了印度当时商品经济的发达。于是,在帕鲁德围栏的一个圆形浮雕中 

看到了饶有兴趣的社会情景:右上方的园林中有两个工人正以金币铺地,右 

下方则是运来金币的牛车和搬运的工人,那只拉车的牛已得到歇息而显得悠 

闲自如;左边有一群围观的群众和两个带马蹄形拱的亭阁;最后,在浮雕的 

中心,可看到给孤独长者手捧一只水壶奉献于一株菩提树之前——那就是佛 

祖的象征,献壶则表示铺金买园后以此园献佛,亦即产权的转移。整个浮雕 

被众多人物、树木、亭阁摆得满满的,不能说有什么合乎深远比例的构图, 

但在知道故事内容之后,就会感到艺术家表现力之不弱,人物形象在质朴之 

余也有简明坦诚之趣,较多地吸取了民间艺术的优点。取材于本生经的一幅 

浮雕《鹿王本事》则展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情景:下部是鹿王泅水 

以救商人,右上表现商人见利忘义向国王密告鹿王行踪,国王拉弓欲射,于 

是在图中央最显著处表现鹿王跪地陈词,国王被感化而合掌礼拜,最后是在 

左边刻画了鹿群游于林中之景。把整个事故的情节从头到尾全挤在一块浮雕 

中表现,这种一图数景的手法有其构图古拙的特色,但用连续性情节贯穿不 

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场面,却有娓娓动人的故事情趣。图中鹿王形象的刻画 

显然较所有人物为强,这儿的鹿王其实就是一只俊美和善的鹿,它和浮雕的 

林木、鹿群同样显示出艺术家对印度本地的森林、动物等自然景象的热爱, 

这也是印度艺术由来已久的地方特色。 


… Page 79…

       除了成幅浮雕外,帕鲁德围栏上也有如真人大小的人物形象的高浮雕, 

  它们作于塔门与围栏相接的隅柱上,表现作为守护神的男女药叉之像。男药 

  叉作剂帝利王族装束,合掌胸前,正面直立;女药叉则是印度贵妇打扮,全 

  身佩戴着富丽的装饰品,左右手攀枝揽树,体态异常丰满。药叉本是印度传 

  统的山林水泽之神,属于民间信仰的土地精灵,他们的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