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2-08-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确定一种规范而单一的所谓“一流大学”的模子让大家都往里面套,一流大学的发展本身就应是有个性的,有各自大学传统的累积与发展的,不可能就只有一种。但有一点是明显的,那就是,没有深深植根于人类文化的深厚而悠久之渊源,并在扩展人类文化的智识视野、提高人类文化的智识水平上,作出独特的贡献,在此过程中再去实现大学自身传统的累积与发扬,一流大学的蓝图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应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24〕也许,这才是大学其“大”之根本所在,那么这是否也是一流大学的“一流”之所在呢?
注释:
    〔1〕〔12〕钱理群:《想起七十六年前的纪念》,《读书》1998年第5期。
    〔2〕 林贤治:《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之四,《随笔》2001年第4期。另见参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0页。
    〔3〕 《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
    〔4〕 章碣:《焚书坑》。
    〔5〕〔6〕〔7〕〔16〕〔23〕〔24〕 金耀基:《大学的理念》,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72~173、5、18、172、23、24页。
    〔8〕 参考李公明文“师范生”,《随笔》1995年第3期。
    〔9〕 《霍金讲演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转引自《成长文摘》第4辑,第171~172页。
    〔10〕白吉庵、刘燕云编:《胡适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11〕〔13〕〔14〕〔20〕〔21〕〔22〕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213、363、238、415、365页。
    〔15〕刘建军:《昨日院士萧公权》,《读书》1999年版。
    〔17〕转引自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页。
    〔18〕德里达等:《大学、人文学科与民主》,《读书》2001年版。
    〔19〕魏定熙:《蔡元培与北大》,《读书》1998年版。    
 
 
糊涂官司懵懂官(下)
——错读《儒林》之十七
? 陈四益 文  黄永厚 画
 
 
 
    中国的读书人,做官的念头是再也打消不了的。这固然是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言教影响至深,但更是帝王笼络政策的结果。一条独木桥架在那里,不奔它如何过得河去。就像今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高考的指挥棒一挥,大家仍就往应试教育的路上走。近日,有位教师尝试了一下素质教育(是否得法是另一个问题),但期末考试一排名,所授班级落在了后面,惹得校方、家长都有意见,结果只好在家长会上痛哭流涕,发誓再也不搞素质教育了。为什么?因为家长要孩子考上大学,混个好工作,挣大钱;而校方要升学率以提高学校声望,声望就是财源。这两个动因不改变,素质教育不过说说而已——走来走去仍旧要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   
    科举时代,中举叫“发了”。直到今天,“8”这个数字仍带着迷信的色彩,就是因为广东话里它谐“发”这个音。电话号码要“8”,汽车牌号要“8”,结婚选日子要“8”,而且地域遍及南北东西,足见“发”的魅力无穷。如果哪位的汽车牌号是四个“8”的连号,走在路上即遇违章警察也不敢拦,因为能弄到这样号码的车主,必非等闲之辈。当然,那时的“发”, 只是讲做官,单单发财还不行,士农工商,商在末位,不像今天的总裁、董事长那么风光。所以;《儒林外史》中如赵雪斋、万雪斋,都是有钱人,“腰缠十万贯”不成问题,“骑鹤下扬州”只怕就没有这番风光了,没有一个“功名”,在社会上还是吃不开。今天的“发” 则多指发财,尽管在许多人眼里,做官也就是发财,但它是隐性的,拿不到桌面上来的,一旦曝光便有身家之忧。而有了钱,买一个官或送一个官来过过瘾却并非难事。即便不当官,有钱的风光也不下于当官,或许比当官还要自在。这也算时代进步了罢,只是骨子里并没有什么两样。   
    读书人虽然有一条当官的路,但走得通的毕竟不多。据《明史·选举志》载,有明一代,三年一大比,能够取为进士或同进士的,或百人,或二百五十人,或三百五十人,最少时三十二人,最多时四百七十二人,全由皇上高兴,增损不一,不像今天大学扩招,动辄十数万、数十万。每年招这么多大学生,还闹得叫苦连天,也就难怪当年一个周进、一个范进,为了要“进”,一个哭得死去活来,一个笑得神经错乱了。   
     “发”不了的读书人,死抱着八股不放,皓首穷经,最后老死牖下,沦落为“孔乙己”一流人物的正自不少。也有那乖觉的,剑走偏锋,不再应试,走了隐士、名士一条路子,专注于炒作自己的名声。名声大了,也大有好处。一等的,皇上征召,到金殿应对,说不定皇上一高兴就赏个什么官儿做做。《儒林外史》中写到的庄尚志便是走的这条路,此处暂且不表;次一等的,因为有了些名声,可以依傍大官,借机替人说合些事项,打通些关节,捞些油水,分一杯羹,如那些在周进、范进幕中帮忙看考卷的便是;再次一等的,大小有点名声,不是同一些官僚诗酒唱和,就是傍一些阔老帮闲打趣,或者替书商编编书,混几两银子,虽无太大出息,也可以衣食无虞,让牛浦这样的人羡慕不已。   
    官僚和名士,虽是读书人的两条出路,但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来。做八股的一旦敲开了当官的大门,八股就可以丢掉了,于是也要吟诗作赋,同名士们交往,靠他们的吹捧,博得个文采风流的名声。名士们做出鄙薄仕途、风流自赏的模样,究竟当不得饭吃,依傍官僚,抬高身价,倘若得到保举,挤进官僚队伍,更是三生有幸。今天嘴巴上不屑为官的读书人也正不少,但及至外托洋人,内倚官僚,有了当官的机会,哪怕一个闲差,也就踮巴踮巴上任去了。   
    科举出身的官僚已是糊涂的居多,再同“名士”结合,糊涂的事情就更是层出不穷。因为“名士”也是不通事务的居多,而且依傍官僚,哪一个不是想从中弄一点好处的?只要看看杨执中、权勿用一辈人的嘴脸就够了。   
    董瑛,是个孝廉(在明代,孝廉就是举人),已经授职县令,可以头戴纱帽,身穿浅蓝色缎圆领,脚下粉底皂靴,一副当官的模样了。已经当上了官,自然要结交名士了。因为听说芜湖浮桥口甘露庵中住着个牛布衣,便在上任途中顺道拜访。不料真的没碰到,却遇上了个假冒牛布衣的牛浦郎。按说,一个名士,总要有点才学。董瑛一个中过举的授职县令,应当能够辨别名士与混混儿的差别,不至被一个没念过几天书的小厮骗得晕头转向,但偏偏董瑛就会上当,而且不止一次,等到第二次牛浦撞到安东县他的任上,依旧不辨真伪,离任时又把他介绍给了后任知县向鼎。   
    这事起先我也纳闷儿,忽然有一天,似乎和牛浦、董瑛打了个照面。这时的牛浦早已经不再冒充牛布衣了。不是有“掉下一片树叶,打着三个诗人”的说法吗?在诗人满街走的新时代,一个做得几首诗的酸丁,对于官僚早已失去了吸引力。只有称几个钱而又附庸风雅的太太们,才会对诗人青睐有加,而在职的官僚,如董瑛,更喜欢的是达官贵胄的公子,希望借他们的援引,青云有路,腾达在望。适应着这种需要,牛浦也与时俱化了。   
    那天,董瑛正在他的衙门闲坐,同几个清客、戏子拍曲子(曲子是国粹,当年的俗文化而今已化为高雅文化,能拍拍曲子是有文化的表现,就如先前会做几句平平仄仄一样)。忽见一个师爷——不,应当叫秘书——在门外探头探脑,欲进又止,便赶紧叫了进来。秘书附耳说了几句,董瑛就立马同他一起走了出去。原来,秘书打听得朝中牛尚书的公子牛浦,下榻本县宾馆,听说是为一项引资计划选址。董瑛听说,大喜过望,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董县令正愁经济发展没有新的增长点,政绩难于在短期内见效,如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