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2-08-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启蒙,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我们的时代。启蒙最大的功绩,就是确立了近代的“人”,用福科的话讲,就是“人产生了”。《圣经》里是没有人的,有的只是神的荣耀。在《创世记》中,神吩咐亚伯拉罕以他的独生儿子作燔祭,亚伯拉罕的选择是近代的“人”所无法接受和想象的。而启蒙打倒了上帝,拯救了人,人苏醒过来,第一次看清了事情的真相——生活在大地上的,从来就是神而不是人,人从来没有真正站立。于是人们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并且最终把人的存在诉诸自身的理性和感性。首先是理性的人。近代对理性的崇拜之情近乎一种宗教感情,但是理性并没有成为宗教。相反,对它的崇拜衍生了现代西方的两大哲学思潮,一是人本主义思潮,一是科学主义思潮。前者是反理性的,后者是理性的极端,但两者最终都遗失了理性。其次是感性的人。针对宗教禁欲主义,彼特拉克大声疾呼:“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4〕彼特拉克的疾呼就是启蒙的感性原则。启蒙使理性与感性上升,同时这一上升也产生了另一种倾向。罗素就为启蒙而感到忧心忡忡:“从教会的威信中解放出来,结果使个人主义得到了发展,甚至发展到无政府状态的地步……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在道德上和政治上的混乱无主实在骇人听闻,因此产生了马基雅弗利的学说。”〔5〕 这种担忧当然不是多余,事实上,如何去看待启蒙以及现代社会的现代性,一直存在着三种视角。其一是麦金太尔的视角,这种视角以传统为壁垒,认为启蒙有破而无立,在此基础上坚定地对现代社会现代性进行批判。其二是大多数人的视角,因此也是最容易在不经过深思熟虑而轻易接受的视角,这种视角理所当然地认同启蒙和现代社会现代性。其三是特洛尔奇的视角,这一视角试图以一种中立的姿态对现代社会的结构作一个全景式概观。   
    对于现代性究竟是什么的诘问,众说纷纭,但是有几个基本点被普遍接受,比如说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自由化以及个人主义。   
    政治和经济。前现代政治与现代政治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正当性根据诉诸的对象不同。前现代政治的正当性是上帝给予的,是自明的,因而事实上无需求证。这与现代的状况刚好相反。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谈论正义与罗尔斯在《正义论》里谈论正义时的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现代国家被特洛尔奇描述为“国家的世俗化”,即国家脱离上帝的管辖,独立为世俗制度,这是“现代世界最重要的事实”〔6〕。这个新事实要求人类需对自身的政治正当性作出回答。卢梭认为,社会秩序来自人们自身的契约,“既然任何人都没有一种自然的权威驾驭他的同类,既然暴力并不产生任何权利,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有约定可以作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7〕。卢梭将政治社会还原为简单的家庭,家庭本身自是靠约定来维系的,这种约定是“人人共有的自由,是人的本性的结果”〔8〕。卢梭所谓的人的自由于本性,当然的指向伴随启蒙运动上升并且确立的个人主义原则。现代理论家与卢梭处于相同的情景,比如罗尔斯和诺齐克,他们也只能从卢梭的原则出发去构建自己的理论,诉诸整体主义原则解决问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那个惟一有能力统一单个个人的上帝在启蒙中已被打倒。特洛尔奇指出,个人主义作为契约论的基础,亦使国家的正当性基础有如建立在一个沙堆之上〔9〕。据此,我们可以说,现代政治充满了游戏的意味,当政治离开了某种超秩序的约束,将一切寻找根源性的努力都返还到自身,同时这些努力都不足以给自身提供一个正当性论证时,政治便不可能再次以从前的姿态进入我们的心灵。我们处在一个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虚浮不实是这个时代的本质,政治似乎并没有例外,它同样不能提供给我们实在。经济活动也同样。在古代社会中,经济领域是附属于政治领域的,而现代社会经济则从政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石元康认为,现代社会具有下列各项特征:非政治化的经济(depoliticized economy),非伦理化的政治(deethicized politics),非宗教化的伦理(dereligionized ethics)〔10〕。非政治化的经济,区别于古代经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古代经济附属于政治,它的功能是通过政治而作用全体;现代经济和政治的位置刚好倒了过来,政治服务于经济,经济则直接服务于人们日渐膨胀的感观物质欲。第二,现代经济在满足感观物质欲的同时,还有令人困惑的一面,那就是为生产而生产,生产不是为了消费,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使命达到某种目的,而仅仅是出自习惯,出自下意识。综合这两点,一言以蔽之,现代经济强调感观物质欲满足的同时似乎因为缺少某种更深刻的使命感而失去自身。前后两者似乎是相悖的,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而这两点恰恰与游戏的两大特征相符,一是感观享乐,二是虚浮不实。   
    文化与道德。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是大众文化的上升,大众文化驱逐精英文化,知识分子日渐边缘化,这是社会文化世俗化的必然与体现。大众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感官性与表面性,通过持续有效的刺激从而达到短暂的麻醉感官的功效。对此,前现代的文化精英们肯定会很不屑地报之以鄙薄的冷笑,但是大众文化的代言人或许会回击:无论你们认为我们多么浅薄,但是我们快乐啊!关于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阐述,麦金太尔的观点极为精辟,很少有人能出其右。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里深刻的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无法解决和摆脱困境的道德危机的时代,道德作为一完整实体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碎片。这种道德危机的历史根源在于启蒙运动以来对道德合理性论证的失败。在亚里士多德传统的那种真正的客观的非个人的道德标准所赖以存在的社会背景丧失以后,欧洲文化开始对道德的合理性问题进行单独的论证,狄德罗诉诸欲望,休谟诉诸激情,康德诉诸理性,边沁、密尔诉诸功利主义的趋利避害原则,然而这些都与事无补,丝毫不能解决问题。麦金太尔将种种道德现状归咎于情感主义:“情感主义是这样一种学说:所有的评价性判断,尤其是所有的道德判断,就其在本性上,它们是道德的或是评价性的而言,都不过是爱好、态度或情感的表述。” 〔11〕“道德不过是爱好、态度或情感的表述”,表明道德与感性的相关,道德成为碎片。论证得不出结论,即便不是说我们这个时代没有道德,也是在说我们所处时代的道德的虚妄以及对其的不可捉摸性。正是在这一点上,道德与“游戏”联系起来。   
    以上对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分析,可以看作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即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使旨趣不一的两者搅在一起。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诸方面都具备了“感性的取乐”与“虚浮不实”这两种特质,这与“游戏”一词的主旨相合。这一相合提供了可能性,成为两者结合的客观外力。
    相对而言,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更复杂一些,因为这涉及到人的主观与精神层面。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试图揭示一个道理,即并非只是过“重”的生活不堪忍受,事实上,一种缺少约束与责任的“轻”的生活也是相当煎熬人的,起码其不可忍受的程度不会低于前者。一般而言,前现代社会往往缔造“重”的生活,人很容易失去其本身,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所描述的万历皇帝,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万历皇帝的痛苦就在于,他有着活生生做人的理想,而事实上,皇帝只是制度只是社会关系的一头,这就是“重”。现代社会则往往缔造“轻”的生活,这是个人主义的胜利,但绝不是人类的胜利,人类并没有因此得到彻底的解放。事实上,当感性原则与虚浮笼罩大地的时候,当我们的生活的本质接近或者说等同于游戏特质的时候,人们陷入了另一种困顿。于是,出于直觉,而不是出于深思熟虑,人们启用了这个并不是十分光彩的词语来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