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体化的神秘外壳过程中,拯救了“世界的自我观念化和自我否定”的
合理内核。也就是说,在科来蒂看来,马克思把黑格尔哲学中有价值的
东西看成是黑格尔的理念辩证法(即主观辩证法),所批判的是黑格尔
把它实在化的倾向,而恩格斯以及列宁、普列汉诺夫等则恰恰进一步使
黑格尔的理念辩证法走向实在,使这种主观的方法成为形而上学和教条
主义。
科来蒂和其他德拉·沃尔佩学派成员还发挥了德拉·沃尔佩的许多
思想,如关于“矛盾”只是思考客观的一个工具,自然现实世界中只有
“真正的对立”而无“矛盾的对立”的思想;关于人的本质是一个社会
历史主体的思想等。其主要倾向是否认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继承关
系、否认马克思与恩格斯、列宁的一致性,认为马克思的主要贡献在于
提供了认识社会历史的实证性方法。这些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引起激烈
争论,也使意共理论成为意大利学术界的主导。
(3)60年代以来的理论趋向
在60年代的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大讨论中,最早对德拉·沃尔佩
观点提出异议的是意共理论家卢波利尼。卢波利尼 (1909— )曾是德
国哈特曼和海德格尔的学生。二战中,参加抵抗法西斯运动,放弃存在
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加入意共。战后在佛罗伦萨大学任教,并担
任意共理论刊物《马克思主义评论》编委。主要著作有:《新老哲学家》、
《康德的空间与物质观》、《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政治学批判和政
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研究》等。
卢波利尼反对德拉·沃尔佩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认为后者忘记了
… Page 93…
马克思主义范畴的历史性特征,马克思的方法不是具体——抽象——具
体的方法,而是抽象——抽象的方法,因为客观实在并不是可以在经验
抽象基础上简单推演出来的。但在对待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上,卢波利
尼持同样的否定态度,认为它不是马克思原有的思想,他认为,马克思
强调的是社会实践,是把实践看成认识的基础和人的历史存在的基础。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认识论观点具有片面性,
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从认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出发,就绝不能把认
识看作机械的反映过程,因为“反映”只是一种比喻,至多只能表示认
识过程的结果,不能表示认识过程的运动,只有从人的方面去理解认识
的客观性的能动过程,才能把握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思想。
路德维柯·杰伊莫纳特 (1908— )从另一方面反对德拉·沃尔佩
的观点。他是米兰大学科学哲学教授,是从新实证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的。以他为首的一些理论家着重研究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必须肯定存
在着不依赖认识主体的客观实在,这个客观实在是可知的又不是绝对
的;认为认识过程是感觉同理论抽象化、形式化的综合过程,感觉和概
念是认识客观实在的工具。杰伊莫纳特认为,意大利马克思主义传统的
缺陷是在历史联系中考察自然界,因而忽略了自然界本身的内在规律。
70年代以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转向对科技革命的理论研究。主要
表现在葛兰西研究所、意共领导人、意共中央党校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研
究中。他们看到了盲目夸大科技革命作用的危险,认为科技革命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不能促进社会进步,科学的价值和科学的后果之间的矛盾只
能由有效的社会革命改造来解决。因此,他们主张把科技革命纳入社会
主义革命中来考虑。
… Page 94…
七、苏联、东欧、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宣告了法西斯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和平
正义力量的胜利。由于社会主义苏联在这次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
用,也由于各国和平民主力量的增长,战争结束后,南斯拉夫、罗马尼
亚、波兰、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
等欧洲国家,朝鲜、越南、中国等亚洲国家,相继建立人民民主国家政
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横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马克思主义
成为这些国家的意识形态主导,开始了它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历程。
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以苏联、东欧、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
营的马克思主义,在地位上是这些国家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具有公开宣
传和传播的政治保证;在实践上是这些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依据,
得以直接贯彻运用;在内容侧重上则强调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具体实践
的结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同时,这一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伴随
着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解体、伴随着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
经济上的坎坷历程,经历了一个从一元化向多元化演变的过程,尤其是
80年代末以后,苏联、东欧的共产党先后失去执政党地位,社会主义制
度遇到尖锐挑战,马克思主义面临严峻的考验。尽管如此,实践中的马
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仍在继续发展着。90年代以来,与当
代科技成果相结合、解决全球性社会问题、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
改革的问题,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新的生长点。
1。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历了生气勃勃的列宁时期和个人崇拜占主
导地位的斯大林时期以后,从5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一系列的转折。
而每次转折都与苏联的社会政治生活、苏共领导人的变动密切相关。尽
管如此,苏联的哲学家们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基本理论作出了
重要贡献。
从1945年到1953年,由于战争破坏造成的影响和苏共党内个人崇
拜的因素,苏联哲学界处于沉闷状态。理论研究停留在注释和复述1938
年发表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内容的水平,缺乏新思想和新观点。1950年和1952年,斯大林的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两书分别发
表,成为这个时期哲学界和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件大事。这两部代表
斯大林晚年思想的著作,是作者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所作的理论总
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斯大林强调
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并肯定了人类能够认识并驾驭规律;提出质变
飞跃有爆发和逐渐过渡两种形式,修正了他30年代提出的只有爆发式飞
跃的观点。他还提出了社会精神生活并非都有阶级性的观点,如语言学
就没有阶级性;指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总是走在前面,生产关系
经过一些时候才被改造为适合生产力水平的观点,但是上层建筑并不是
消极、中立的,而是积极干预经济基础的;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否认
… Page 95…
个人利益的观点。他还认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包括一系
列经济改造和文化改造的历史阶段,等等。斯大林的理论探索是积极而
有一定创建性的,但是,在当时个人崇拜风气盛行的苏共党内,斯大林
的上述思想被过分抬高,被称作“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的更高阶段”、
“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甚至被当作衡量是否反马克思主义的标准,
这使得斯大林的理论探索成为不可触犯的终极真理而被游离于社会实践
之外了。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苏联历史出现转折。此后的38
年,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后的38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在这块
土地上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最后38年。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告解
体,进入“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历史阶段。
(1)解冻时期哲学(1953—1982)
这个时期,政治上先后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