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受到蒯因等人的影响,于60年代转向分析哲学研究。70年代以后,他
对分析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一些传统提出了全面质疑。他的主要
论著有:《语言学的转向》、《哲学和自然的镜子》、《实用主义的结
论》等。
罗蒂认为,源于希腊哲学又经笛卡儿、洛克、康德直至当代分析哲
… Page 43…
学与现象学的西方哲学传统,始终是一种基础主义,即把哲学研究的问
题看成是根本的、先验的,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柏拉图把哲学看成是关
于表象的一般理论;笛卡儿进一步把表象看成是外界实在的内部反映;
康德再进一步认为哲学是科学、艺术、道德、宗教的基础;到分析哲学
和现象学,仍未摆脱表象概念的主题。分析哲学从语言分析去研究精确
表象,现象学则从本质还原去研究表象。这一传统实际上并无万古不变
性,传统哲学所希望为人们提供的永恒牢固的知识的基础,实际上并不
存在,没有适合一切时代人类知识的合理而客观的普遍标准。罗蒂认为,
西方哲学传统之所以如此,与西方文化中的视觉思维习惯有关。这种文
化特征导致了哲学上的反映论传统。然而以一种感觉方式作为其他感觉
方式的基础是没有道理的,它在哲学上必然带来偏见。这种视觉思维特
征的文化及其哲学传统在20世纪已经受到严重挑战。
罗蒂认为,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范式,而各个
时期的哲学范式不过是那个时期与社会心理和思潮相关的一种约定。哲
学是人类多种多样的存在方式中进行对话的一种声音,而不是对本质的
精确表象的研究。罗蒂认为,20世纪已不是一个需要以哲学理性去抗衡
宗教迷信的时代了,文化的世俗化与宗教相比已完全占优势,以精确化、
严格化去发现思想与世界一致性的哲学的传统功能正在丧失,正统哲学
主张已越来越显得荒谬,如同17世纪以后人们对经院哲学命题的讥笑一
样。新的哲学应当摆脱传统的问题及其研究方式,转换成另一种哲学活
动方式,以一种新型的、有情趣的理智生活和对话方式把人类带入一个
新的精神境界。
可以看出,逻辑实证主义自蒯因以后,遭到了来自外部和内部许多
哲学家的批判,在衰退中出现了新的语言哲学。这些哲学家几乎都是在
批判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观点的,他们也都是在逻辑实证主
义的培养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美国60年代以后的语言
哲学,是分析哲学,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继续发展。而这种发展,又多
少是由于分析哲学另外两个学派的影响。
2。日常语言学派的形成与影响
日常语言学派是分析哲学的另一支派。它形成于30—40年代的英
国。当时,虽然仍有一些高声望的哲学家,如艾耶尔(1910—1989),
坚持并系统地传授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但由于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已从
欧洲转向美国,逻辑实证主义在英国不再红火,日常语言学派便取而代
之。这一学派承袭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关于尊重人类日常语言的观
点,反对逻辑实证主义构造精确的理想语言的主张,对形而上学全盘否
定的态度,以及偏于数理逻辑的方法。日常语言学派主张,日常语言本
身就是完善的,哲学中概念的混乱是人们违背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
因而哲学应当通过研究日常语言去解决哲学问题,而不是去构造一种人
工语言。这一学派的研究方法侧重于对词、短语、句法进行语言学方法
研究,不重视数学和逻辑学的方法。正因为这一特点,有些哲学家批评
这一学派研究的不是哲学而是语言学。
60年代以后,由于主要代表人物相继去世,以及美国语言哲学的影
… Page 44…
响,日常语言学派逐渐衰落。但它对整个分析哲学的影响已渗透到当代
许多英美哲学家的思想当中。
(1)日常语言学派在英国
日常语言学派在英国分为剑桥学派和牛津学派。剑桥学派形成于30
年代中期。当时剑桥大学由于罗素、维特根斯坦的执教而成为英国哲学
活动中心,在他们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些哲学家,不赞同关于分析命题
和综合命题的划分,也不赞同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而是主张
仔细研究日常语言。威斯顿是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
牛津学派形成于40年代。维特根斯坦于1947年退休后,英国哲学
活动中心随即转移到牛津,50年代是牛津学派最兴旺时期。当时,英国
最著名的一些哲学家集中在牛津大学,赖尔、奥斯汀、斯特劳森等人都
是在牛津执教的哲学导师,他们的思想成为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内容。
因而,牛津学派在国内外的影响比剑桥学派大得多。
约翰·特伦斯·迪芬·威斯顿 (1904— )是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
他对“哲学”一词进行了语义分析,以说明哲学的目标不是发现新事实
(这是自然科学的任务),又不能无视事实。哲学的范围是研究事实的
结构,使事实结构清楚地显现,以便人们去获取关于事实的新知识。威
斯顿的主要论著有:《逻辑构造》、《哲学的困惑》、《他人的心》等
论文,《心和物的问题》、《哲学与心理分析》、《悖论与发现》等书。
威斯顿认为,哲学的问题是词语形式的,因而哲学可以定义为某种
形式的语言分析。但哲学问题又不完全是词语的,而是一种语言非惯常
用法的表述。如“我能知道他人的心灵吗?”其中的“知道”一词在哲
学家那里被赋予了非惯常含义,否则,这个命题在惯常用法中的含义是
“我们不知道他人思想和心理状态”,就成了无意义的。因此,哲学分
析既不是对物质结构的物质分析,也不是对句子语法结构的形式分析,
哲学分析是通过语言分析去澄清事实结构,即在分析中使语言背后的东
西显现出来。这种分析就是揭示句子的“逻辑构造”,即用一个句子X
等价替换句子X',揭示出X'是X的逻辑构造。他认为这并不是单纯地
把一个句子翻译成另一个句子,X和X'所表述的事实有层次上的差别,
X所表述的是一级事实,X'所表述的是二级事实,X揭示的是X'所言事
实的终极结构。
威斯顿认为,传统哲学中的分歧与混乱,源于范畴、概念的不准确。
这里面既有语言根源也有非语言根源,因为哲学家在使用语言时改变了
日常词义,赋予了自己的含义。他把范畴分为四类:感觉或感觉材料类
——指称那些可直接观察的实体;物质客体类——指称那些非哲学意义
上的日常的可观察实体;科学客体类——指称那些只通过其作用结果才
可观察的实体;他人精神类——指称那些只有个人才能观察的实体。哲
学中的冲突就在于各派哲学家混用了这四类范畴。例如,怀疑论是用感
觉类范畴去陈述非感觉类范畴的命题,所得出的怀疑一切的结论必然是
自相矛盾的。还原论,包括实证主义、自然主义等,则是用非感觉类范
畴去陈述感觉类范畴的命题,所得出的证实原则等还原结论只能是一种
先验的推测。没有一种范畴可以转换成另一类范畴,只能在同一类范畴
内进行陈述,才能使哲学陈述及讨论达到应有的目的。
… Page 45…
吉尔伯特·赖尔 (1900—1976)是牛津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被
称作“逻辑行为主义”。这是因为他的语言哲学具有行为主义和逻辑分
析双重色彩。他的主要论著有:《有规律地令人误解的表达式》等论文,
《心的概念》、《哲学论证》、《两难论法》、《论思维》等书。
赖尔在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中最早提出哲学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一
命题。他认为,哲学的目标是在语言的用法上找出那些反复出现的误解
和荒谬的理论的根源。在他看来,哲学中的错误论题和荒谬理论源于语
言混乱,语言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