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语句按怎样的规则组合而成。第三,必须提出意义理论关于对象语言
意义的证明。第四,意义理论本身必须是可以由经验检验的。根据这四
个条件,戴维森把公式T改写为:(T)S是真的,当且仅当P。并提出
这是任何一种意义理论必须蕴涵的公式。其中,“P”不单纯是S的代换,
而是对时间、语境中的S的翻译;“S”是对一个句子结构的描述。戴维
森的公式T给出了语言成为有意义的直接因素,即组成一个语句的成分
的语义属性和这个句子的独立结构。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一个语句的意
义,因而正确使用一种语言必须具备这种语言在这两方面的知识。
戴维森的意义论强调了经验对语言的作用。经验是保证语言意义准
确性的条件,因而也是保证理论真理性的条件。在这一点上,他和塔尔
… Page 41…
斯基完全一致,因而也被批评者称为符合论,即把语句的真实和意义理
解为某些事实的作用。戴维森与塔尔斯基的不同在于,他提出了真理论
的恰当性,并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对于语句的意义,他提出了每个语
句的内容随说话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要达到语句的准确性,就必须懂得
语句本身的组成结构以及语言语境的整体知识。戴维斯的独特见解受到
分析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甚至被认为是意义理论中的一个纲领。
阿夫兰·诺姆·乔姆斯基(1928— )是“转换生成语法”及其学派
的创始人,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他的研究被称作是语言科学中的一
次革命。他还写过许多政治评论性著作,对美国的社会政治现实有一整
套看法,并在60年代末的美国学生运动中产生过影响。他在语言哲学方
面的主要著作有: 《句法研究》、《当前语言学理论中的争端》、《生
成语法的语义学研究》、《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语言论》等。
乔姆斯基的理论源于结构语言学,即沿着结构语言学开创的语法结
构分析的方向对语言进行探讨。但是他的理论不属于结构语言学而属于
分析哲学,这是因为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分析哲学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转
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语言能力不同于语言行为,语言行为不
是语言能力的直接表现,语言能力具有天赋性和内在性特点,因而使语
言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这一理论的具体内容包括下述几点:
第一,生成语法指的是一种清楚明确的语句结构规则系统。每一个
说某种语言的人都掌握一种生成语法,这种语法表现出他对这种语言的
认识。这种认识大部分表现为一些心理过程,人们不一定意识到这个系
统中的规则,对这种语法的直觉使用也不一定是准确的,但人们能够运
用它使他人理解自己的语言,这是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固有能力。
第二,生成语法包括三部分——句法、语义和语音。语义和语音在
语句结构的反复生成中不起作用,语义只对句法所生成的结构语句进行
语义解释;语音只对句法生成的结构用表达符号进行语音解释。
第三,句法部分由基础和转换部分组成。基础又由范畴部分和词汇
表组成,即短语系列和词汇系列。转换部分是一系列转换规则,通过这
些规则,可以对词汇系列进行分析并使其产生结构上的变化,从而生成
种种语句。
第四,语句可分解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由基础生成,
表层结构由转换部分把深层结构转换而来。深层结构通过语义部分获得
语义解释,表层结构则进入语音部分获得语音解释。语法的作用就是把
语义解释和语音解释联系起来,揭示语句的规律。深层结构是抽象的句
法模式,不能直接被感知,需要依靠间接材料表现为表层结构才能被感
知;表层结构可以直接被感知。各民族语言有不同的表层结构,但有共
同的深层结构,因而语言可以翻译。翻译过程是把一种民族语言从表层
结构转换到深层结构,在深层结构上找到与另一种民族语言的相同处,
再把另一种语言从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
乔姆斯基依据上述理论及一系列规则,运用数理逻辑的推导方法,
成功地从有限的语言材料推出无限多种语句来,从而证明了他的转换生
成语法理论的正确性,使这一理论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并在哲学之外
的计算机语言、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通讯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
影响,甚至被认为是开创了语言学的新时期。
… Page 42…
索尔·克里普克(1941— )是模态逻辑语义学创始人之一,美国70
年代后成名的分析哲学家。他从研究模态逻辑入手,进而研究模态逻辑
的语义分析,提出许多引人注目的新观点,同时,对蒯因之前的运用谓
词逻辑提出的语言分析理论作了尖锐的批判。他的主要论著有:《同一
性和必然性》、《命名和必然性》、《真理论概要》、《说话者的指称
和语义学的指称》、《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等。
名字和指称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一直由
弗莱格和罗素所提出的“摹状词理论”居主导地位。 70年代,克里普克
等人主张“历史的因果理论”,与摹状词理论公开论战,并取得了胜利。
名字包括专名和通名,专名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通名指普通名
词,如桌子、树木。每个名字都有内涵与处延,也就是含义与指称,内
涵决定外延,含义决定指称。按摹状词理论,专名包含着一组摹状词,
每一个摹状词代表被命名者的某一方面属性。例如,“亚里士多德”这
个专名包含着“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
大帝的老师”、“《形而上学》一书的作者”等摹状词表示的属性。通
名也是如此。克里普克对此提出了质疑:摹状词所表示的含义对一个专
名或一个通名来讲并不具有必然性,只表达某种偶然属性。例如,“古
希腊著名哲学家”等摹状词所表述的属性并非“亚里士多德”一词的同
义词,也非亚里士多德必然所有。因此,专名与摹状词根本不同,专名
是固定记号,摹状词则是偶然记号,通名也是固定记号,表示通名属性
的词所表述的是必然属性。必然属性不同于通名所指称的先天属性,而
是可以由科学研究后天去发现的,是经验的。那么,专名和通名又是怎
样去指称特定对象的呢?克里普克认为是借助某些与这个名字有关的历
史事实去指称的,这就是他的“命名的因果——历史理论”。一个人得
到一个名字,并不是由于他具有这个名字所含意义的特性,而是由于他
出生后被他父母取了这个名字,其他人知道后也用这个名字称呼他。通
过各个人的血缘关系和一定的命名活动,人们获得各自的名字。在这种
情况下,形成了一条被指称物与社会成员间的传递链条,被指称物的专
名沿着链条一环环传递,链条另一端的人们用专名去指称被指称物,而
不必知道被指称物的种种特性。克里普克认为,重要的不是名字的说出
者如何考虑他对名字的理解,而是这条实际的传递链条的建立,它是在
历史中建立起来的。通名的命名也是如此,最初通过实物或动作来表示
名字所指的对象,人们知道后也都沿用了这种名字去指称。
克里普克的观点对分析哲学的传统定见所提出的尖锐挑战,引起了
广泛的讨论。他通过命名理论所表述的历史的、常识的观点,令分析哲
学家们耳目一新,但他的这些新观点,如关于通名的形成问题,尚待更
充分的论证与研究。
理查德·麦凯·罗蒂(1931—)也是70年代成名的美国分析哲学家。
他早年对分析哲学兴趣不大,后来因读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又受到蒯因等人的影响,于60年代转向分析哲学研究。70年代以后,他
对分析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一些传统提出了全面质疑。他的主要
论著有:《语言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