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7.如强风卷走水上的船只,心意即使集中在一个飘荡不定的感官上,人的智慧也会被这感官掠走。
要旨:除非所有感官都在从事于对主的服务,不然,只要其中有一个在追求满足,也会使奉献者偏离超然进修之途。如在安巴瑞施摩哈茹阿哲的生平中所提到的,所有的感官必须从事于知觉奎师那,这才是控制心意的正确技巧。
68.因此,臂力强大的人啊,能约束感官,不使其追求感官对象的人,必有定慧。
要旨:我们只有通过奎师那知觉,即将所有感官置于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之中,才能控制住感官享乐之力。克敌致胜要靠占优势的力量,同样,感官不是任何人力可以调伏的。只有将它们全部置于对主的服务之中方能有效。一个人了解到这点即了解到只有通过奎师那知觉,人的智力才能真正地得以巩固。了解到修习这门艺术须有真正的灵性导师指导——这种人称得上是“sadhaka”“即解脱的合格人选”。
69.众生的黑夜、正是自律者清醒的时刻;众生醒来的时侯,便是内省圣者的黑夜。
要旨:聪明人有两种。一种精于感官满足的物质活动,另一种勤于内省,对自觉的修炼极为醒觉。思想深刻的内省圣者的活动,对耽于物质事务的人来说,就象是黑夜一般。物质主义者由于对自觉的无知,在这样的黑夜中沉沉昏睡。内省的圣者对物质主义者的“黑夜”炯然警醒。圣者在灵修的循序渐进中感受到超然的快乐;而身在物质性活动中的人,对自觉却麻木不仁,梦想着种种感官满足。在睡意中有时感到高兴,有时感到忧伤,内省者对物质的快乐和忧烦总是无动于衷,他不受物质报应的影响,而且不断地修炼自觉。
70.不为欲望滔滔不尽之流所扰,就象海洋纳百川之水,依然波平浪静。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心平气和,而试图满足这些欲望的人,则永远不能达到。
要旨:大海常常充满了水,尤其在雨季,水更多。但大海依然是那么平静,没有激荡,也不会满溢。专注于奎师那知觉的人也是这样。只要人还有物质的躯体,躯体对感官满足的要求就不会停止。然而,奉献者却因着他的丰实而不为这些欲望所扰。一个有奎师那知觉的人再不需任何东西,因为主已经满足了他所有的物质需要。所以,他就象大海一样自身永远满盈。欲望可能会向江河入海那样涌向他,然而他却能专注于他的活动,甚至一点也不为追求感官满足的欲望所侵扰。虽然欲望仍然存在,但已没有去满足物质感官的倾向了——这便是人在奎师那知觉中的证明。因为他满足于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并能象大海一样保持稳定,因而享有完全的平和。而其他人,就算其欲望的满足达到了解脱这样高的地步,也得不到平和,更不用说其他追求物质方面成功的人了。追求功利者、救赎者,还有追求玄秘力量的瑜伽师,都不快乐,因为他们的欲望未能得到完全满足。但一个具有奎师那知觉的人却在为主的服务中感到快乐无比,因而他已没有其他欲望需要满足了。事实上,他甚至不欲求从所谓的物质束缚中获得解脱。奎师那的奉献者没有物质的欲望,因此便享有完美的平和。
71.放弃所有感官享乐的欲望,不为欲望所扰,抛弃拥有之念,消除假我——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要旨:达到无欲境界意谓着不再为感官享乐而欲而求。换句话说,渴求具有奎师那知觉,实际上就是无欲无求。了解自我的真实地位乃是奎师那永恒的仆人,不误称这物质躯体为自我,不错误地以为在这个世上拥有什么,这就是奎师那知觉的完美境界。处于这个完美境界中的人知道,因为奎师那是一切的拥有者,所以一切都必须用于满足奎师那,阿尔诸那不想为自己的感官满足而战,但当他变得具有完全的奎师那知觉时,便挺身而战,因为奎师那要他这样做,尽管他自己无心作战。但为奎师那,同一个阿尔诸那却全力以赴。真正的无欲求是欲求得到奎师那的满意,而不是人为地废除欲望。生物不可能没有欲望,不可能没有感觉。但他的确需要改变欲望的性质才行。一个在物质上没有欲望的人,肯定知道万物都属于奎师那,因此,他不会错误地宣称自己拥有什么。这超然的知识是基于自我觉悟的基础上的——即完整地理解每一生物的灵性身份都是奎师那永恒的所属部分,因此,生物永恒的地位永远不在奎师那的层次上,或高于他。对奎师那知觉的这种了解,是真正平和的基本原则。
72.这就是灵性和神圣的生命之道,得之,人就不再感到困惑。即使在临终时才处于这样的境界,也能进入神的国度。
要旨:人既可能在一秒之内,立即达到奎师那知觉或神圣的生命——也可能历尽百万次的投生,仍不能达到这样的生命境地。这只是一个是否了解和是否接受事实的问题。卡特万嘎摩哈茹阿哲(Khatvanga
Maharaja)只在死前数分钟才皈依奎师那,结果达到了这一生命境地。涅磐(nirvana)是指结束物质生命的过程。根据佛教哲学,物质生命完结后,便只有虚无,但《博伽梵歌》的教导则不以为然。真正的生命是在这物质生命完结后才开始的。对于十足的物质主义者来说,懂得该结束物质化的生命道路就已足够了,但对于在灵性上修行高深的人来说,物质生命之后还有另一生命。在结束此生前,如果谁幸运地有了奎师那知觉,谁就可立即达到布茹阿玛涅磐(Brahma…nirvana,神的灵性国度)的境界。神的国度与为神作奉献服务没有区别,因为这两者都在绝对的层面。所以,从事于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便已到达了灵性的国度。在物质世界里有满足感官的活动,在灵性世界里则有奎师那知觉活动。就算在这一世中,臻达了奎师那知觉也即晋达了梵(brahman)的境界,一个处于奎师那知觉中的人,已确实地进入了神的国度。
梵(brahman)是物质的反面。因此“brahmisthiti”意思是“不在物质活动的层面“。《博伽梵歌》认为,为主作奉献服务便是处于解脱的境界。
因此“brahmisthiti”就是从物质束缚中的解脱。
圣巴克提维诺德塔库尔(BhaktivinodaThakura)认为,《博伽梵歌》第二章是全书的提要。《博伽梵歌》的主题是“行动瑜伽”、“思辨瑜伽“和“奉爱瑜伽”。第二章作为全书的提要,清楚地讨论了“行动瑜伽“和“思辨瑜伽”,对“奉爱瑜伽”也略有提及。
巴克提维丹塔阐释《圣典博伽梵歌》第二章“《博伽梵歌》内容撮要”之终。
第003章_行动瑜伽
第三章 行动瑜伽
1.阿尔诸那说:佳那尔丹!开莎瓦(Kesava)呀!如果你认为智慧比功利性活动更好,那为什么还要劝我参加这场可怕的战争呢?
要旨:在上一章里,至尊人格神首圣主奎师那已经很详尽地描述了灵魂的本质,为的是要把他亲密的朋友阿尔诸那从物质苦海中拯救出来。而已推荐的觉悟之途便是:智慧瑜伽,即奎师那知觉。有时,奎师那知觉被误解为不活动。有着这种误解的人常常隐居起来,唱颂主的圣名,希望由此而达到完美的奎师那知觉。然而未受奎师那知觉的哲学训练,隐居起来唱颂主的圣名并不可取。这样做最多只能赚取无知大众的一点仰慕罢了。阿尔诸那也以为奎师那知觉,即智慧瑜伽或培养灵修知识的智慧,便是隐居起来,而且在隐居之所作赎罪苦行。换句话说,他想以奎师那知觉为借口,巧妙地逃避作战。但他是个诚恳的学生,于是把事情摆到导师面前,询问奎师那他怎样做才最好。在回答中,主奎师那便在这第三章中详尽地解释了行动瑜伽——在奎师那知觉中的工作。
2.我的智慧被你模棱两可的指示弄糊涂了。因此,请明确地告诉我,什么对我最有益。
要旨:前一章可说是《博伽梵歌》的序曲,解释了修习瑜伽的许多不同的途径,如三可亚瑜伽、智慧瑜伽、以智慧控制感官、无获利性的工作及初级者的地位等等。这些都讲到了,但讲得凌乱,没有系统性。一份更为严谨的方法概要对于行动和理解都是必要的。因此,阿尔诸那想理清这些明显的含糊不清的概念。这样,普通人就能正确无误地接受了。虽然奎师那并非有意要以文字游戏叫阿尔诸那摸不着头脑,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