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个世纪后,世俗政权转向亲偶像崇拜;9世纪初,第二次反偶像崇拜更狂热地发生。但842年以后,亲偶像崇拜终于获得胜利。东教会也采取了一种与格雷果里、查理曼相近的规定。一个多世纪的偶像崇拜之争,本质是教义之争,却决定着艺术的命运。
反偶像崇拜者希望改造宗教仪式,破除盲目崇拜和亵渎神明的行为。其理由一是不可能,神是无法用形象来表现的,任何画像都无法揭示神的本质;二是不应当,形象化意味着混淆神俗,崇拜偶像不合情理。这一观点可以作两种解释,宽和一些的是反对偶像崇拜;偏激一些是禁止一切偶像,并动员人们破坏一切偶像。从神学理论上看,反对派的论点更符合原教旨,但正因为他们过分理智,过分注重宗教的纯粹性,所以他们不可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这一观点可以理解为柏拉图思想的延伸:精神性的东西是不能用感性的形式加以再现的。
支持偶像崇拜的观点符合常识,对于大多数普通信徒来说,不仅通过言词,而且还通过可见的圣像来领悟圣灵,一方面他们不可能具有神学家们的理论信念,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一个具体的神像供其膜拜。如果说反对派过分强调神圣与世俗的二重性,那么支持论者则突出两个世界的沟通与联系。耶稣圣像就是以他的人的形象而不是以他的神的本质予以描绘的,与上帝的纯理性统一是不可能的,人的肉体存在使人不能不依赖肉体而达到圣灵。再抽象的真理也只有通过知觉形式才能获得。既然上帝在可见的事物中显现自己,那么可见的事物就不纯粹是物质性,它体现了精神的意义。
但支持偶像崇拜的代表、大马士革的约翰(Johannes Damascenus,约675─约749)的观点有更深一层的意义。约翰的名言是,没有一个人的天性里不包含着上帝存在的知识。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关于上帝存在的实际知识,那些天性未被发挥或被败坏的人就是不承认上帝存在的愚人,因此“上帝存在”是需要证明的知识。我们所知的是感觉到的变动的东西,通过变化而产生的东西是被造的,所以我们知道的东西是被造的,由此推知它们的创造者存在。“存在”的本意是“是”,肯定上帝的存在应验了上帝所说的“我是我所是”这句话,但并没有回答上帝究竟是什么,所以人们只能用否定性概念如“非生”、“不动”、“不朽”、“无形”、“无限”、“不可知”等等来回答,它们都不是对本质属性的肯定性陈述。约翰一方面否定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概念来认识上帝的本质,另一方面又肯定感觉直观可以体察上帝。在他看来,感觉直观比思维概念更高的认识阶段。视觉对象就是“无字的书”,人类只能通过偶像在精神与上帝融合。在宗教的意义,上帝只能通过偶像而被认识,舍此别无它途;引申到美学上,他区分了感性直观与概念思维,并认为前者比后者更能认识对象本质性的东西,因此宗教体验与审美经验而不是概念思维更为接近。在后来的美学史上,类似的观点经常出现。
支持偶像崇拜的理由,其实是由普洛丁、狄奥尼修奠定的。高级存在流溢出低级存在,低级存在是高级存在的映像,这就意味着,基督的画像就是他的流溢物,画家所画的并非他想象中的上帝,而就是上帝本身。画像是原型的真正模样,它分有原型,有超自然的力量。从此还可以引申出画像与事物的关系: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所以它也是上帝的映像,描绘神的画家完全可以借助存在物的形状。上帝就在他的画像之中,人们看画像就是看原型。他们的巧妙言辞是:我主慈悲,既然能借基督的凡胎肉身出现于凡从之前,那么,他为什么不愿降临于我们能够目睹的圣像之中呢?我们不像异教徒那样膜拜偶像本身,而是通过圣像对上帝和圣徒表示我们的一片敬畏之心的。这就是说,绘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仿,它所描绘的是超验的原型;但绘画又离不开现实的自然,因为自然是原型的流溢,除却自然,我们不可能把握超自然的存在,唯灵主义与自然主义可以统一起来,感性形式可以表现超感性的内容和意蕴。
偶象崇拜论争的双方对神圣和世俗两个世界的存在都不怀疑,差异在于两个世界的关系。支持偶像崇拜者们坚持感性形象能够也应该描绘神圣的、精神的世界,艺术必然具有象征意义;反偶像崇拜者则认为艺术不能描绘神圣的、精神的世界,它只能属于世俗的、感性的世界。就支持、保护、推动了当时的宗教艺术来说,支持偶像崇拜论者功不可没;从美学效果看,反偶像崇拜论似乎更有价值。因为支持偶像崇拜论把艺术规定为“原型”的表现,使艺术沿着象征、寓意、抽象的道路上发展,丧失了自然性、现实感、人性的生动性,走到神秘主义;反偶像崇拜论者的结论则是自然主义的,上帝自是上帝,艺术自是艺术,上帝无需借艺术显现,艺术也无能显现上帝。这样艺术反倒可以保持自己的对象和空间。在偶像崇拜论争之前,拜占庭社会只有宗教艺术,反偶像崇拜引起了对宗教艺术的毁坏,皇帝们转而支持世俗艺术。康斯坦丁五世在一座教堂里用飞鸟、孔雀、仙鹤的画像代替了基督生活的画像,禁止偶像崇拜的结果是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绘画的崛起。
当然,从长远的观点看,支持偶像崇拜论者在宗教的范围内突出了艺术可能具有的象征意蕴,使提高了艺术的表现力,这又是中世纪对艺术的贡献了。
因此,中世纪美学按地域可以分为两种:东欧即拜占庭美学;西欧即拉丁美学;按类型或时间可以分为三种:在东方以大巴兹尔为代表、在西方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美学”(约2世纪到4世纪);“黑暗时代”(455年到10世纪);以东方的狄奥尼修斯为代表的神秘美学;以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美学”(10世纪到13世纪)。综合这两种划分,本书以三章篇幅分别介绍拜占庭美学、奥古斯丁美学、经院美学。考虑到中世纪与古代的巨大差异,首先对中世纪美学的背景和特征作一简单介绍。
第二编 天路历程
第9章 奥古斯丁:从审美到宗教
我只知道:自从我见到你,
世界的骚乱就消散如梦,
而神秘的天国的甜蜜
就永远留驻在我心中。
──(德)诺瓦利斯《宗教歌》
公元430年,在外族围攻希波城的混乱中,奥古斯丁溘然长逝──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他后期目睹的罗马帝国的衰败以及410年罗马的陷落,都坐实了他在《上帝之城》中的预言。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包括自传、哲学著作、神学著作、反异端著作、圣文注释和布道五类)是神学的百科全书。他早期的著作《论美与适宜》(380)和晚期的《论音乐》(388─391)是专论美学的,但前者早佚,评论他的美学,主要依据后一本著作及《论秩序》(386)、《忏悔录》(397─400)等。奥古斯丁生逢一个历史─文化转型的时代,他的一生反映了也促进了这一转型。他的美学在贩依宗教前就已形成,皈依后进行了自我清洗和自觉转换,但并未完全断裂在这方面,他与东西方的其他教父们一样。
一 古代成分:数和节奏
古代美学家都是美的客观者,在对象中发现美、确定美的基本要素和特征,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奥古斯丁受到普洛丁的启示,对审美态度、审美经验更感兴趣,但他还是首先把美的客观性明确提了出来。审美快感的存在证实了美的独立性、客观性,我们观照它,却没有创造它。这个问题是这样出现的:究竟事物是因其给人以快感才美,还是因为美才难事人以快感?奥古斯丁回答说:它们之所以给人以快感是因为它们美。
在发现人们对美的客观性犹豫时,奥古斯丁提示说;美是因为各部分彼此相似,并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个和谐的整体里。《忏悔录》回顾他曾广泛观察了各种美,最后在《论美和适宜》中,循西塞罗对美作了这样的规定:美是事物本身使人喜爱,而适宜是此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和谐。换言之,事物本身的和谐为美,事物之间的和谐为适宜。就美来说,和谐意味着整体,当各部分处于适当的关系时,整体就产生了,在孤立状态上令我们不快的事物,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