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单世联]西方美学初步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半也不会有过失,最为稳健,而伟大的才情却因其伟大所以危险。这样,“合式”的要求对天才就不合适了。他还认为一句俗语比文雅的话更有启发性,更有说服力,这也古典主义所要求的不同。朗吉努斯对“想象”的理解是:当你在灵感和热情感发之下仿佛目睹你所描述的事物,而且使它同在听众的面前。这一理解抓住了想象的创造性和形象性,与斐罗斯屈拉塔斯的想象论不谋而合。

    朗吉努斯的崇高与近代美学中的崇高是有差异的,他甚至说当一段文字有弦外之音,或是使我们沉浸其中、印象鲜明时,这就是崇高了。他还用“伟大”、“雄伟”、“壮丽”、“刚健”、“奇特”、“威严”、“超凡”、“尊严”、“遒劲”等词汇来描述崇高,说明他对崇高还没有准确把握。

四  普洛丁:面向中世纪的“古代人”

    美学史写到普洛丁(Plotin,203─269年)时,面临着一个转折,即从古希腊面对感性世界的理性思考转向中世纪仰望上帝的沉思,所以他被称为“古代伟大哲学家中最后一个人”,而在不那么严格的意义上也可以称他为中世纪第一个哲学家。普洛丁的论著被后人编为《九章书》,其中多有论美的内容,尤以第一卷第六章和第五卷第六章最为集中。

    在亚里士多德的普洛丁之间,没有卓越的、系统的美学理论。普洛丁的思想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他的美学与《会饮篇》、《斐德诺篇》中的美学很相近,但在艺术即摹仿、美在部分之间的和谐这两个要点上与古希腊告别。他没有忘记希腊─罗马美学,仍然把这一时期的美学成果整合到自己的系统之中。这就是说,尽管崇尚超感性的美,同时却又高度评价感性的美,他以其卓越的体系构造能力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在罗马史上最多灾多难的时期,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善与美的永恒世界。

1、美的等级

    普洛丁时代关于美的一般定义是:部分与部分、部分和全体之间的对称,再加上些悦目的颜色,就造成肉眼可见的美。这是西塞罗综合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为希腊─罗马时代所认可的定义。普洛丁反对这一定义,首先,如果美是由于对称和适度,那就只有各部分复合而成的整体才美,像悦目的颜色、夜晚的星空、单纯的声音这些既不复杂又不多样的东西就不美了。如果整体是美的,杂多是丑的,难道一个美的东西是由丑的部分来完成的吗?其次,既然是美,就不能此时美彼时丑,而应该永远是美的。同一张面孔,尽管其比例、对称都没有变,却时而美时而丑,所以比例和对称根本不是美的本质。即使比例对称的面孔是美的,它之所以美,原因也不在比例对称而在别的方面。最后,显然不能把美的事业、美的知识、美的文词等精神品格中的美归因于对称,并且有时恶人的言词也会是一致与和谐的,但他们并不美。普洛丁并没有否定某些对象的美是由于对称和适度,但这只是美的表现形式而非其本质。所以美不是一种关系,而只能是一种特质。

    这就是柏拉图式的探寻美的本源的思路。万物终极的、唯一的最高本原是“神”或“一”,作为绝对的本源,它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普洛丁把美的根源归结为神,除了此岸世界的物体和心灵美外,还有一种先于这一切的美,这就是“最高本质的美”,是“绝对的纯粹美本身”。神之所以为神,不是因为神有美丽的肉体,而是因为神有理性,神自身就是理性。它永远是美满的,没有缺陷,美之所在,无不美者。凡是和美同类的事物都是从神那里来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由于分有了神的理智、分有了神的光辉。

    比如,心灵的伟大在于对尘世事物的鄙视,心灵的慎重就是有意避开下界而向上提升。心灵一旦经过净化,就变成一种理念或理性,变成毫无形体、纯然理性、完全属于神明的东西,心灵因理性而美,其余的如行为和事业之类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心灵赋予它们以形式。心灵既然是一利神圣的东西,而且是美的一部分,凡是它所能控制和统辖的一切东西,心灵都使使它们成为美。

    就感性的、形式的美来说,它必须是统一的,但只有理智本身是统一的,它可以把一件由许多部分组成的东西加以安排,使之成为统一体,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东西。一旦结合为整体,美就安坐它上面,使全体和部分都显得美。所以,美根本不是形式、色彩和体积,而在于理念和心灵。美不仅存在于各部分的对称、适度之中,而就存在于各部分之中,但事物本身并不美,显现于事物中的理智才是美的。形式是美的,但其所以美却是由于分享了理念。这种观点可以解释丑,此前亚里士多德说过令人厌恶的事物因为被摹仿而引起快感,罗马的普鲁塔克也说过丑,但只有普洛丁才从理念论的基础上给丑下了定义,凡是无形式而本该取得一种形式或理念的东西,在没有分享得理念或理智之时,都是丑的;如果与理性不相容,就是绝对丑。

    柏拉图发现了理性美,希腊─罗马时期注意感性美,普洛丁关于美的观念没有超过柏拉图,但他较多地注意到神的美与感性事物的美之间的“分有”或“流溢”的过程,沟通了感性美与理性美,这本身也反映了他作为由古代向中世纪过渡的特征。

2、认识美的过程

    希腊人对美有深切的感受和观察,相对来说,对人如何认识、感知美的能力和过程较少关注,普洛丁是第一个全面分析审美心理的美学家。

    普洛丁是以他的灵魂有一个躯体而深感羞耻的人,其理智论的原则必然贬低感性而抬高心灵。他认为,领会美有赖于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不是用肉眼来观看,而是闭上眼睛,把人心中都有却很少有人运用的“内心视觉”唤醒过来。美有不同的等级:事物美、心灵美以及绝对的美──神、一,它们需要不同的观照方式。

    知觉事物的美需要眼、耳等感官,但重要的还是心灵。建筑物之所以引发美的感受,是因为内在的理智使得杂多的材料显现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当心灵在事物中在物体中见到一种理智时,我们就立即抓住它的杂多部分,把它们带入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使之具有内在协调,彼此结合,相亲相爱。这就是说,在观照事物美的过程中,心灵具有从杂多见出整一,使心灵的理智与事物的理智得以融洽无间的综合功能,这是一种“内心的眼睛”、“灵魂的视觉”。

    对心灵美的观照与此有别,因为心灵美不表现在形式、颜色或体积中,它是任何感官觉察不到的,心灵美只有心灵才能观照。但普通心灵不能进行这种观照,对尘世的推崇、对自身的漠视使他们彻底忘却了神圣世界,这些沉湎于享乐和俗世的心灵,是与心灵美无缘的。心灵美的观照同时就是对自己内在美的观照,我们必须鄙弃尘世、向往神界,具有节制和美德,使自己的心灵变得美起来,才能观照心灵美。所以对心灵美的感受远比对事物美的感受强烈而深沉,它引起心醉神迷、惊喜若狂、眷恋爱慕、喜惧交集的情绪,感动得最深的人,可以说是“一见钟情”。

    审美观照的最高境界是对神、“一”的观照。事物美是使人趋向对象,心灵美使人返回自身,而神的美、最高的美则使人从客体和自身的有限存在中解放出来,向无限的真实世界超升。面对此种不可名状、不可言喻的美,心灵只有放弃它对一般美和善的依恋,凭借一种天启的智慧,才能进行观照。普洛丁具体描绘说,要得到善,必须升到上界,转身向善,把我们在下界时穿的衣服脱光,就像登上神庙祭坛的人,要先经过沐浴,脱下陈衣,裸体上前直到最后。在此过程中,要抛弃一切与神背驰的杂念,孑然一已,面对一神。如此方可发现神纯然太“一”,超然独立,洁净无尘,是一世所依归,一切所仰望,一切因它而存在,而生活,而思维,它就是一切生命、理性、存在的原因。神的美不可言状,只有使自己成为神,从神身上来认识神,才算是对神、对太“一”的观照。这需要一种天启智慧,它就是对神圣真理的超理性的领悟,它只有在超越自我意识、通过与神本身的接触把自己完全提高到神的地位时,才能分享到神灵的静观。在这里,一切都是本质,一切都是纯粹的美。观照者不仅观照到最高的美,而且也参与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