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山夜话 作者:邓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知道,陆机和陆云兄弟二人,都是西晋的辞赋名作家,特别是陆机的声名更大。 当时另一个有名的辞赋作者,叫崔君苗。他见陆机的文章比他的更好,自愧不如陆机, 气得要把自己的笔砚都毁掉了。陆云在另一封信中写到:“君苗文,天才中亦少尔。…… 见兄文,辄云欲烧笔砚。”这证明,陆机的文章确实写得好,人们都爱读,而不厌其多。 甚至于在他的文章中,虽然有时存在一些缺点,也无伤大体。所以陆云又说:

  “兄文方当日多。但文实无贵于为多。多而如兄文者,人不餍其多也。屡视诸故时 文,皆有恨文体成尔。然新声故自难复过。九悲多好语,可耽咏,但小不韵耳;皆已行 天下,天下人归高如此,亦可不复更耳。兄作大赋必好,意精时故愿兄作数大文。”

  当时所谓大赋及其他大文章,大约只有两三千字左右,在我们现时看来,这又算得 什么长文章呢!我们目前常见的文章,动辄万言以上,有些作者还嫌字数少了,意思说 不清楚。可是,要等到他们把意思全都说清楚的时候,字数不知道还要增加多少!

  这里所说的长文章,当然不包括若干重大历史性的文献和经典著作在内。这些文献 和著作都总结了丰富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一字一句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虽长无妨, 人们都愿意读,何况还并不很长。人们读不下去的文章主要的是文风不正的产物,其特 点是大量地重复人所共知的论调和事例,而很少或者没有新东西。这种文章写长了固然 没有人愿意读,写得短仍然不会受人欢迎。道理很简单,就因为它不耐读。短文章要能 耐读,必须有精彩新鲜的内容,最好要比长文章更多地解决问题,不为陈言肤词,不为 疏慢之语。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对此早有中肯的评论,他说:“人之为文,语意疏 慢者,真脱丝布。文士之病,莫大乎此。”他用了“脱丝布”这么富有形象性的比喻, 批评那些非常枯燥、干瘪、没有光泽的文章,这是很恰当的。

  按照这个道理,我们日常写文章,不但应该力求其短,更应该力求其精。内容不精, 形式无论怎么短也是枉然,内容精彩,文字长短可以不拘,该长就长,该短就短,那毕 竟是次要的问题了。

  燕山夜话(四集)  编一套“特技”丛书吧

  我们中国是“特技”非常发达的国家。各行业的劳动人民,世代相传,都有一整套 独特的本领,这是极其可贵的。

  举出最普通的例子来说,当你随便走进一家澡堂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些老工人, 能够在滚开的热水中拧手巾,神情自若,并不烫手。在一个茶馆里,也有些伙计,提一 个大水壶,距离茶杯两尺左右,能够非常准确地冲开水,而不会溅出一滴在客人身上。 象这样的事例到处都有。这些就是所谓的“特技”,也叫做“绝招”。

  过去有一班知识分子,很看不起民间的特技,把各种各样特殊的技巧和手艺,都当 成“下流卑贱”的玩意儿,以致许多特技不能登上“大雅之堂”,逐渐被埋没,甚至失 传了。解放以来,我们虽然改变了整个社会制度和人们的思想习惯,各行各业都有了新 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规律不可抵抗的作用,有特技的老师傅越来越少了。他们的经 验有的没有好好传授下来,以致后继无人,如果不赶紧设法补救,那就太可惜了。

  也有一些人认为,我国历代已经大量出版了农、医、工、艺的各种专书,其中也包 括了特技在内,只要把这些古书进行一番科学的整理,就算是接受了遗产;再想从所谓 特技的领域中,多搞出什么名堂来,似乎是不可能的。这种看法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 人,对于我国民间丰富的特技还不够了解。

  历代的农、医、工、艺之书,是不是包括了特技在内呢?这个问题还需要通过实践 去证明。内行人看书,也许会发现一些特技,而一般读者从这些书里却很难找到关于特 技的具体经验。

  比如说,汉代的《尹都尉书》,虽然记载了种瓜、种芥、种葵、种蓼、种薤、种葱 等古老的经验,但是,你无妨把它讲解给我们郊区种菜园的“老把势”听,让他下个评 语,看他怎么说吧。恐怕他未必承认这部古书,能包括他的特技经验在内!

  当然,这决不等于说,对古书可以不加以整理了。现在农业科学和医学研究机关, 很注意整理我国历代的农书和医书,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推而广之,其他研究部门, 同样应该进一步更有系统地整理对本部门有用的古书,把古人珍贵的遗产好好地继承下 来,加以发展。

  在整理这些古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现在各行各业老师傅特有的“绝招”,务 必详细访问,一一记录下来,其中非文字所能表达的部分,还应该尽可能用摄影图片加 以补充说明。

  大家知道,春秋时代秦国有一个相马的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他能在万马群中发 现千里马,因此,历代相传他著了一部《相马经》。后来又有人写了同类的书籍,如宋 代徐咸的《相马书》也比较有名。但是,这些书籍顾名思义就不能完全解决现在养马和 驯马的许多技术问题。我们还必须把现在赶马车的许多老把势以及马戏团中驯马的实际 经验,包括他们的各种绝招都编写出来,成为一部内容完备的《马经》。

  我曾听说,有些赶骡马大车的老把式,善于驾御最调皮的骡马。别人没办法的时候, 老把式走过来,在骡马身上推一下,或者只扬一扬手,骡马就完全听他的指挥。赶车的 鞭子在老把式手里也特别出神。必要的时候,他挥一鞭子,就能叫烈性的牲口趴倒在地 上。这些都是特技,也可以说是绝招,在任何书本上往往都学不到。

  同样,古书中还有其他各种专门技术的书籍。例如,装裱书画的技术,清代周嘉胄 写了一部《装潢志》,这几乎是现在装裱老工人的唯一参考书。然而,我们现在的装裱 技术问题,早已超出了这部书的范围。日渐增多的化学药品在装裱过程中的应用,显然 就是古人意想不到的新技术。

  至于手工业生产的特殊经验,过去的文字记载也都太简单了。虽然在几大套丛书中, 我们可以翻阅这类书籍几十本。可惜内容已经非常陈旧,往往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没 有人加以修订和增补。以制糖工业为例,宋代的洪迈和王灼,各自编撰了一部《糖霜谱》, 从种甘蔗到制糖,都讲到了。“糖霜”是指的白糖,它在我国唐代以后才盛行,比红糖 的制法要复杂。无奈年代久远,这两部书与后来的许多经验相比,不能不显得落后了。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关于制糖的部分,也没有增加多少新内容。

  尤其是我们知道有若干特技,为历来各类技术专书所不载。这在今天更加有必要把 它们著录下来,传之后人。在可能条件下,我们甚至于无妨把过去所谓“飞檐走壁”的 那一套特技,也加以著录。这样分门别类,重新编写出一套特技丛书,应该承认是我们 义不容辞的责任。

  燕山夜话(四集)  知识是可吃的吗?

  这个题目太奇怪了,谁会把知识当成可以吃的东西呢?

  想不到,在现今的世界上,居然有一种“科学家”,进行“科学的试验”,有了 “新发现”,得出了结论,认为“知识是可吃的”。你说这是怪事吗?然而,世界上无 奇不有,这么一点怪事也不足为奇了。

  记得在一次《夜话》中,我曾以《不要空喊读书》为题,说到读书的态度必须老老 实实,认真地坐下来用功,不要空喊,不要想取巧的方法。当时我举出了后汉马融的故 事。相传他做梦吃花,醒来的时候“见天下文章无所不知”。我说这不过是痴人说梦而 已。

  然而,就在那篇文章中,我猜想有些懒人,也许会希望有一位科学家,能够发明一 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或者吃一服药,就 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能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材, 岂不妙哉!

  当时却没有料想到,如今的世界上居然会有这么一种“科学家”,做出比打针、吃 药更加荒唐的“科学试验”来。

  据前几天来自美洲的新闻报道,最近美国密歇根州大学的一位研究教授,名叫麦康 尼尔,他宣布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