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山夜话 作者:邓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然而,我觉得 还有人仍然抱着找秘诀的心情,而不肯立志用功。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 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 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 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 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 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 仍然有一些用处。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 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新切,此是入书法;用得 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 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 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 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 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 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 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 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 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 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 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 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 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 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 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 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 斫轮于堂下,释推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早:圣人之言也。曰: 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 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 “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 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

  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 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末,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燕山夜话(一集)  少少许胜多多许

  “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左、史、庄、骚、杜诗、韩文是也。间有一二不尽之言、 言外之意,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者,是他一枝一节好处,非六君子本色。”

  这是清代乾隆年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作官的时候,寄给他弟弟信中的一段话。此信 主旨是提倡写文章要痛快,道理要讲透彻,不赞成以不尽之言、言外之意来掩盖文章的 空虚。但是,郑板桥处处表示他最讨厌那些颠倒拖沓的文章,连画画也不愿意浪费一点 笔墨。他常说自己的画也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着墨无多而形神兼备。

  就我们现在的情形而论,提倡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似乎更加必要。虽然,郑板桥说 这一点并非左丘明、司马迁、庄周、屈原、杜甫、韩愈等人的本色,而只是他们的一枝 一节好处;但是,这些古代的作家,又有谁见过或做过我们现在看惯了的长文章呢?因 此,对古人说来不过是枝节的小事,对我们说来却变成一宗大事了。

  当然,写文章一定要把意思说清楚,不要吞屯吐吐。而要说得清楚,却未必要用很 多文字。宋代的曾南丰,对于苏老泉的策论文字有很好的评价,他说:“老泉之文,侈 能使之约,远能使之近,大能使之小,微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作高祖等论, 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辱而出也。”如此痛快透彻的史论, 内容充实,即便写得再长些,人们也是爱看的。然而,只要读过苏氏父子的《三苏策论》 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史论往往都不长。正如苏东坡偶尔自夺的“吾文如万斛之珠,取之 不竭,惟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得不止耳。”能行能止,而且行止适当,这就要求作者 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我们每日都可以看到有不少文字是可以省略而没有省略的,其原因就在于作者缺乏 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也是对读者缺乏严肃负责的态度。鲁迅给《北斗》杂志的信,曾 一再坚决主张,作者对自己的文章,必须反复看几遍,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可惜至今 还有许多作者不肯接受鲁迅的意见,对自己的文章死都不愿删改。看来在这一方面今后 还需要进行艰苦的工作。报纸刊物的编辑部特别要大胆认真地帮助作者删改稿件,要收 集古今大著作家删改文章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广大的读者和作者。最好要让删改者学习 曾南丰,被删改者学习陈后山。

  据明代陈继儒的《读书镜》载:“陈后山携所作谒南丰,一见爱之,因留款语。适 欲作一文字,因托后山为之。后山穷日力,方成,仅数百言。明日以呈南丰。南丰云: 大略也好,只是冗字多,不知可略删动否?后山因请改窜。南丰就座取笔,抹处连一两 行,便以授后山。凡削去一二百字,后山读之,则其意尤完。因叹服,遂以为法。”你 看他们的态度多好!我们现在的作者,抱这船态度的能有几人?

  很明显态度如何是受思想水平决定的。有许多作者不许别人删改文章,因为他觉得, 只有反来复去阐述一个问题,才能把意思说透,而不肯努力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其实 不论对任何问题,概括的说明总要比详细的说明有力得多。与郑板桥同时的一位清代文 人彭绩,写过一篇概括力最强的非常动人的文字,这就是他作的《亡妻龚氏墓志铭》。 它写龚氏“嫁十年,年三十,以疾卒。诸姑兄弟哭之,感动邻人!于是彭绩得知柴米价; 持门户,不能专精读书;期年,发数茎白矣”。寥寥几句,可以敌得过几千字日常琐事 的描述。这真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了。

  读这样的文章,一点也不会觉得它的内容空虚,相反的,倒真的感觉到它的内容非 常充实,情感非常丰富。由此推论,其他各种文字难道不也可以写得更精炼、更生动一 些吗?

  燕山夜话(一集)  从三到万

  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捷径吗?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 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 学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要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是,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 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文化”这个词儿在外国文里是一个字;这个字的字义,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我 国古代的读书人,更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于一般学习规律的正确方 法。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而无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