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山夜话 作者:邓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 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 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并且由此推论,凡是有 先见之明者,都可以称之为诸葛亮。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 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 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象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 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 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 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时也不宜于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 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的。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 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了吧!

  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 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 看法?

  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 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 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能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 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 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 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 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 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实筑二城,倪从焉。…… 议论自负,莫敢撄者。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 意以孔明自许。……余至泗,正暑,见其坐上客扇,果有此两句,然后知所闻为不诬也。 倬既溃于符离,僎又败于仪真,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 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倪知而怒,将罪之,会罢去,遂止。”

  象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发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 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燕山夜话(四集)  王道和霸道

  读古代历史,处处可以发现有王道和霸道这两派人物,两派做法。过去的历史家, 对于王道和霸道,也有不少评论。用我们现在的观点,对于王道和霸道,究竟应该怎样 看法呢?

  汉代有一位大学者,名叫刘向,博通经术,评论历朝政治得失,有独到见解,兼晓 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之学。汉元帝叫他负责校阅天禄阁藏书,他一边读书,一边著书。在 他所著的《新序》《善谋篇》中写道:“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议。”他在同卷 的另一处又写道:“三代不同道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看来刘向是称赞王道,而不 赞成霸道的。他把王道看做是由于人情和法律道德相结合的结果。这也有道理。因为 《礼记》老早就写道:“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这样说来,所谓王道,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 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 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反之,如果不顾一切,依靠权势,蛮横逞强,颐指气命名,巧取 豪夺,就是所谓霸道了。

  但是,这种解释仍然是很不够的,尤其不是我们现在的看法。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 去,古人的所谓王道和霸道,从本质上说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在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 会中,实行王道和实行霸道,结果可以完全相同;而赞成王道的人和赞成霸道的人,虽 然有时分为两派,甚至互相攻击,各不相让,然而,有时是同一种人,甚至是同一个人, 忽而提倡王道,忽而又提倡霸道。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所谓“纵横家”之流,往往随 机应变,朝秦暮楚。他们既能宣扬王道、又能宣扬霸道,完全是以政治投机为目的。

  在这一方面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商鞅。据司马迁写的《史记》《商君列传》所载: “(商鞅)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 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 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语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 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 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然膝之前 于席也。”

  同是一个商鞅,他前后四次见到秦孝公,说的话却变化了几个样子。头一次,他敷 敷衍衍地说了一通所谓“帝道”,目的是做一下试探,觉得不对头;在第二次谈话的时 候,他就改变了腔调,说出了关于所谓“王道”的一些议论,结果仍然不好;在第三次 谈话中,他就又改变了腔调,说了一套所谓“霸道”,结果显然比以前两次谈话要好得 多,却还不够满意;因此,在第四次见面的时候,商鞅就索性充分发挥他关于实行“霸 道”的一大套意见,结果就完全达到目的了。这个例子非常清楚地表明,古人有时不管 谈论王道和朝道,或者随便谈论其他什么道,都只是当作进行政治投机的一种方法,简 直象闯江湖的骗子一样,信口胡说而已。

  但是,古来关于王道和霸道的两派做法,在实际效果上仍然有很大的差别。只是古 人对于王道和霸道的解释,在我们今天看来,未免太不确切了。

  那末,照我们现在的观点,用我们的语言来说,究竟什么是王道,什么是霸道呢? 所谓王道,可以做一种解释,就是老老实实的从实际出发的群众路线的思想作风;而所 谓霸道,也可以做一种解释,就是咋咋呼呼的凭主观武断的一意孤行的思想作风。不过, 这种解释是不能强加于古人的,用这种观点去评论古人也是不合实际的。

  但是,无论如何,从古代的历史中,人们却也不难找出经验教训,说明即便在古代, 王道也毕竟要比霸道好得多。《汉书》的作者班固,追述秦汉以前诸侯争霸的局势时, 在好几个地方都对霸道有所讥刺。例如,他说:“晋文公将行霸道,遂伐卫,执曹伯, 败楚城濮,再会诸侯。”这使人一看就会感觉到当时要想做霸主的,到处树敌,多么不 得人心!

  至于历来也有一部分人,对于王道和霸道两派之间的斗争,采取所谓不偏不倚的态 度,企图找到一条折衷的道路。如汉代韩婴的《韩诗外传》写道:“怀其常道,而挟其 变权,乃得为贤。”这便是想在王道和霸道之间,寻找折衷的“常道”,加上某些权宜 变通的方法,并且自夸为“贤”人政治。其实,这种折衷的道路也只能用以自欺欺人, 因为它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啊!

  燕山夜话(四集)  智谋是可靠的吗?

  看《三国演义》的人,都很佩服诸葛亮足智多谋;而对于张飞,多半都笑他有勇无 谋。古来许多政治上著名的人物,也常常以智谋的高下,作为衡量和选拔属僚的标准。 看来,智谋似乎是很重要的一种政治才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

  所谓智,便是指人们的聪明智慧;所谓谋,便是指人们对问题的计议和对事情的策 划。智是谋之本,有智才有谋,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