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山夜话 作者:邓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扬雄自命生平的学问和主张,都是以儒家的孔子学说为根据的,尽管他实际上还掺 杂了老子和庄子等的思想成分在内。我们按照上面引述的文字来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 出:扬雄是以颜回学习孔子的态度,作为一切学者的模范。虽然,他也说到孔子学习周 公等其他例子,但是,最突出的还是说颜回学习孔子的这个例子。他的意思也就是说, 学者要以理想的圣人,如周公、孔子这样的人,作为自己努力学习的榜样。

  他在文章中反复说明,颜回以他自己能够学习孔子为最大的快乐。他认为,颜回的 这种快乐,是内在精神世界的真正快乐,是任何外在豪华的物质享受的快乐所不能比的。 颜回如果不能学得象孔子那样,即便得了天下,也不会感到什么快乐;而使颜回最感到 苦恼的,就是孔子太卓越、太高尚了,简直学不来。因此说,颜苦孔之卓也。如果把语 气更加强调一下,那末,他的意思也可以说,孔子是高尚至极了,卓越至极了,无论如 何学不到,所以说,颜苦孔之卓之至也。然而,又应该看到,这种惟恐学不到的苦恼心 情,实际上也正是学习的人的乐趣之所在。

  大家知道,孔子曾经称赞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个颜回出身于贫穷的人家,但是他天资聪颖,贫而好学, 是孔子最好的门生。扬雄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颜回,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历来的儒者 都以颜回和孔子的故事,作为教育后人的材料,作为考试论文的题目。特别是明代洪武 三年开始实行科举,此后的八股文章的题目,就离不开所谓圣人之言了。然而,明代的 八股文题目比清代出题的范围还要宽阔得多,所以前次《夜话》中提到的那位督学徐文 贞,居然把应试的秀才引用《扬子法言》的文句,批评为杜撰,这就成为笑话了。

  我们现在对于扬雄的《法言》等著作,当然可以也应该加以研究。对于他所推崇的 颜回学习孔子的经验,如果能够有批判地拿来运用,变成正确的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学习, 那就很有益处了。

  燕山夜话(二集)  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 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 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 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 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 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 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 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 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 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 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 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 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 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 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 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 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 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 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 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 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 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 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 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 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 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 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 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 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燕山夜话(二集)  不吃羊肉吃菜羹

  为什么不愿吃羊肉而宁愿吃菜羹呢?说这样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估计到大家 看见这个题目会感觉诧异。其实,这本来是很普通的典故,我觉得它很有启发性,所以 又想把它拿来重新做一番解释。

  问题是由于写文章引起的。有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师,总以为教学生熟读几篇“范文”, 记住一套做文章的公式,背诵几大段到处都可以搬用的八股文字,似乎就能够帮助学生 在考试中过关,甚至于可以骗取较高的分数。这种想法和做法,如果任其自流而不加以 制止,就将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坏的影响。我曾经为了这个问题同几位教师进行了 讨论,在讨论中我引述了宋代大作家陆放翁的笔记,来证明我的论点。

  陆放翁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 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方 其盛时,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 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这种情况,事实上决不只是宋代才有,而是历代都有。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流行的 文章风格,即便并非都象北宋推崇《昭明文选》、南宋推崇苏老泉父子的文章那样的受 人重视,但也有各个时代自己的特殊文风,这是不容否认的。因此,历代几乎都有一些 人擅长于“时文”,这种人在当时往往很吃得开。另外有许多人,因为不喜欢“时文”, 就往往很吃不开。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凡是“时文”都是不好的。如果做这样简单的 推断,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时代的文风是自然形成的,也是必然要出现的。问题 是要看人们怎样认识和掌握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由此产生的文风。因此,“时文”并 没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把“时文”当成了八股公式。正如陆放翁提到的《文选》和苏 文,本来都是好文章,毛病只在于宋代的文人士大夫把它们当成了八股公式,这就不好 了。

  无论什么文章,一旦变成八股,就僵化了。稍有创造性的人,决不会愿意在八股中 讨生活。明代的徐文长就是一个例子。他从八岁开始学公式化的“程文”,后来遇到山 阴知县刘昺,劝他多读古书,不要烂记程文,他就决心独创新的文风,不受时文程式的 束缚。历来象徐文长这样的人还有许多。与此相反,历来也有一班人以公式化的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