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不甚了解。虽然如此,这也算是人类认识的一大进步了,比西方早了1000 

多年。③星图与浑仪、浑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天文仪器和天象图径的著 

作纷纷问世,先后有许多人制造浑仪和绘制星图。其中的孙吴时陈卓所绘的 

星图和北魏时铸造的铁浑仪最为著名。星图起源于盖天说的演示仪器——盖 

图。盖图是由两块丝绢构成,上面画有7个等间距的同心圆,分别表示夏至 

圈、赤道、冬至圈等,圆心为北天极,还有和冬、夏至圈相切的圆(表示黄 

道),附近画有二十八宿等。若把底层绢按逆时针方向环绕天极转动,即可 

显示一天内和一年内所见星空的大致情况。这种圆型盖天式星图是我国古代 

星图的主要形式。孙吴、西晋的太史令陈卓在前人的基础上,使这类星图定 

型化,圆中收有283官,1,464星。这一成果,历来为后人所沿用。中国历 

史上唯一的一台铁制浑仪,铸成于北魏时期。它的底座上设有“十字水平”, 

以校准仪器安装,这是中国科技史上利用水准仪的开端。这架铁仪一直沿用 

到唐代,长达300多年。此外,孙吴人葛衡制造的浑象也很有名。该仪器是 

一个空心球,球面上穿孔代表星宿,当人在空心球内时,可从孔看到阳光, 

如同看到天上的星星一般。这是近代天文馆中天象仪的原始模型。 

    ④历法理论的创新 

    从东汉末刘洪制定乾象历到隋统一全国,中国历法的改变颇为频繁,仅 

正史记载的就有20余次。而且此时的历法理论也有很多创新,这些成就将这 

一时期的历法学推向繁荣。代表这一时期历法繁荣的主要成就表现在4个方 

面。 

     第一,岁差理论在历法中的应用 

    公元462年,祖冲之将岁差理论用于《大明历》中,这在中国尚属首例, 


… Page 19…

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科学的一大进步。 

     第二,由平朔向定朔的改变 

     中国古代历法以日月交会时刻所在日为朔日(农历每月初一日)。在以 

前的历法中,往往以朔策 (计算月朔时须用的参数采用月行周期的平均值, 

约为29。5306日)为依据。但是,由于月球运行有快有慢,使每月的实际日 

数并不相等,所以用平均月数求得的朔日与实际日数往往不符,有时差距还 

很大,竟将月底或初二定为朔日。这种情形显然违背了天文理论的基本原则, 

因此用朔策的平均值来推算朔日的平朔法必然要有所改进,方能适应实际需 

要。 

     南朝宋人何承天在制定《元嘉历》时正式废去了平朔法,而采用定朔法 

即由月行的实际速度来推算朔日。严格说,日月交会的时刻不但受月行速度 

的影响,还要受日行速度的影响,固此只用月行迟缓快慢的定朔法来推算朔 

日仍是近似值,还要计入日行快慢差才能准确合理;只是太阳运行速度的变 

化极小,因此定朔值也就与真朔大致吻合了。这是中国天文史上的一大进步。 

虽然,这部历法并未得到实行,但它基本廓清了采用定朔的道路,为隋唐时 

实行定朔法奠定了基础。 

     第三,闰周数值的精确化 

     随着回归年和朔望月长度测定的进步,沿用了近千年的19年7闰法已动 

摇。公元412年,北凉赵■制成《玄始历》,第一次打破了旧闰法,提出了 

600年中有221个闰月的新闰周,使回归年和朔望月之间的关系得到调整。 

此后祖冲之造《大明历》,采用391年中有144个闰月的闰周,从而得到更 

为精密的结果。如当时的回归年值为365。24 28 14 8日,比今值差46秒; 

第一次提出的交点月长度为27。2 12 23日,误差仅1秒。这一时期还有许多 

闰周法,如《正光历》取505年186闰,《天保历》取676年249闰,《大 

象历》取448年165闰等。这其中,以祖冲之391年144闰法最为精确。 

     第四,日行迟疾的发现 

     战国时人们发现“五星”运行时快时慢,汉代时人们又发现月亮运行也 

有快慢变化,并知道月行迟疾与距黄道远近以及出入黄道,即向背近地点有 

关。东汉末刘洪在制《乾象历》时设损益率(每天月行实际度数比平均值多 

出或减少的度数)和盈缩积(以近地点为起点,月亮每日多行或少行度数的 

总和),以修正月行的度数。这种计算月行迟疾的方法到南北朝时已被广泛 

运用,并流传到今天。 

     北魏张子信经过30多年的观察,发现日月出入黄白交点时都有迟疾变 

化,“五星”的运行速度也因向背太阳而不同,即太阳在春分后运行较慢, 

秋分后加快;朔日,月亮只有在黄道里才会发生日食,在黄道外则不会,而 

月食则不分内外;月亮向着金木火土四星时速度增大,背着“四星”时速度 

减小;“五星”的运行受他星影响,遇到某些星时速度放慢,出现较早;而 

遇另外一些星时又会加速,出现较晚;水星的运行很特殊,在雨水和立夏间 

早晨不见,处暑霜降间夜晚不见,在惊蜇、立夏、立秋、霜降之中,晨、晚 

在太阳前36度内,后18度外,遇“四星”中的一星时方出现。这些发现在 

天文历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天文历法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3。印度的天文学 


… Page 20…

     公元前4世纪以来,印度的天文学有了进步,并开始从数学体系中独立 

出来,成长为一个新的学科。公元前后几个世纪的天文学成就,主要显示在 

 《条替沙明论支节录》和《关于太阳的教言》两部著作中。但在一个相当长 

的时期内,由于佛教在印度的广泛传播,佛经中的传统宇宙观念居于统治地 

位。该理论与中国古代的盖天说较为接近,认为须弥山为天与地的正中心, 

日月都环绕须弥山运动而不进入地下,它们的绕行周期为一昼夜。这一理论 

借助强大的佛教势力为靠山,极大地限制其它宇宙天地观的产生,从而使古 

代印度并未出现系统地象中国、古希腊、罗马那样全面周密的宇宙理论,并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印度天文学基本上没得到发展。直到公元四五世纪笈 

多王朝时期,佛教衰落而印度教开始兴起,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 

解放。于是,希腊天文学开始传入印度,天文学开始在印度蓬勃发展,十进 

位制在天文学领域得到普遍运用,并出现了阿耶波多 (意译为“圣使”), 

伐罗诃密希罗 (意译为“彘日”)、梵藏等较为著名的天文学家,以及《阿 

耶波提亚》、《五大历数全书汇编》等天文著作,其影响一直延续至近代。 

      (1)耆那历 

     耆那历是古代印度的一部重要历法,主要应用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2 

                     57                     12 

世纪。该历法以327       日为一星宿年,354      日为一太阴年,360 日为一 

                     67                     62 

世间年,366日为一太阳年。5个太阳年组成一瑜珈,共有60个太阴月,或 

61个世间月,或62个朔望月,或67个星宿月。从这些相近数值中,我们可 

                             1 

 以推出:一个太阳月约合30      日,一世间月约合30 日,一个朔望月约合 

                             2 

   32                         21 

29    日,一个星宿月约合27       日。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可推出一个有闰 

   62                         67 

                     44 

 月的太阴年约合364      日。这套历法中还有日季和月季等用语。一日季就 

                     62 

是两个太阳月,约合 61日;一个月季是指一个星宿月 

                     37 

 的六分之一,约合4      日。这种方式是印度历法所特有的,标志着古代印度 

                     67 



人民对太阳、月亮的运行有了季节划分。这一历法所采用的基本数据和计算 

方法在唐代传入中国。对中国历法的改进有所助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