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陵寝”之称。寝殿气势雄伟,后毁于项羽之手。现存遗迹为一截方锥形冢, 

冢高76米,底面长515米,宽485米。据考证,陵的周围有内外两层墙垣, 

内垣周长约2。5公里,外垣墙周长6。3公里。由此可见,秦陵是中国历史上 

体形最大的陵墓。它的形制,无论从规模或是从结构上来讲,都对汉代的陵 

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汉代陵墓建筑承袭秦制,在咸阳至兴平一带修建了不少大型陵墓,《西 

都赋》谓:“南望杜霸,北眺五陵”,表明杜陵与霸陵建在渭南,长陵、平 

陵、安陵、茂陵和阳陵分布在渭北。陵墓形状与秦墓相似,累土为方锥形而 

截去其上部,称为“方上”,最大的方上约高20余米。据《汉书》记载,陵 

上有高墙、象生和殿屋,陵内置寝殿与苑囿,周以城垣,设官署和守卫的兵 

营。由于汉继续推行秦的强干弱枝政策,自汉高祖长陵徒齐田及楚昭、屈、 

景等望族充实陵邑,以后建置陵邑均徒吏二千石、高訾富户及豪杰併兼之家 

来奉陵寝。后来,东汉帝后多葬于洛阳邙山,陵邑制废止。 

    汉代达官贵人的坟墓大多为方锥平顶式。坟前置石造亨堂,其前立碑, 

并在前面修有神道,道两侧置石羊、石虎等。最外面建有两座仿木建筑形式 

的石阙,阙身和台基浮雕有柱、枋、斗拱及人物花纹,上部覆以屋顶。 

    东汉墓方上的体量远不及西汉诸陵宏巨。墓前始建石制墓表,上面立柱, 

柱的单面非正园形,而是将长方形的四角雕成弧形,柱身刻有凹形槽纹。顶 

端以二虎承托矩形平板,镌刻死者的官职和姓氏。墓表下部的石础上也浮雕 

二虎。此外,也有将柱身表面刻为束竹纹的。这种墓表到南北朝时,仍为陵 

墓所采用。 

    在结构上,西汉初期广泛采用木椁墓。墓室用坚固的柏木作为结构材料, 

以沙层和木炭做为主要的防水材料,并且逐步将战国末年出现的空心砖应用 

在陵墓上。例如,河南洛阳一带发掘的汉墓空心砖,长约1。10米,宽0。405 

米,厚0。103米,砖的表面压印有多种花纹。一个墓室仅用30块左右空心砖。 

其抗湿防腐性优于木椁,而且易于施工。此后,又出现了长约0。25至0。378 

米,宽0。125至0。188米,厚0。04至0。05米的普通小砖。随之,墓室结构 

材料也改为墓道用小砖,墓顶用梁式空心砖。随后,又出现了以用2块斜置 

的空心砖,自两侧墓壁支撑中间水平空心砖的墓顶结构形式,并由此发展为 

多边形砖拱,到西汉末年改进为半园形拱结构的砖墓。东汉初则由砖简拱发 

展成为砖穹窿。砖穹窿结构的形成,使墓室布局也发生了变化,不仅面积扩 

大,而且可按需要建成各种不同的平面,墓内或绘制壁画、或贴上花纹面砖。 

     南朝时,砖结构墓室更为成熟。新发掘的南京西善桥大墓,墓室为纵深 

的椭圆形,长10米,宽、高均为6。7米,室上部为二券二伏的砖穹窿顶。墓 

室前的甬道亦用砖砌,甬道侧墙用予制的花砖修砌。河南邓县发掘的彩色画 

像砖墓,墓分甬道和墓室两部分。墓壁左右各有12个砖柱、柱上砌有38× 

19×6。5厘米的画像贴面砖,砖面花纹题材丰富,有历史故事、音乐舞蹈等 

34种之多。这种贴面砖结构的装饰水平已十分出色。 


… Page 107…

     另外,现存的南朝陵墓大部分建有墓阙,在神道两侧置石兽;皇帝陵置 

麒麟,贵族墓置辟邪。石兽之后建墓表和碑。墓表则承袭汉晋以来的形制, 

但更为简洁秀美、雕饰虽多但无繁琐弊端。其中,萧景墓表就是汉代以来墓 

表中最为优秀的精品之一。 

     崖墓是东汉时期出现的另一种墓葬形式。特点是在崖壁上开凿洞穴放置 

棺木,分布在四川、湖南、江西、贵州一带山区,尤以四川一带盛行,乐山 

崖墓规模最大。如白崖崖墓在1公里长的石崖上,共凿有56个墓。崖墓有3 

种类型,即单室墓、重室墓和前堂后穴式墓。单室墓只有1个墓室,一般深 

3至5米,宽1。5至2米,高1。5至2米,形制简单,有的也有1、2个放棺 

的耳室,有的还建有壁龛、灶台。重室墓有前后室,后室置棺,有的带耳室 

置棺,一般为1至2个,有的有多个,可能是同族人合葬。前堂后穴式墓由 

1个较大的亨堂和1至4个墓穴组成,多为双穴。亨堂在前,全部敞开。有 

的有1至2个石柱,它的作用是把后部的墓穴统一起来,作为整个家族的祭 

奠场所。墓室多为重室墓,多附耳室。 

     从建筑手法上说,四川的白崖崖墓的第45号墓最具代表性,墓外开凿3 

门,门上施雕刻。门内有长方形平面的祭堂,壁面隐起柱枋。北壁的中央处, 

有凹入的龛,顶部加覆斗形藻井。龛的两侧各辟1门,门内有纵深的墓室, 

设灶、龛和石棺。属家族合葬的前堂后穴式崖墓。崖墓建筑还受到地面住宅 

的影响,如白崖墓第41号墓的入口处雕有双阙,反映了地上建筑的形制。又 

如,建于东汉的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具有前、中、后室,左右又各有侧室2 

至3间,前室和中室的中央各建八角柱,上置斗拱,壁面与藻井饰以精美雕 

刻。这种平面布局复杂,修饰精美的崖墓,显然受地面住宅建筑形制和建筑 

手法的影响。由于砖墓、崖墓和石墓的发展,代替了商,周以来长期使用的 

木椁墓,充分显然示了汉代崖墓的建筑技术水平。 

      (8)佛教建筑技术的民族化发展 

     佛教的传入、产生了佛寺、佛塔、石窟等佛教建筑。有文字可考的佛寺 

建筑是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的洛阳白马寺。此后,经过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统治者的提倡,兴建佛寺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建筑活动。南史卷70 

 《郭祖深传》记载,梁时都城建康有“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魏书·释 

老志》曰:太和元年 (公元477年),“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四方 

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北魏末年 (公元520—524年)首都洛阳有1367所 

佛寺,天下有寺3万余所。除佛寺之外,佛塔、经幢、石窟、雕刻、塑像, 

等形式佛教建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由于中国的建筑师和工匠将传统的 

建筑技术与外来的佛教建筑技术相结合,使佛教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中 

最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后中国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寺”是信徒的礼佛之所。中国洛阳的白马寺,是现存最早的佛寺建 

筑。《魏书·释志》卷114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阁,画迹甚妙, 

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 

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白马寺的建设主要遵循印度式样,但开始带 

有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白马寺原是用于接待宾客的官署,原名为鸿胪寺, 

改建后称“白马寺”,使中国官署的“寺”具有了外来佛教文化的含义,成 

了佛寺。文献还记载,东汉末笮融在徐州建浮图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 

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三国志》卷49《刘繇传》也记述:徐州浮 

图祠为“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这里的“金盘”和“铜盘九重”指的 


… Page 108…

是印度佛塔上的“刹”;“重楼阁”则是楼阁式建筑。因为多层楼阁盛行于 

东汉之际,因此该浮图祠应是中国楼阁式木塔的萌芽。从佛寺的布局上来看, 

主要有两种类形。一种是平面布局大体与印度相同,即在建筑中轴线上布置 

主要建筑;前有寺门,门内建塔,塔后建佛殿,塔、殿并重。永宁寺则是这 

类佛寺布局的典型代表。另一种是利用原有的大府第经过适当改造,将前厅 

改建为佛殿,将后堂辟为讲经室,而供奉佛象的佛殿成为寺院的主体,这种 

布局形式比第一种形式采用的更为广泛。 

     北魏的《洛阳伽蓝记》记述了当时洛阳40多所重要佛寺,而永宁寺是其 

中最大的一座寺院。永宁寺系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胡灵太后所建。 

据《洛阳伽蓝记》载:寺院平面为方形,“寺院墙皆施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