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跨度之比大多为1/2左右。
(8)水泥问世与建筑教育的发展
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新材料的研究与进步。每一种新型建材的诞生,都会
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重要的建材品种的水泥,从诞生
之日起,就为建筑界所注目。水泥是何时出现的呢?其具体年代已无详考。
但多数专家认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罗马人用石灰和火山灰的混
合物作胶结材料,制成了天然混凝土,这就是最初的水泥,常称为罗马水泥。
这种水泥出现后,迅速地应用于建筑。到公元前1世纪时,几乎完全代替了
传统的石材。
推动罗马建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古代建筑教育。公元前1世纪维
特鲁威的 《建筑十书》,对建筑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强调建筑理论和实
践的结合。公元288年,罗马城出现了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从此开始了学
校建筑教育。以后的东罗马帝国在各地设立了建筑工程训练学校,建筑教育
更为盛行,为建筑业的发展培养了很多技术人才。
2。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体系的形成
中国的古代建筑,源远流长,风格迥异,技术独特。到了世界古代后期,
则大步跨入了空前发展的历史时代。
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并集中原属七国的人力、物力
和技术,修筑了纵横全国的驰道,连结了横亘北部的长城,营造了规模宏大
的阿房宫,建成了空前绝后的始皇陵,扩建了布局独特的咸阳城,并在东至
黄河、西至汧水,南至南山、北至九峡的广大范围内,仿照六国宫殿的样式,
建起了众多的离宫别馆。沸腾的建筑浪潮使悠久的建筑技术得以交流和集
中,为中华民族建筑技术风格的形成而开基立业了。
… Page 94…
西汉社会经济繁荣,国力昌盛,建筑也在此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西汉
长安,面积35平方公里,周围建有7座卫星城性质的陵邑,西南凿有昆明池。
长安宫殿规模巨大,从未宫前殿遗址和新发掘的武库,西汉明堂辟雍、王莽
宗庙遗址来看,当时的宫殿乃是木构技术和夯土技术相结合的台榭建筑。王
莽宗庙的11座建筑物,排列有序,严格对称,说明大型建筑群已有整体的规
划。此时还有计划地建造地方城市、屯垦城市和边防障塞。西汉帝陵规制宏
大,仅茂陵的地面封土就达230米见方,且外有围墙,四面建阙。各地的王
墓往往凿山而建,内造木构椁室。
光武帝刘秀复国,长安已经残破,只得迁都洛阳,为汉代的城市建筑增
添了重要的内容。从出土的大量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和明器的图案中,可
以看到东汉时期的各种建筑形制,诸如宅院、坞壁、重楼、厅堂、仓厩、圈、
望楼,以至门、窗、柱、槛、斗拱、瓦饰、阶基、铺首、栏板、棂格等等,
显现出汉代世俗建筑的技术风貌。在墓室中用砖石拱卷取代木椁墓是东汉建
筑的一个新特点。对于陶井圈、陶水管、砖石地下水道的使用则更加普遍。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裂变,导致了民族迁移和文化混融,并为建筑技术的
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汉代建筑技术的华夏特色,佛教建筑技术的异域风彩,
都得到了传播和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起居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魏都邺城,
采取宫城在北,里坊在南的分区规划,对后世影响不小。曹魏洛阳城,正殿
左右建东西堂,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南北朝。西晋佛教盛行,寺院、佛塔、
石窑与日俱增,这些建筑的造型,装饰题材、石雕、壁画技法等等,都被世
俗建筑借鉴吸收。西晋重建洛阳城,其桥道、闸堰、窦渠等工程技术水平很
高,成为古代同类建筑的典范。
南北朝的佛寺建筑极多,早期寺以塔为重,后来则塔殿并重。北魏洛阳
永宁寺塔,是古代最宏伟的楼阁型木塔。南方则以中心柱结构为塔式主流,
并传入日本。砖塔始于西晋,现存最古老的河南登封北魏嵩岳寺砖塔,是密
檐式塔的先声。同时也出现了可以登临的层楼式砖石塔。
在材料工艺和技术方面,出现了砖卷门窗洞;琉璃制品建筑,模型花砖
壁面和地面,塔刹和门窗装饰镏金件,曲面屋顶,起翘屋角,大型鸱尾瓦饰,
佛寺大幅壁画等等。
(1)建筑技术的划时代发展
建筑是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综合产物。从整体意义上说,
秦皇汉武都是建筑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们领导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潮
流,推动了建筑技术的普遍应用,劳动人民则将聪明才智化为技术成果,创
造出巧夺天工的建筑实体来。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华夏民族特有的整体布
局方式、木架结构体系、砖石工艺体系等技术类型,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
典型风格,其演变过程就在世界古代后期的中国历代帝国之际。汉武帝时期
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木架结构体系和砖石工艺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两大技术系列。而木架
结构体系和古希腊模式一样,同为世界级的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木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体系中最重要的技术类型。其中又有大木
作和小木作之别,大木作包括抬梁式构架、穿斗式构架、井干式构架的斗拱
等主要形式。小木作也有隔断、龛橱、天花、藻井等形式,从西周到南北朝,
大木作的各种技术类型均处于演变过程之中,因而具有创新意义。
抬梁式构架以柱、梁、檩、椽为主要构件,其特点是在柱顶和柱网的水
… Page 95…
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
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层架。相邻层架间,在各
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
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梁柱传到基础上,墙壁只起隔断作用。所以,
门窗可以自由开设,室内空间的分隔、墙壁的材料和作法等都有很大的灵活
性。这种方法至迟在春秋已经存在;从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庭院画像砖上的
图案可知,它在秦汉时期已经成熟。
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的区别是没有梁,主要构架为柱、檩、椽、斗
枋、■子等。它的特点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按照檩数这一排柱,每柱上
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重量直接由檩传至柱,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
横向贯穿起来,形成一所房屋的空间构架。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子用
在内柱之间,它们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这种以柱承檩的构架方式和早
期的纵架结构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汉代画像石中不乏其例。后与抬梁式
构架相结合,流传至今。
井干式构架在商代墓椁中已有应用,汉墓仍在沿用。目前所见到的最早
的井干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献都是汉代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
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交叉咬合,形成四壁,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
矮柱承接脊檩构成房屋。因其构架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而得名,若用于房
屋下部则称为干阑式构造。
斗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中所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
构架间。它的出现和演变,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
志。据此,建筑史学将其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西周至南北朝阶段、
唐代至元代阶段、明代至清代阶段。在第一阶段,斗拱的使用呈现出日益普
遍的趋势。从考古发掘中可知,西周铜器矢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
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度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
石、画像砖上均有斗拱的形象。从这些文物中可以看出,斗拱的使用是在柱
顶以其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以其承托檐檩,彼此之间不相连。
汉代以后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人字型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