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地面观察点为顶,以月球直径为底的三角形,同以地面观察点为顶、以太
阳直径为底的三角形部分重合且相似。由于日地距离与月地距离的比值已
知,那么太阳的直径也应为月球直径的同样倍数,即19至21。5倍。在月食
… Page 10…
的情况下,他又计算出地球的影子在月球轨道上的宽度(近似地为地球直径)
为月球直径的3倍,这样,他算出太阳的直径与地球直径的比值一定大于19∶
3,小于43∶6,即约为7∶1。即是说,太阳的体积比地球的体积要大得多。
而实际上日地距离不是月地距离的19倍,而是389倍;太阳直径也不是地球
直径的7倍,而是109倍。虽然亚里斯塔克得出的数值不够准确,但它们却
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天文学了。
(2)阿波罗尼乌斯和希帕克
阿波罗尼乌斯(约公元前262—前190年),古希腊著名的天文学家。
他继承和发展了欧多克萨斯和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传统,在地心体系的
基础上提出了“本轮”和“均轮”的概念,并假设行星并不直接围绕地球作
圆周运动,而是沿着一个称为“本轮”的较小的圆周做匀速运动;“本轮”
的中心,再沿着一个叫做“均轮”的较大圆周围绕地球运动,而地球则位于
“均轮”的中心,是固定不动的。这样,行星与地球的距离就会有远近的变
化。当行星运行到与地球接近时,它在“本轮”上的运行方向与“本轮”中
心在“均轮”上的运行方向恰好相反,这一理论的提出,也就使人明白了行
星亮度变化和逆行现象的规律。
希帕克(又译喜帕恰斯,约公元前190—前125年),古希腊天文学家、
地理学家。出生于小亚细亚西北的尼西亚。他一生著述甚丰,但除了《阿拉
多斯及欧多克索天文现象的注释》外,其它均已散佚。希帕克经过太阳年实
际长度的测定,发现太阳的周年运行有快有慢,并不是匀速运动。为了解释
这个现象,他又进一步对地心体系加以修正,提出了“偏心圆”的假设。他
认为,太阳虽然以均匀的速度在圆周轨道上绕地球运行,但是,这个圆周轨
道的中心并不恰好是在地球上,它对地球来说是一个偏心圆。所以,在不同
的季节,当太阳以匀速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沿着轨道走过相同长度的圆弧
时,这两段等长圆弧对不处于圆心的地球而言,它们的角度却不一样。于是,
人们就会觉得太阳的运行有快有慢。他的这些修正,已使地心体系比较符合
当时尚不完备的观测事实,而且可以用来预测日、月、行星在未来任何时候
的运行位置,甚至可以用来比较准确地预报日食和月食了。
希伯克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还不在于他对地心体系的修正,而在于
1
实际观测。他是方位天文学的创始人。他算出一年的长度为365 日减
4
1
去 日;发现了白道拱点和黄白交点的运动规律;编制了几个世纪内太
300
太和月亮的运动表;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并且在罗得斯观象台亲自进行了
35年的实际观测,由此又发明了平面三角学和球面三角学,发展了阿里斯塔
恰斯关于太阳、地球、月亮相对大小和距离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月球的直径
1
是地球的 (实际为0。27 ),月球和地球的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7。74倍
3
(实际为60。4倍);他还创立了一套描述和计算星体运动的方法,提出了“本
轮”和“均轮”的运动规则,认为每个星体都有自己的圆周轨道运动即本轮
运动,而各个本轮的中心又以地球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即均轮运动,并由此
解释太阳、月亮和行星对地球的运动关系。公元前134年,他在天蝎座发现
了一颗新星,从而打破了“天是永远不变的”哲学信念,由此编制了西方最
早的记载恒星位置和亮度的星表,表中列有1000多颗星、并将恒星亮度分为
… Page 11…
6等。他将自己对恒星黄经的观测结果同前人的记载进行比较,发现了黄道
和赤道交点的缓慢移动——岁差,并计算出岁差值为每年36角秒(实际应为
50。24角秒);还发明了以经纬度表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投影制图的方法,
并由此发现黄白交角等。喜帕克留下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后人在计算行星的
各种周期与参数时,常常利用他的观测结果。公元1718年,哈雷将自己的观
测结果与喜帕克的记录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了恒星的自行。可见,喜帕克的
著作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他对后世的影响并未因此而泯灭,而且作用相当
突出。
(3)埃拉托色尼的天文学成就
埃拉托色尼 (约公元前275—前196年),希腊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
他通过立竿测出夏至这一天,当太阳正好直射在塞尼的地面时,便与亚历山
大里亚的太阳形成一个32°的倾角;而塞尼和亚历山大里亚在同一子午线
上,两地直线距离为500希腊里;他先计算出两地的纬度之差,再计算出地
球的周长是两地距离的50倍,由此算出地球的周长为 25万希腊里,约合
24600英里(相当于39600公里);这与24800英里的近代数值已相当接近。
通过这些计算,他发现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首次提出了地球是椭圆体的
见解。
(4)托勒密及其天文学成就
克劳狄·托勒密(约公元90—168年),是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
学家、数学家。他出生在托勒密城,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亚历山大里亚度
过的。他在那里从事天文观测和学术研究。托勒密是希腊四大古典学派之一
即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最后一位学者,也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他总结吸收前人的研究成就,写出了《天文学大成》(又译作《至大论》、
《大汇编》、《天文学大全》、《地理指南》等),并且通过系统的几何学
证明,建立了宇宙地心体系,即地球中心论,成为希腊古典天文学的集大成
者。
地心体系认为,地球是静止地居于宇宙的中心,太阳、月球、行星和恒
星都环绕地球运动。该体系又被称为“地静说”、“地心说”或“地球中心
说”。这一学说最初由欧多克萨斯 (约公元前408—前355年)提出,他运
用27个同心球来表现这个体系的复杂运动。后来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
前384—前322年)接受了这个体系。为了使这个体系和当时已有的观测结
果更符合,亚里士多德又增加了29个球,达到56个球。地心体系的演绎非
常繁琐,成为当时的绝学。后来,著名学者阿波罗尼乌斯提出本轮、均轮规
则,喜帕恰斯提出偏心圆理论,又对这一体系进行了充实和发展。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发现,不光太阳的运行是不均匀的,就是行
星的运行也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例如,按匀速圆周运动计算出来的火星运
行位置,与实际观测的结果有时竟相差20余天之多。这样大的误差,即使用
喜帕恰斯的偏心圆假设(解释太阳运行非均匀性的理论),也难以作出解释。
这个问题已成为时代的难题。经过反复实测和研究,托勒密在喜帕恰斯地心
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方攻克了难题。他采用喜帕恰斯的偏
心圆概念,认为行星的均轮不以地球为圆心,而是地球的偏心圆;再进一步
设想行星在本轮上进行匀速运动,但本轮的中心在均轮上的运行是非匀速性
的;它的运行服从本轮中心在均轮上的运行,并对“等距离偏心点”(地球
位置对均轮中的对称点)的角速度是均匀的。这样,他所得出的结果便与实
… Page 12…
际观测基本相符,比喜帕恰斯大大前进了一步。
后来,托勒密集欧多克萨斯、亚里士多德、阿波罗尼乌斯和喜帕恰斯以
来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