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樊阿等。 

      (4)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中国南阳人,东汉著名医学家,人 

称“医圣”,与华佗齐名。分别代表当时中国南北两个医学流派。一生主要 

在南方湖南一带行医。东汉末年,疾病流行,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三分之 

二的人口死于流疫,主要症状为伤寒发热,病情转重而亡。张仲景忍住悲痛,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发奋钻研,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他收集了许多 

民间验方,总结了古代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对病理、诊断、疗法、方剂 

等作了全面的论述,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辨证(症)施治”的原则,把中医 

临床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是中医学 

的重要典籍。 

      《伤寒杂病论》被晋人王叔和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伤寒论》共10卷、22篇、397法、113方,主要论述伤寒一类急性传染病 

的治疗方法。《金匮要略》共25篇、139条、262方,主要论述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急救等杂病。两书虽不完全是张仲景的原著,但其中多数内容 

仍为张氏所作,是对汉代医学理论和汤剂疗法经验的总结。奠定了中医治疗 

学的基础,是中国医学体系正式确立的标志。 

     在诊治急性传染病方面,张仲景出色地总结出系统的原则,如伤寒的因、 


… Page 81…

症、脉、治原则。他根据急性热病的共有或特殊的、初期或晚期的、有效或 

恶化等不同情况所表现出的种种症状和体征,归纳区分为太阳病、少阳病、 

阳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6种证候类型,并在 《伤寒论》一书中列 

出了每一病类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脉象,作为辨证的依据,并且从具体病症 

的转变过程中辨识病理变化,并掌握病候的实质。这就是他的“六经辨证观” 

即病因系统。这种方法,可对疾病发展及变化的规律进行探索,又对疾病在 

每一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有所了解,从而较全面的掌握病变的发展情况,分 

清疾病的主次、轻重与缓急,并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诊断。为论治提供了依 

据。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还提出了辨别病症的8条细则,即表、里、上、 

下、寒、热、虚、实,后世称为辨证“人纲”,表里、上下用来决定疾病的 

部位,寒热虚实、决定疾病的性质。“八纲”在六经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而六经中每一经也有表里上、下、寒、热、虚、实之分。这是八纲辨证的雏 

形,是对疾病诊治获得纲领性认识的重要方法。 

     在论治方面,张仲景针对伤寒和杂病的各类病症,创立了汗、吐、下、 

和、温、清、补、消8法。“汗法”就是用药物使病人发汗,排出体内病毒; 

 “吐法”就是让病人呕吐,把积聚在胸腹中的毒物和宿食等吐出来;“下法” 

就是用泻下的方法,让病人排泄肠胃中的病毒;“和法”就是用药物和解体 

内的病毒,“温法”用于治寒症;热症用“清法”;虚症用“补法”;属于 

积滞、肿块一类病症的用“消法”。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单用一法,也可 

以几法相互配合应用,体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论治思想。另外,张 

仲景还总结了针刺、灸、烙、温熨、药摩、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 

舌下含药等具体疗法,根据不同病症选用,进一步丰富了治疗手段。 

     张仲景不但在理论上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而且在书中对理论的具体 

应用作了大量的记载,如对肿痛、黄疸、痢疾等疾病的辨证和治疗,直到今 

天实用价值仍很高。还记载了对癔病、产后病等妇女病的详细疗法。对救治 

自缢的人工呼吸法也有具体、生动、科学的记述。在《金匮要略》中,记载 

了压胸部救治缢死症,将按摩法科学的用于心脏骤停的抢救,创造了最早的 

按摩起博术。 

     在方药方面、张仲景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伤寒杂病论》中共载药方375 

个,用药物214种,大都具有用药灵活和疗效显著的特点。他对每一味药的 

应用都比较明确、谨慎,并指出药物相互配合及增减的原则;对药物的煎法、 

服法 (温服、冷服、分服、顿服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在所用剂型上有汤、 

丸、散、酒、软膏、醋、洗、浴、重、滴耳、灌鼻、肛门栓、灌肠、阴道栓 

等。在制作工艺上也有创新,如再煎浓缩和入蜜矫味的方法,散剂中的研磨 

法、搅拌法和筛法等。该书从辨证到立法,从拟方到用药联系紧密,从而形 

成一套辨证论治的医疗体系。 

     总之,《伤寒杂病论》不仅总结了3世纪初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 

验,而且进一步确立了运用理、法、方、药辨证施治的原则,使中国医学理 

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后世中医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 

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重要典著之一。 

      (5)魏晋南北朝的医药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统治阶级自身的 

需要,加上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的伤病人员,迫使各个政权不 

得不重视对医药学的总结和研究,增设了太医丞、藏药丞、侍御师、太医博 


… Page 82…

士、太医助教、尚药监等官员,并采取一些防病、治病的措施,如派遣医师 

和拨选医药到灾区进行救治,来拢络人心。同时组织大量医工对经方进行研 

究,并向全国推广、普及医药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医药学在秦汉的基础 

上进入了一个广泛总结整理的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医学名家和医药学著作, 

如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雷斅的《雷公炮灸论》、徐之才的《雷公药对》 

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古代医药学思想有所发展,使中国传统医药学的 

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整。并为隋唐时期中医学的全面兴盛创造了良好 

的基础条件。 

     ①王叔和奠定中医脉诊学基础。 

     王叔和名熙,山东高平人(今山东徽山县西北),曾在西晋时任太医令, 

是著名的医学家。他曾经精心辑集整理了已经散乱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编 

论》,并将其按内容编写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医书,使这部医 

学名著得以传世。晋代皇甫谧称赞他:“选论甚精”。宋代的林亿、孙奇等 

人评价说: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金名医成无已盛 

赞“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明清时,对王 

叔和赞毁相伴。有人批评他“碎剪美锦、缀以败絮”;有人肯定他“不有叔 

和,焉有此书。”可见王叔和在《伤寒杂病论》的流传和仲景学说的发展上 

是功不可没的。 

     王叔和最重要的贡献则是搜集前人的脉学文献,采撷名家学说,并且结 

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成 《脉经》一书,对先秦以来脉学的论述进行了系统 

的整理总结,从而奠定了中医脉诊学的基础。 

      《脉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10卷。原有“手检图三十一 

部”,可惜已失传。王叔和在《脉经》中列举了浮、芤、洪、滑、数、促、 

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缓、迟、结、代、动 

24种脉象,并对每一种脉象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这些脉象分别反映了动脉 

博动显现部位的深浅 (沉、浮),频率的快慢(数、疾、缓、迟),强度的 

大小 (实、虚),节律是否均匀,有无间歇(结、代、促),以及脉波形态 

 (滑、涩)等不同的脉博特征。为了便于人们理解,书中把脉象分为滑与数、 

沉与伏、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微与涩、软与弱、缓与迟8类相似的脉 

相,仔细加以区别,防止临证 (症)时误诊。这些脉象包括对心脏博击量, 

动脉管的韧性和弹性,血液在动脉管中流动的情况,血管充盈度、血液粘稠 

度、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等,基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