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标志着地理学的发展。
编修志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代代相传不缀。但是关
于中国方志的起源历来争议很大,出现了多源说。表现为:源于《周官》,
源于《禹贡》和《山海经》,源于《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等等说法。这
是由于对方志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但因“方志”一词最早见于《周官》,
且《周官》记载的“职方”、“诵训”、“土训”等官的职掌,基本上包括
了后世方志的主要内容,其作用也与后世方志“存史、资治、兴利、教代”
等功效基本一致。因此,无论从名或实来考察,从性质和功用来评判,《周
官》都可算是中国方志的源头。因该书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据此推断,中国
方志产生的时间至迟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随着秦、汉大一统政权的出现,秦汉统治阶级越来越把收集、掌握各地
的区域、土地、人口、物产、赋税,以及山川形胜、交通道里等情况作为实
施有效统治的重要依据。他们程度不同地要求各地将情况上报中央,遂使秦
汉时期出现了大量舆图、地记等,尤以地记为突出。
… Page 58…
地记又称“记”、“传”、“谱”等,是专门记载某地地理与人文实事
的地方性文献,内容偏重于地理,多记一方的疆界,山川风土、道里、户口、
风俗民情及物产等。这显然是适应统治阶级,特别是中央政权的需要而出现
的。东汉时,豪族地主兴起,光武帝令人撰写南阳地记,于是各地豪族地主
争相效仿,一时成为风气,各种地记相继涌现。但大部分已散失,仅有少量
辑本传世,如 《异物志》、《三秦记》等。
汉代最著名的全国性地理总志是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因该志以郡
国县道为纲,分别记述各地建置沿革,风俗文化、山川关塞等,成为中国全
国性区域志之始祖,并为以后历代正史和许多地区方志所效仿。如果把《禹
贡》作为全国性区域志的雏型,则从《禹贡》到《汉书·地理志》即表示全
国性区域志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同时,也
表明偏重地理著述的地方志有了大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地记繁盛。原因很多,一是为适应当时北方士族南迁,急
于了解当地自然和社会状况的需要;二是为了满足豪强地主争奇斗富、自我
吹嘘的心理要求;三是魏晋时国家分裂,地方政治势力得到增长,一些地区
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的结果,这也是当时地记繁盛的最重要的原因。当时
成书至今仍知名的地方记主要有《交广两州记》、《广州记》、《三吴郡国
志》、《会稽记》、《寿阳记》、《荆州记》、《三巴记》、《蜀记》等,
不仅数量大,而且涉及的地域相当广。另外,还出现了一系列记述当地某一
方面内容的地记,如有专记一方山水的《庐山记》、《汉水记》;专记风俗
的《临海水土记》、《诸蕃风俗记》;专记人物的《陈留耆旧传》;专记物
产的 《南方草木状》、《扶南异物志》;专记城池的《国都城记》;专记文
学的《江左文章志》;考记古迹的《洛阳伽兰记》等。这些地记因所记内容
有所侧重,又有郡书、地理书、都邑簿之别。如此多样的地记,内容单一,
文字简略、体例差异明显,但却为后世综合性志书的编篡,提供了丰富而真
实的资料和多方面的经验。
这一时期,随着地记的进一步发展,内容逐渐由单一趋向综合,出现了
兼记史、地的综合性著述。如晋代挚虞编写的《畿服经》,对当时的“州郡
①
及县分野村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均作了详
细记述,长达170卷。此外,较为重要的还有南齐陆澄编的《地理书》等,
但真正有代表性并传世至今的是《越绝书》和《华阳国志》。《越绝书》又
称《越绝记》,东汉会稽人袁康编撰,吴平定稿,原书25卷,记吴越两国史
地及人物,上起吴太伯,下迄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对浙江、江苏部分地区的
沿革、都邑、物产、风土等作了记述。全书将地理、人物、都邑等门类汇于
一体,颇受后人称道。《华阳国志》是现存最早以志命名的方志,晋朝常璩
修撰,全书12章,前4章为《巴》、《汉中》、《蜀》、《南中》4志,该
四郡古属梁州,《禹贡》中有“华阳黑水堆梁州”之句,故该书命名为《华
阳国志》,记述了以巴蜀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地理沿革和历史变迁,它把史、
地、人汇于一篇,是方志史上的一大进步。总之《越绝书》和《华阳国志》
正是跳出单纯地理记述的圈、实现由地记向“史地体”转变的代表作。
另外,这一时期,单纯的地图,也因注释文字的不断增多,开始向图文
并茂的图经演变。而图经正是地图向地志发展的中间环节。中国最早以图经
① 《隋书·经籍志》卷三十三。
… Page 59…
命名的方志是东汉时的《巴郡图经》。图经逐渐取代地记,到隋、唐时期成
为地志的主要形式。
… Page 60…
六、世界古代后期的水利科技
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成为社会文明和经济发
展的重要支柱。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随着铁器工具的广泛应用,
水利事业也进入了开创和发展的阶段,水利技术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古罗马的水利建筑技术在继承古希腊、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水利建设经验
的基础上,创造了闻名世界的古罗马引水道工程和完整的水利建设技术,成
功地开发了运河、满足了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水利建设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特别是秦统一中国后开挖的关中
郑白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的灵渠,四川的都江堰,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建
设史上的三大杰作。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也是水利史上的重大事
件。汉代的关中水利工程和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河套引水灌溉工程,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江淮水利灌溉系统等,都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其技术水平也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
1。古罗马水利技术的形成
早在迈锡尼时代,古希腊已有了完整的城市供水系统,并最先采用了青
铜管或加固木管制的虹吸管,将水引过山谷。但应用并不普遍。公元2世纪,
雅典城修建了许多蓄水工程,有些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古罗马人使城市供水系统更加完善。特别是引水道工程最为引人注目。
引水道(或称水道)将城市用水从遥远的郊区引入城内。当水道跨过河谷、
经过沟壑,要求保持原来的水平时,便架设渡槽;经低洼地段时,则架设绵
长的支拱。有的要连续架设数十里之长。罗马统治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公元前2世纪时修建了9条水道,长达90公里。如公元前144年建成了长
达62公里梅西亚输水道。到1世纪时,又修建了186公里长的暗渠。公元4
世纪,水道在罗马已有相当规模,仅大型输水道即有11条之多。罗马城供水
的水源来自周围的河流、湖泊、泉水,主要源头均在百里之外。水先贮存在
城周围的200多个水库、池塘中,然后通过输水管道从不同高度进入城中。
公元109年修建的图拉真水道的最高处距地面达33米,显示了罗马人建造技
术的高超水平。输水道除使用常规管道外,许多地方还采用虹吸管、隧洞与
石质渡槽。砖砌渠道宽0。3至1。5米,深0。6至3米,渠顶有盖,每隔75
米设通风口和检查孔。还出现了铅管、陶管。罗马人采用凡杜里型供水管(最
早的设备标准件之一),将水分送至住舍、浴池、水池,水政部门根据用水
量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