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亚、南洋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疆域、山川、气候、居民、政治、经济、历
史、宗教、风俗、城市、交通、文化、物产等多方面的情况。《法显传》言
简意赅,内容极为丰富。就地理而言,它丰富了中国边疆及域外的知识,留
下了中国与中亚、南亚各国古代交通及古代历史和地理现象的珍贵史料。
特别值得一书的是法显先于哥伦布千余年到达美洲的这一“石破天惊之
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是世界史上一个公认的定论。意大利人乃
甚欧洲人,均以先辈的开拓精神引为骄傲,不下数百年之久。
中国学者连云山经过30年的研究、考证,于1992年,在中外学者参加
的《环太平洋区域文明起源与传播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布:中国人法显先
于哥伦布1080年到达美洲大陆!
法显去印度的艰难行程,在印度学习、考察及回国海上遭遇风暴的历险
过程,均记载在他自己著述的《历游天竺记传》中。对于法显“慨经律舛缺,
誓志寻求”的事迹,中国晋以后的历代正史都有记载。然而对法显横渡大洋,
到达美洲一事,因历史的局限,前人概未论及和考证。史学界的传统观点是,
法显由东天竺乘商船到师子国,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中途经
耶婆提即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
登陆,转取陆路,于义熙九年 (公元413年)到达建康 (今南京)。
… Page 56…
中国学者连云山对法显船1580年前的航海记录进行了逐项考察分析,认
为法显所乘之船离开狮子国回国的前15天,行驶在传统海道马六甲海峡上,
可通过两岸岛屿辨别方向;从第16天始,“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
明星宿而进”。即只能以天文定向;说明法显船只进入太平洋深海区域。且
航行中“当夜暗时,但见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鼋鳖,水生怪异之属”,
“以海深无底,又无下石住(石锚)处。”这正是深海海浪达6级以上时产
生的海洋物理发光现象;而大鲸、大鲨鱼、大海豚等海中动物则多见于深海
之处。法显所记述的这些现象更加证明了他们已行驶在深海水域;法显所记
“若阴雨时,为逐风去”,“至天晴已,乃知东西,还复望正而进”,这反
映了太平洋季风由西吹来,向东而行的特征。
此外,连云山认为,法显从狮子国回国时,遇风东渡105天所到的那个
叫“耶婆提”的国度,也不是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学者萨缪·比尔所推测的“耶
婆提”即为爪哇或加里曼丹,亦或苏门答腊。按当时中国的航海水平,距中
国仅千余海里,其航行十多天即可到达爪哇或加里曼丹。因此,认定法显东
渡105天,航程达1万海里的“耶婆提”就是加里曼丹或爪哇是不能自圆其
说的,而按古船昼夜行百海里计,105天当行9,000至11,000海里,所至
“耶婆提”应是美洲西海岸;此外,连云山还认为法显船穿过传统海道马六
甲海峡后,理应在新加坡转东北前往广州,没有必要绕道东南向的爪哇或加
里曼丹,何况时值南太洋西南季风劲吹,风向也不允许;再则,法显所记“九
十日许”只在一岛停靠,余则大海茫茫,与印尼的爪哇和加里曼丹一带有万
余岛屿、菲律宾有7,000岛屿的地貌不符;另外连云山还以法显所记耶婆提
“其国外道” (即不信佛)与爪哇一带的佛教盛行也不符;而且,当时东南
亚及印度、波斯湾一带从未有过叫“耶婆提”的国名或地名等;综此情由,
连云山否定了“耶婆提”即爪哇国,以及法显船从苏门答腊或爪哇以南其它
海峡的“绕道说”。
另据考证,法显所记“耶婆提”,与墨西哥的玛雅人当时的人文情况十
分吻合,而且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古印第安地名,发音“耶尔婆尔”与“耶
婆提”相似。特别重要的是,法显船只有从墨西哥下海西航,才能与直抵中
国山东半岛崂山登岸的四项记录相吻合:即航行115日;航程万余海里;沿
途一岛未遇;最后13昼夜改为向西北向求岸。至此,连云山终于考证出法显
船航线:穿过巴士海峡后,在当时西南季风驱使下进入黑潮带,呈东北流,
到北纬35°至40°附近遇风东航105日,即3。5个月,横渡太平洋到达“耶
婆提”,即美洲大陆今墨西哥阿卡普尔科至美国洛杉矶一带。在这里停留了
5个月,于次年春,即公元413年5月乘船西行115日,于当年9月回到山
东青岛崂山。
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也
是先于哥伦布千余年到达美洲的第一人。
继法显之后,北魏的高僧惠生和俗人宋云等在公元518年也到过印度取
经,回来后写成《惠生行记》,对自己的艰辛历程和所经过地区的地理特征
作了描述,足以和 《佛国记》互相引证,是研究西域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
(6)候风地动仪的发明
中国古代曾多次发生地震灾害。因此,中国的地震观测也有着悠久的历
史。晋代出土的《竹书纪年》载有帝舜时期“地坼及泉”、夏桀末年“社坼
裂”的现象,可能是关于地震的最早记载。公元前3世纪的《吕氏春秋》记
… Page 57…
载了“周文王立国八年(公元前1177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
东西南北,不出国郊”。准确地记录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和范围,是中国地震
记录中最具体的可靠记载。此外,在《春秋》、《国语》和《左传》等典籍
中都保存了不少古老的地震记录。到了秦汉以后,对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更为
重视。从《汉书》开始,史家就把地震作为灾异列入五行志中。但这些记载
都是人们通过实地观察记录下来的,正是在不断地记录和积累地震知识的基
础上,东汉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主持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
地震仪——候风地动仪。《后汉书·张衡传》记载说“阳嘉元年,复造候风
地动仪。地动仪以精铜制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里面
有精巧的结构,即“中有都柱”。“都柱”是一种倒立的具有摆的作用装置,
类似现代地震仪的重锤;柱的旁边有“八道”,所谓的道是装置在摆的周围
与仪体相连接的8个不同方向的8组杠杆机械。仪器的外表与8道相对应地
铸着8条龙,踞守在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
每条龙的嘴里都含有一颗小铜球,好象欲吞若吐的样子。每一龙头的下面都
有一只铜蟾蜍,仰着头,张嘴对着铜球。如果什么地方发生较强的地震,传
来震波,“都柱”偏侧触动龙头的杠杆,使处在那个方位的龙嘴张开,铜球
落到铜蟾蜍口中,并发出响声。观测人员根据铜球的“振声激扬”而掌握在
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地震。
候风地动仪制成以后,安装在洛阳。公元138年,陕西发生一次6级以
上的地震,地震中心距洛阳700公里,当时洛阳没有震感,而候风地动仪做
出了灵敏的反应,实测成功,证明了仪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它
开创了人类使用仪器测量地震的历史。而欧洲直到1880年才出现地动仪,比
张衡的发明晚了1700年。当代中外学者一致高度评价这台仪器,认为它是利
用惯性原理设计制成,其基本构造符合物理学原理,能探测出地震波的主冲
方向。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地震研究的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
地位。
(7)方志地理学的初级发展
地方志一般指局部地区的历史书,因历史要素包括时、事、人、地,内
容涉及到山川、河流、地形、地物,因此史书与地理书无严格界限,古地理
书可作史书,史书中也有珍贵的地理资料。所以方志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
标志着地理学的发展。
编修志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代代相传不缀。但是关
于中国方志的起源历来争议很大,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