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分郡县前推至西汉、周秦,后延到北魏,其沿革都作了记述;特别是王莽
改变地名的资料,甚为罕见。关于历代的沿革,虽然局限在注文中引用或申
论的条文,但因作用重要而成为一种创新。在许多地名之下,还注有其它历
史地理资料。如对秦、汉、魏等历朝的故都,裂变中各国的统治中心、发展
的规模,著名建筑(如营阙、苑囿、官署、城市布局、街市规模、帝王陵墓
等)等等,都尽力记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该书还记载有部分水道开渠
引水、疏通、漕运、沿线仓储,沿河的津渡桥梁等情况。使之更显得弥足珍
贵。
总之,《水经注》一书内容宏博精审,汪洋恣肆。史书论:“道元好学,
历览奇书”,故能对水流地域的山川、人物、掌故博引而备叙。近代以来对
该书的评价是:指出百川的源流支脉,流向及流经地域,历述沿河地域的历
史古迹等,文字优美。虽然该书也有一些错误,但瑕不掩瑜。总起来看,该
书的影响很大,历代的评价都很高。明、清以来,校释、研究者几乎代不乏
人,开创和发展了地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郦学”。
(5)域外地理知识的增长和地中海文明及美洲大陆的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的原因,人们对域外的了解
很少。秦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汉代的政治、军事、宗教原因,主动加强了
与域外诸国的交流,更多的人由陆路或海路到外国去,从而增长了有关域外
的地理知识。
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在中、日两国民间,广
… Page 54…
泛流传着秦始皇时期齐人率众前往日本的佳话。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齐人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采长生不老之药。徐福东至日
本,在能野浦的新宫市附近上岸。他们披荆斩棘,筚路篮缕,开辟草莱,在
这里安家落户。如今在日本熊野山,尚有徐福的墓、碑存在。围绕这一传说,
中国和日本两国学者纷纷进行研究考证。中国考古学家证实,在江苏赣榆县
有一“徐阜村”,并从明嘉庆元年《赣榆县志》和清乾隆年间的“宗谱”中
查证,“徐阜村”原名为“徐福村”。而《史记》记载,战国时赣榆属齐地,
秦时属琅琊郡。日本的第一部史书《日本书记》记载:“应神天皇十四年(约
公元2世纪左右),融通王弓月君率秦人来归,”。“应神天皇二十年,又
有倭汉直祖阿知使主,其子都加使主率已之党类17县而来归焉。”日本人类
考古学也将公元前3世纪前后,从东亚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日本的居民称为
“秦汉归化人”。这些考证说明,中国在秦代已开始与域外进行交流了。到
了汉代,日本处于“国皆称王”的分裂状态,大小政权纷纷派遣使者与威振
四方的汉帝国建立联系。但是,真正增长域外地理知识的时期则在汉代。而
“地中海文明”的发现,应归功于公元前128年的地理学家张骞。”①
张骞(公元前175—前114年),中国古代地理学家,西汉通西域使者。
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他曾两次出使西域,到达中亚、西亚的许多国
家。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以郎应募职,率甘父等百余人
第一次出使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姆河中偏上游一带),拟约其夹击匈奴,以
阻止匈奴南进。出陇西后,至今河西走廊东端,被匈奴所俘,送至单于驻地
(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上游)被扣10余年。后张骞得机脱走,西行大
宛(今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经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抵达
大月氏。因大月氏不肯应约,滞留年余后,翻越葱岭 (今帕米尔)、绕南山
(今昆仑山脉)北麓东归,行至若羌一带再次被匈奴截捕,一年多后逃脱,
并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张骞这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之久。
元鼎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以中郎将之职率300人,
取道河西走廊出使乌孙 (今伊犁河流域)。他又派遣副使通大宛、康居、大
夏、安息等西域诸国。元鼎二年(公元115年)由乌孙使臣伴送返回长安。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把亲身经历的以及间接了解到的国家,如大宛、康
居、奄蔡、大月氏、大夏、安息、条支、身毒等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兵力、
城镇、交通、河流、湖泊、气候、物产以及各国相对的位置和彼此间的距离
等情况,面陈汉武帝。并由史学家司马迁录于《史记·大宛列传》及《汉书·西
域传》中,成为中国最早记载中亚、西亚、南亚一些国家人文和经济地理的
地理学专著。
东汉时,班超(公元32—102年)父子和甘英 (生卒年代不详),又出
使西域,范晔则根据班勇的 《西域记》著成《后汉书·西域传》。这些著作
成为研究中亚、西南亚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中国与
西方人民的联系日渐紧密,贸易也迅速发展起来,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
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国人的地理视野也随之扩大。
因此“丝绸之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增长域外知识,发现“地中海文明”
的文明之路。
中国与东南亚、朝鲜、日本的海上交通在秦汉前就很发达。《汉书·地
① 普雷斯顿·詹姆斯: 《地理学思想史》,第72 页。
… Page 55…
理志》里载有从雷州半岛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斯里兰卡的航线。三
国时,东吴人朱应和康泰曾从海路访问过越南、柬埔寨等地。朱应写有《扶
南异物志》,康泰著有《吴时外国传》,对域外的一些情况进行了记载。秦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门记述地理的著作已相当多。如《后汉书·东夷传》对
日本地理情况作了介绍;《魏略·西戎传》载有非洲北部的尼罗河和亚历山
大城。但流传下来的却相当少。
公元前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熟悉佛法经典的西域高僧不断东来,而
中国名僧西行求法的也不乏其人。东晋高僧法显就是成就显赫的少数人之
一,追记其全部历程的《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无疑是世界上最古
老的一篇空前艰险而又有重大发现的万里远游旅行记。
法显(公元335年—418至423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
地理学家。东晋平阳武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卒于东晋义熙十四年(公
元418年)至南北朝宋景平元年 (公元423年)之间,终年82岁,一说86
岁。法显3岁出家,钻研佛学。因佛教在乱世中迅速发展,他感到经律多有
误阙,立志赴天竺 (印度)求取真经。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时年
65岁的法显与慧景、道整等10人结伴,自长安西行,经河西走廊、敦煌以
西的沙漠到焉夷 (今新疆焉耆附近),向南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逾葱
岭,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内,并再返巴基斯坦,后又东达天竺(今印度)
境,随后至东天竺,在摩竭堤国 (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今巴特那)留
居3年,学习梵书佛律,得《摩河僧祗律》、《方等》、《泥洹经》等经籍。
后法显由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犁帝 (今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到
狮子国 (今斯里兰卡),搜求佛经。再乘商船东归,中途经耶婆提,换船北
航。在今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于义熙九年 (公元413年)到达建
康 (今南京)。公元414年,78岁高龄的法显,在建康主持翻译了梵文本佛
经,同时撰写成西行游记—《历游天竺记传》,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今的《法
显传》。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等。书中记述了中亚、南
亚、南洋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疆域、山川、气候、居民、政治、经济、历
史、宗教、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