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論曰此阿(至)梨耶。釋曰此語(至)不斷故。此中初承上起下。可知。一切有生下明藏三義。初乃能藏義。一切雜染法種子攝藏於此識中故不淨品為因。本識為果。五種淨品者謂資糧等五位淨法。是道諦所攝故名為清淨。此識於下明所藏義。此識耄Р仂吨T法中。以本識為因。以諸法為果。復次諸眾生下明執藏義。一切眾生恒執內我緣本識。起微細一類相續。由此執藏說眾生名。可知。從來所明三藏義與新唯識論所說。其旨稍異。可知。○二引解節經證。
    論曰阿含(至)為我。釋曰前引(至)不為說。今譯以此經證屬證阿梨耶名之科。隋唐兩譯屬證阿陀那名之文可辨。阿含云者標教證。解節經者。真諦譯解深密經有四譯。是其一也。釋中初弔理教二證。次引經文。後釋偈文。經文及偈並出於解深密經第一瑜伽七十六卷。唐譯所引全同瑜伽。今譯所引文雖稍異。義則不摺N闹谐趺鞅咀R二執受。次明依本識諸識得生。次明通達心意識祕密善巧。此中初明地前行相。後明地上證位。如實不見下新舊文異。五教章下卷初引之。如衍祕釋。釋頌可解。○二釋阿陀那名。
    論曰云何(至)陀那。釋曰前已陀那。此中有二。初徵問。後答譯。釋中有二。一執受有色諸根。二正結生意取生陰自體當知。有色諸根一期連持不失不壞。及結生相續為此識之所執受。具如唯識論及疏明。無性論云。何緣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又於相續五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文)唯識演祕以三義釋取義。以四釋辨結生。評取初後。初則生無色。命終三位若生欲色界中有末心。第四義則謂命終心及中有末心但名結生。瑜伽六十六云若結制相續無間之心亦是異熟是也。由有此二執受此識名阿陀那。○第二明異名二。一明心意識。二顯小乘密意立異名。初中有二。今初標章。
    論曰呀說(至)意識釋曰云何。○二正釋中二。初明意名。後明心名。初中有三。一列釋二意。二明諸染污識依止二意起。三別明染污意。今乃初也。
    論曰意有(至)無明釋曰若心為無明此中初明無間滅意。後明染污意。初中亦二。一前滅識名意。二正生識依止。此依止即梨耶識種也。寂曰。於第一意分別二義其旨甚深。至下當辨。隨唐兩釋與今頗異。文亦未了可檢。後明染污末那。阿陀那識名即指染污意。問。上以阿陀那為本識名。今復為末那識名者何耶。答。按。今譯一名兩用蓋乃以本識執受能漏五根結生相續全由染污意執我等故。阿陀那名通用二識。古書之中間有此例。不可疑怪。新譯家以為舊錯釋中初釋獨行無明。次明此無明於五識非有。次於染污下明此無明於染污意識非有。何以故。此無明恒不間斷。若於意識有此無明則第六識一向不淨。以恒與無者非也。○二明諸染污識依止二意起。
    論曰此識(至)名意釋曰此染(至)名意。此中初正明二意是染識依。若人正起等者明末那染污不妨六識三性心起。後由緣塵等者明識意異。此文稍似迴文未盡。唐譯云。了別境義故。等無間義故。思量義故。意成二種者。謂於此中由取境義說名為識。由與處義名第二意。由執我等成雜染義名第二意(文)此文易解。可尋。○三別明染污意中三。一證有染污意。二明識性及恒相續。三明此識離本識不可得。初中二段。初長行。後結頌。長行中三。今初徵問。
    論曰云何(至)釋曰此義。○二答釋中分為六段。今初獨行無明應無證。
    論曰若無(至)釋曰獨行(至)過失。不共共無明者大不通說。若小乘所說則如婆沙三十八俱舍第四(八紙)光記四(三十二丁)明大乘說者。唯識述記五末廣釋(云云)。
    明俱故。次若有人下明立無明與善等相應則有過失。後若有人說下明立染污意俱轉。意識或唯善心引對治道無生則無有過。何以故。末那染心不妨三性意識。俱轉故。○二五識應無證。
    論曰與五(至)釋曰(至)應爾。○三意名應無義證。
    論曰復次(至)釋曰(至)無體故。若立前滅識以為意則意名無義。前滅意是已滅無故。於無立意名不應道理。可知。○四二定應無別證。
    論曰復次無(至)釋曰無異。以有染污無染污二定成異。若無染意則何以辨異。以二定同意識不行故。二定義如餘處辨。○五無想天應成無漏證。
    論曰復次於(至)慢等。釋曰於無污識。此下二段會者謬為一段。其非可知。無相異熟六識不行。若無染污意應是無流。餘文可解。此一段論文似有脫語。隋唐二譯亦同。應考。○六我執應不遍諸識證。
    論曰復次一切(至)過失釋曰由我執此事此識恒帶我執不妨三性意識俱行。若於意識立此無明則唯染惡心與我執相應。於善無記中則不應行故。若立染污意有此無明則無明此失。何以故以染污意相應無明不妨三性意識故。○三結有染污意。
    此無明(至)無有別體○二以頌結。
    論曰無無獨行(至)獨行無明。頌中初二句如次頌第一第二證。第三句乃越頌第四證。第四句卻頌第三證。第五第六句頌第五證。善惡無記下四句頌第六證。於中初二句明不立染意則我執應不偏三性心。離染心不有者明意識有此無明對治道不能生。二與三相摺摺R荒酥溉倦x染。三即指三性心。其旨可知。寂曰。今譯及隋譯並無釋頌。唐譯之中有釋頌文。陳隋兩譯應正。所以知者。其釋二三成相摺渲纳醪粦砉省S韪‘謂。印度講習者傍裕Т隧灐a崛隋e謂是釋論乃混入諸論文耳。學者察焉。後無此一切處下明由有染污意我執恒行障真實知見令不得生。可知。○二明此識性及恒轉中二。初明識性。後明恒行。初正判識性。後舉譬明。今乃初也。
    論曰此心(至)相應釋曰此心(至)恒起。此中二段可知。此識三性分別如唯識述記五本(七十一紙)明。四惑相應者。同卷(三十二紙云云)。○二舉譬明。
    論曰譬如藏故釋曰界以是善。文旨明著。可解。○二明恒行。
    論曰此心(至)釋曰此染(至)不廢。此識恒行。於一切心但在滅定及出世無漏心中暫不現行。至阿羅漢得永不行。如唯識明。○二明此識離本識不可得。
    論曰尋第(至)得生。釋曰第二(至)名意根。此中初正明第二意不離第一識。言第一識者即指前滅意識熏種本識。所謂前滅意識者。離熏於本識種子則體不可得。故前滅意識熏種本識。識種與自類識生為所依止。故心意識三通名本識。可知。寂曰。此一段文甚深難解。欲解此文者先須領得諸識如水波一異不可得。亦復應須知本識種現一體義分。亦復應須了前滅與。自類起為次第緣。亦熏種本識與自類起而為依止此二不相離。於此三義不了了則此一段文恐難消釋也。隋唐兩譯與今頗異。文言約略。義亦未了應考。○二明心名。
    論曰云何(至)釋曰第一(至)伲唷4酥谐趺鞣N種。後明滋長。初中十義即指增上緣等十可知。滋長三義。可解。○第二明聲聞乘中異門密意以別名說此識中四段。一明大小所說不同由。二正明聲聞乘中以別說此識。三斥異計。四顯大乘所立名義最勝。初中有地二。初明聲聞乘中不說此識。二明大乘中應說此識。初中有三。今初明聲聞乘不說微細境界。
    論曰云何(至)釋曰問名(至)藏攝。此中初徵問。後微細等者答也。釋中問名名字恐別字。寫铡0⒗嬉R者已見諦者所知境界故。亦是界外微細。境界藏故不宜為二乘說也。微細差別如華嚴二十二初說。玄談一六(二十九紙)瑜倫說十四上下云云。廣明可尋。○二明聲聞乘不說所由。
    論曰何以(至)釋曰何故(至)除滅聲聞乘中以四真諦人無我理建立法門。由若等智對治重垢。是故未顯了說界外微細境。何以故。以聲聞人未成得一切智智勝位故。○三結聲聞乘中不說。
    論曰是故(至)釋曰諸佛(至)不為說。聲聞乘中成人空智盡三界惑。得甘露界自教足矣。不須說界外甚深微細道。其旨可解。○二明大乘中宜。說此識。
    論曰諸菩(至)釋曰諸菩有此義。大乘人已成勝位。應為說甚深微細境。甚深微細境即此論所說十勝相是也。離此求滅自他惑障及智障。求證菩提涅槃。無有是處。○二正明聲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