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論曰大奢釋曰大乘門入佛地論釋云云。其致一揆可見。○十七門圓淨。
    論曰大空釋曰於大(至)何法。佛地論云。謂大宮殿三解脫門為所入處。解脫即是出離涅槃即大空。等名解脫門。依從此門而入淨土偏計所執生法無我。說名為空。緣此三摩地名空解脫門。相謂十相。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樱衅吲松爬鲜馈<词悄鶚劇o如是相故名無相。緣此三摩地名無相解脫門。願謂求願。觀三界苦無所求願。故名無願。緣此三摩地名無願解脫門。由此空等三解脫門得入淨土。故名為門。大如前說。此淨土中亦應有事。路乘門等為令有情欣樂實德故就行說(文)寂曰。今此結釋應思契經旨不。○十八依止圓淨。
    論曰無量釋曰以大(至)住處。佛地論云云。與今文義頗異。彼就事明。今乃以真如法界為大蓮華王。今文深玄旨趣無窮。可察。○二別明如來住處。
    論曰大寶釋曰此別(至)功德。如世間下乃起下之辭也。可知。○二結釋受用淨土功德。
    論曰如此釋曰恒無(至)此知。佛地論中云一向淨名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今論二譯可解。問。上來所敘十八圓淨即明他受用土相。所以變化土中為當有淨土。為當無淨土。答。瑜伽莊嚴集論古說中判淨穢土。以受用土為淨。以變化土為穢。未嘗細判變化土中有淨穢別。於唯識佛地等論並言變化土通淨穢。而所謂淨者或指彌勒出世時。或指暫變淨。然則雖曰淨土此與瑜伽等所謂清淨世界其義大別。以義會之則諸論無摺H玷べさ葎t以法身菩薩所得一向淨一向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變易不思議境界建立他受用淨剎。其餘切三界所繫眾生所感世界不同淨穢二相都名穢土。如唯識等就其穢土中更判淨穢以分其相而已。如是所判大抵大乘始門之說也。若據大乘終極之說則不必如斯。欲知其旨者應須披讀華嚴經及探玄記等而思惟研覈牟。○第十明法身業中二。初正明五業。二說偈明諸佛同業。初中亦二。初總標。後別釋。今初。
    論曰復次釋曰諸佛(至)暫離此一段釋妙互深矣。法界即如來藏心。是心浥如虛空。本來寂滅清淨光明。但由無明妄動自體成殼。耄Р厥且越癫伙@現。無所有中起惑業苦。是心內熏緣了萌生則虛妄三道漸除。陰殼滅卻。本淨顯現。今此五業即法界五義所生妙業。而亦此業能顯法界性。可知。餘譯全無此一段釋。可見。○二別釋五業中五。初救濟災橫業。
    論曰一救釋曰此明(至)災橫。值遇如來者免災除。厄等其事如經論出。不遑此載。○二救濟惡道業。
    論曰二救釋曰此明(至)行善隋唐二釋本末文合。今譯釋文不順本論。恐文有脫錯乎。或可救濟其因果亦隨無之謂乎。無性論中有其因若無果亦無之語。應考。○三救濟行非方便業。
    論曰三救釋曰此明(至)救中。通慧導者是神通輪。三輪立名三神變。亦名三示導。如婆沙一百三俱舍論二十七明。○四救濟行身見業。
    論曰四救釋曰此明(至)緣由此一段文奇且妙矣。凡三界段生死以有身見為其禍根。此有身見眾生不能直入大乘拢馈9嗜鐏硐日f二乘人無我教令對治有身見。是道道即入大乘拢馈V罘奖阋病4蜗庐斨L漆屧萍凑f三界為薩迦耶。然唐譯意趣與頗異。可檢。○五救濟乘為業。
    論曰五救釋曰此明(至)大乘此一段文亦奇說矣。是即入於大乘修門之要領也。與新唯識家所立天淵不啻。隋唐兩譯大抵相同。率順唯識論家宗致。可知。今譯意趣。謂未成就菩薩正定聚者云未定根性。二乘若約此世則有定不定性。若據異境則一切皆有可轉為大義故無非未定根性者。至下分明顯示其旨。當知。○二說偈明諸佛同業。
    論曰於如(至)一業。釋曰世間(至)世將此中初敘意。後說偈。於中初半頌明眾生不同業。後半頌明諸佛五業不異。可知。
    ○自下第三廣分別諸義中有七段。一顯說一乘意。二辨如來一多。三明諸佛非一向涅槃非涅槃。四明受用身不成自性身。五明變化身不成自性身。六明三身常無常差別。七釋法身本有不可藉修之難。初中有二。今初問起。
    論曰若爾。釋曰若諸(至)成佛。○二答釋二頌。初頌以了義明。後頌以密義明。今初。
    論曰此中(至)一乘釋曰為顯(至)一乘莊嚴論第五(八紙)頌曰。法無我解脫同故性別故。得二意變化。究竟說一乘。釋曰。此中八意。佛說一乘。一者法同故。謂聲聞等人無別法界。由所趣同故說一乘。二者無我同故。謂聲聞等人同無我體。由趣者同故說一乘。三者解脫同故。謂聲聞等人同滅惑障。由出離同故說一乘。四者性別故。謂不定三乘性人引入三乘故說一乘。五者諸師得同自意故。諸佛得如是意。如我所得一切眾生亦同我得。由是意故說一乘。六者聲聞得作佛意故謂諸聲聞昔行大菩提聚時有定作佛性。彼時佛加故。勝攝故。復自知作佛意。由此人前後相續無別說一乘。七者變化故。謂佛示現聲聞而般涅槃。為教化故。如佛自說。我無量無數以聲聞乘示現涅槃。由離此方便更無方便化小根人入大乘故。理實唯一故說一乘。八者究竟故。謂至佛體無復去處故說一乘。如是處處經中以此八意佛說一乘。而亦不無三乘。問。若爾復有何義以彼彼意而說一乘。偈曰。引接諸聲聞。攝住諸菩薩。於此二不定。諸佛說一乘。釋曰。彼彼意有二義。一為引接諸聲聞故。二為攝住諸菩薩故。若諸聲聞於自乘性不定佛為引接彼人令入大乘故說一乘故。若諸菩薩於自乘性不定佛為攝住彼人令不退大乘故說一乘。云云廣說。此與今全同。又顯揚論二十(十一紙)說六因今一頌即莊嚴論中後參。可知。○後偈以密義明。
    論曰法無(至)一乘釋曰由法(至)一乘。此即莊嚴前頌。於中初三因與彼全同。第四性別故因經少異。可知。第五因今譯未了。與莊嚴論旨大異。無性釋云。得二意樂故者謂得二種意樂。一者諸佛於一切有情得同自體意樂言彼即是我。我即是彼。由此因緣此既成佛。彼亦成佛。是故名得第一意樂。二者世尊法華會上。與諸聲聞舍利弗等受佛記別。為令攝得如是意樂我等與佛平等無二。又此會上有諸菩薩與我名同。得授記別故。佛一言二種益。謂諸聲聞攝得同即自體意樂。及諸菩薩得授記別(云云)此釋符順莊嚴。今譯第五因中為聲聞人意樂不應道理。第六因缺脫主意。蓋及印度學人展轉轉寫作此差乎。第七曰。彼此相同。第八因彼以佛果為一乘。其旨妙矣。寂浮^。莊嚴論等有說文相似易意趣難測。且三乘差別似非論畢竟性。今釋分明約此世根辨定不定。至隋唐釋。其旨似就畢竟以辨定不定。雖然論文從容不墮情謂。如法苑義章此十因(云云)將建立三乘五性宗旨廢斥一乘一性之義使法華勝鬘涅槃會三歸一之說殉同自三乘五性之趣。蓋斯雖負扶宗之時安得能免以權蔽實之重愆乎哉。應思。○第二明諸佛一多中二。今初問起。
    論曰三世。釋曰諸佛(至)言一法身是一。而無量菩薩修因窮滿現等覺。故有多佛多之義。上已所明非今正問。今正問徵於十方界同時唯一佛出世耶將有多佛出世耶。○二答釋。
    論曰於一釋曰一法(至)義成。此中初句明如來是一。於中二義。初約法身共一。後約一世界一時無多佛。頌乃當後義。可知。釋第二句中立十方世界同時多佛出世可得之理。第三句可解。釋第四句中初標十方世界有無量佛同時出世之宗。次會經說中初出經說。次此經為當下雙闕徵問。次立應詳下出薩多義。乃引有經證會梵王經次復有餘部下出大眾部義。今當詳辨下乃會前經說明十方界同時多佛出世應理。後結釋今頌即同後義。俱舍論第十二(十紙)敘此二說。全同今文。論主勒思。文旨似以有餘部說為優。瑜伽論旨明十方世界多佛出世。倫記十上(七紙)云云。智論第四(三十三紙)第九(十七紙)亦同此旨。大乘宗致多順大眾部等。可知。隋唐兩譯文義極略。可知。○第三明諸佛非一向涅槃亦非非涅槃中二。初問起。後答釋。今初。
    論曰云何釋曰有諸(至)所顯。此一段文最為要義。釋中出二家失。後代譚大乘者多入初過。是諸論所眨А?芍!鸲疳尅
    論曰此中釋曰為顯(至)涅槃。如來具四涅槃。理趣顯然。可解。○第四明受用身不成法性身中二。初問起。後答釋。今初。
    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