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藶榍f嚴心為資為資益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行惠施(云云)此中前七非真實施。第八真實最勝行。今揀菩薩不具淨心施故云不樂八施。義至二字恐字倒。或可是行復次下第二釋。復釋著名下第三釋。隋唐譯本疏略。義亦未了。可知○第三文。
    論曰云何釋曰由菩成信。無性釋云。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者。謂證法性自了自信而行惠施。非唯信他。故前有根者謂自詮施。後無根者謂由他信。寂曰。今譯本論似迴文未盡。可考。不行諸佛等者謂非權信教已。○第四文。
    論曰云何釋曰若菩(至)行施。無性論云。謂任叱P惺┕什豁氉圆摺6懿咚麆窳钍┕始旁弧=褡g義正。無性論旨恐非經意也。○第五云。
    論曰云何釋曰菩薩(至)物施唐譯云。云何菩薩於施耽樂等者。謂諸菩薩常行施故無暫施。一切施故無少所施今譯迴文未盡。可知。○第六文。
    論曰云何釋曰婆羅(至)大名諸譯義同。於中今譯文義周悉。可知。○第七文。
    論曰云何釋曰鬱波(至)清淨。隋譯云云。唐譯云。殟波陀者。顯曰生起。密詮拔足。波陀名足。殟名為拔。今取密義。拔除慳足令面傾覆而行惠施。是故說為殟波陀慳(文)與今旨同。○第八文。
    論曰云何釋曰究竟(至)相符。諸譯及無性論釋其旨全同。但今譯文義精微。可知。○第九文。
    論曰云何釋曰若菩(至)自在。諸譯旨同。但唐譯其文易解。可見○第十文。
    論曰云何釋曰無餘(至)無盡三。譯旨同。但無性論釋稍存異致。可知。○二例餘度。
    論曰如施釋曰如施(至)分判○二於十惡密語。
    論曰復有(至)觀察釋曰若有邪行。此中十段。初於殺生密語。次於不與取密語。諸譯粗同。次於欲邪行。密語今譯意謂。菩薩三業與婬相反。永斷其事。但一念一剎那有安緣著諸塵。是應欲邪行。餘譯旨殊。隋譯云。云何欲邪行者。若念如此邪如是行故。唐譯云。謂如諸欲皆是其邪而修正行故。寂曰。今譯應正。次於妄語密語次於兩舌密語。是與餘譯異。唐譯云。云何貝戍尼者。此貝戍尼顯目離間語。密詮常勝空今取密義。與答相應。是故答言。若能常尼最勝空住次於惡口密語。諸譯粗同。次於不相應語密語。隋譯曰。云何得成雜亂語。若於差別種類法中如其相說故。唐譯曰。云何綺問語。若正說只類差別次於貪欲密語。次於瞋恚密語。後於邪見密語。諸譯七義大抵相同。但餘譯釋文極略。可知。○三於佛法甚深密語中三。今初標起。
    論曰復有(至)分別釋曰初明(至)甚深○二譯。
    一切佛法(至)染故。釋曰諸佛於世。此中七文。初會一切法常住(云云)今據大乘始門之說約佛法身以明一切化法常住。若據大乘終極之理則與不同。如法華涅槃經及疏明。不遑此述。次以斷為佛法。次以生起為佛法。可解。次以得為佛法。隋譯云。證見法是佛法。眾生八萬四千行并對治皆證見故唐譯云。又有所得法是諸佛法。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及彼對治皆可得故。次以有貪瞋癡為往。釋中出二義。初義則諸譯皆同。後義則餘譯所無瞋癡及凡夫法亦應準知。菩薩定智悲等似貪等而現故。次二可解。隋譯云無染法不污法。唐本云無染法無行法。其旨率同。可解。○三地。
    論曰是故釋曰此語(至)甚深。難思等三如次當理行果甚深。可知。○三明引攝波羅蜜等。
    論曰為修釋曰此論(至)此知。文旨明著。可解。唐譯大抵與今譯同。隋譯極略。可知。上來釋依心學勝相品竟。
    ○自此第十一釋能慧學差別勝相品中二。初標品名。後正釋文。今初。
    攝大乘論釋第十五。
    釋依慧學差別勝相品第十一○二正釋文中二。今初問起。
    論曰如此釋曰菩薩(至)體相。釋中初明三智差別。後此三智中下明三種中成立無分別智則前後二智自成立。十九差別者。今譯出十九種差別。隋譯出十八種。不敘威德。唐譯舉十六種。不出建立救難及威儀。隋唐二釋並以若字而成句別。可知。寂曰。威德有無異本應爾。立救難二句唐譯無之。於義穩當。可察。○二答釋中大分為二。初正明十九義。後重辨諸義。初中亦二。初總標。二別釋。今初。
    論曰由無釋曰謂由(至)云何。釋文可解。後一句乃起下之語。下皆任此。○二別釋十九。今初自性中二。初長行明離五相。後結頌。今初。
    論曰無分(至)別智。釋曰若具智相五中前四揀非相似無分別。無分別智即般若妙慧。非是以粗無分別名分別智。由證真如實相名為無分別智。今此前四雖是無分別非證如智。故非是無分別智。後一雖是緣如是有分別故離卻之。此智離分別相而獨實證真如。譬如五識無分別對色等境各各別轉。餘文可解。○二釋頌。
    論曰於此(至)分別釋曰於此(至)例爾。釋頌中以無分別智自性為菩薩自性之釋奇且妙矣。隋唐兩譯全無此文。可見。○二明依止中二。今初敘意。
    如此說菩(至)說偈此中初承上起下。後前說下設問敘明依止所以。可解。○二釋頌論曰諸菩。釋曰此智依止。唐譯第四句云非義種類。釋曰此智依止。唐譯第四句云非思義種類。釋曰。此智所依不名為心。亦非非心。心所引故此生所依。是心種類亦名為心。因彼而生(文)隋譯旨同。寂曰。如此是大乘始門之說。故不顯一乘終極之玄旨。可謂引而不發者矣。○三明因緣。
    為顯論曰諸釋曰(至)為境第二句有言者謂依正教。唐譯文同。隋譯云有意言聞熏。釋曰。有意言聞熏者。由於他音適正聞熏習。以此熏智為因生思惟意言。名正思惟○四明境界。
    論曰諸菩薩釋曰前偈(至)云何。法性若約真諦則一切法無所有故不可說有。二無我空性真理實有故不可說無。若約俗諦則一切法空無所故不可說有。似有顯現故不可說無。可解。○五明初貌。
    論曰有善釋曰是智(至)分別文旨分明。釋義甚深。奇且妙矣。可察。若一下乃起下之語。○六立。
    論曰相應(至)義成釋曰一切(至)何成。此乃立不可言說性是所分別。所分別唯有言說無有別物。隋唐兩譯舉斫芻名以釋字展轉相應相。此旨如唯識述記初明。可尋又如上明名事互為客中釋也。唐譯中此下二頌並為疑難之文屬行相科。而不立為別句。義意穩暢。唐譯八(十五丁右)若一切法不可言。得以何等為所分別。釋相應自性義云云。此云何成。釋字展轉相應云云。如言斫芻云云。又一切法皆不可言。因何成釋非離。彼能詮智於所詮云云。若言要待能詮名於所詮義有覺知起。為遮皮故說是言。非詮不同故。寂曰。相應已下二頌就上一切法不可言說問所分別。答以雖一切不可言說於名句字三法相續中成所分別之義。是即初頌。次頌。次釋。若以名句字相續為所分別者。何故言一切法不可言說耶。乃答。雖以言說為所分別離名言無分別境。所言法體與言不同。故一切法性非一切言詮之所及。下偈頌顯此理耳。由是觀之此二頌乃傍論。就一切不可言生難及過。然則唐譯以此二別屬於行相。科者甚應道理。義亦甚深。下乃起後。○七救難。
    論曰離言(至)可言釋曰若人(至)攝持。此乃明所分別離言說無有別物故離言說則智不起。而言說於所言說不同故言所言悉不可言也。○八攝持。
    論曰諸菩釋曰是無(至)伴類。隋云住持。唐云任持。今譯文明。可解。○九伴類。
    論曰諸菩釋曰伴類(至)果報。唐云助伴。諸本旨同。文義明著。可解。○十果報(唐云異熟)。
    論曰諸菩釋曰有但(至)云何。共用者謂器界等。獨用者謂五根及根依處等。於此共不共有四句分別。如唯識論疏等明。寂曰。此一科文今釋直以應化二身為根本及加行智果。若依唐八(十六丁)云云。菩薩依加行智生化身土感異熟果。依根本智感受用土異熟之義。若隋譯八(十五丁)同今譯。兩本並有道理。可察。準次有等流等。唐譯為優。○十一等流。
    論曰菩薩釋曰果或(至)云何。同類因感等流果必於等及與勝。如俱舍根品明。今乃無分別智前前於後後等及後為因。後初地乃至佛果展轉增勝。後釋增勝之辨餘譯所無。應思。○十二出離。
    論曰諸菩釋曰滅惑(至)究竟。此中初明出離。次明具三離故名曰出離。後明得成就。○十三究竟。
    論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